倪元璐书法欣赏
倪元璐(1593-1644),字汝玉,号鸿宝,浙江上虞人,明代著名的书画家。天启二年(1621)进士。历官至户、礼部尚书。崇祯末年,李自成陷京师,自缢死。福王谥文正,清谥文贞。天启七年(1627)出任江西乡试之主考官,时宦官魏忠贤垄断朝政,败坏纲纪,元璐出考题讥讽之。思宗即位,诛魏忠贤,元璐才倖免于祸。元璐素负时望,亦渐获重用,思宗颇欲用之,然却因此深遭小人所忌,而蒙谗言罢归。元璐自此深知朝政不可为,从此绝意仕途。崇祯十五年(1642)闻清兵入至北京,北京震动,求救兵于天下,元璐毅然尽鬻家产以征兵,募得死士数百人,驰赴北京。并向思宗陈述制敌之法,思宗拜为户部尚书,深恨不能早日用之。三月,李自成陷北京。城陷之日,元璐整衣冠拜阙,曰:“以死谢国,乃分内之事。死后勿葬,必暴我尸于外,聊表内心之哀痛。”遂自缢。
元璐书画俱工。其书法学颜真卿。清吴德璇《初月楼论书随笔》评曰:“明人中学鲁公者,无过倪文公。”其书深得鲁公厚实劲健之笔意,而更为劲峭,结体趋于扁方,呈欹侧之势,以险寓正,风格奇倔刚毅,于明末自成一格。行草书用笔苍古劲爽,结字跌宕奇逸,章法字距茂密,行距宽疏,注重节奏变化,书法以气骨见长。秦祖永《桐阴论画》中说:“元璐书法灵秀神妙,行草尤极超逸。”康有为曾评:“明人无不能行书,倪鸿宝新理异态尤多。”传世作品有《舞鹤赋卷》、《行书诗轴》、《金山诗轴》等。著有《兒意内外仪》、《倪文贞集》。
谈倪元璐的书学之路
作者:民而
倪元璐(1593年-1644年),字玉汝,号鸿宝,别号园客。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生,卒于思宗崇祯十七年。浙江上虞人。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户、礼两兼翰林院学士。李自成攻破京师,在家乡取帛自缢殉节。福王时谥文正,清改谥文贞。工诗文绘画,善书法,传世作品有《舞鹤赋卷》、《行书诗轴》等,著有《倪文贞公文集》等。
倪元璐出生的时代,是一个政治动荡,文艺思想个性解放的时代,是一个书法家重个性、重独创、重主题感情的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书家有徐渭、董其昌等。他们在这股改革的潮流中,对传统的书法形式有重大的突破,出现了八尺到丈二的大幅作品,审美观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明末张瑞图、倪元璐、黄道周、王铎的书法中,可以看到个性解放思潮给他们书法带来的强烈鲜明的艺术语言,亦可看到孤峭的影子或内倾的思想感情。倪元璐作为一个书法作品不多但表现独具特色的书法家,他的精神轨迹正处于明末书法个性与法度维系的微妙关系中。
倪元璐出生在浙江山阴,这里奇丽的山水滋养着文人的性灵,这里是王羲之、陆游流连忘返的地方,也是对中国书法的儒雅传统具有反叛情绪和颠覆手段的徐渭的故乡。徐渭在艺独特的性格和在艺术上多方面的造诣必然对倪元璐有所影响。倪元璐早年的书法学习,是以科举为中心的书法技艺修炼,在他进入仕途以前,他的诗词文章就名动四方。倪元璐自幼颖悟善学,五岁能咏诗属对,十七岁时,郡、县、监司三试皆第一,出版《星会楼稿》,被书贾印刷销行,从此才华远播。而在他最初科举的时候落榜原因也是文章太露才气而不够规范。黄道周在《跋倪文正公帖后》记载倪元璐早期书学经验:“壬午初年仆见公作书,告人云:‘鸿兄命笔在颜鲁公、苏和仲而上,其人亦复绝出。’诸君讶,未敢信。尝戏问鸿兄:‘少时作何梦晤?’公云:‘吾十四、五岁时,尝梦至一亭子,见和仲举袖云,吾有十数笔作字未了,今举授君。’”文中提到元璐十四五岁时梦见苏轼教他写字的情景,可见苏轼对其书法的启蒙的影响。徐渭的狂放,苏轼的旷达,在倪元璐青少年的书法学习中应该是交织变幻着的。十九岁,陈继儒看到他的一件自书诗扇面时大为惊叹,以为仙才,事后声誉日隆。《杜甫诗画轴》是其早年作品,师法庞杂,有“江”、“深”诸字与明显的苏轼的笔意。《湖上偶成诗草书扇面》虽作于天启六年倪元璐告假归家之时,但苏东坡风貌显然可见。苏轼之风在其小幅作品里影响自己的一生。随着科举考试的屡屡失败,倪元璐并没有专注于书画,而是收起性情,专向“八股”和“馆阁”用功。他曾根据四书五经的内容,将可能出现的考题分门别类进行研究,并作出预案。这时,他对书法所下的功夫,也只是配合科举往规范的“馆阁”靠拢。为了适应科举考试的规范,不得不收起自己的才情,因此,这与他功成名就以后、完全以书法为性情宣泄的面貌大为不同。
倪元璐三十岁与黄道周、王铎为同年进士,进入翰林院。倪元璐的精神里不乏中国士大夫的隐逸思想,但要隐逸,必须先要“显”、“达”,这和苏东坡是一样的。倪元璐在翰林院对书法艺术的研究,成为生活的重要内容。他和黄道周、王铎各有其人生履历又都以书法艺术名垂青史,他们相约学书,对书法艺术都有深入研寻的欲望。他们的书法趣味有相同之处,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在他们的书法形态里都有表现。黄道周专攻苏东坡,王铎着力于王羲之,而倪元璐直入颜真卿。王铎风格豁朗,倪元璐与黄道周个性表现要幽曲很多。倪元璐与黄道周性格相近,二人情意甚深,关于倪学苏与王,黄道周曾在《书秦华玉镌诸楷法后》中说:“同年中倪鸿宝笔法深古,遂能兼撮子瞻、逸少之长。如剑客龙天,时成花女,要非时状所貌,过数十年亦与王、苏并宝当世,但恐鄙屑不为之耳。”黄道周此言正说明倪元璐与同时代的“时妆所貌”拉开了距离,并可看到黄、王、倪三人各自在传统中寻找立足点,借以革新,虽各自追踪不同,然主张面貌独立的思想是一致的。今日所见倪传世作品中,凡大约在翰林院与王铎、黄道周同时攻书时段即三十五六岁之前,用笔仍多见苏东坡遗意。以后倪转向学颜,用笔毛涩,取“屋漏痕”之意,书风逐渐趋于浑沉。故黄道周在倪元璐晚年时评价其书云:“抹蔡掩苏(轼),望王(羲之)逾羊(欣),宜无如倪鸿宝者。但今肘力正掉,著气太浑,人从未解其妙耳。”黄道周主张书法于遒媚为主加之浑深,而倪元璐的书法显然与其有共通之处,然似二者比例相反,即倪乃以浑深为主加遒媚,倪元璐之子曾从学黄道周,它在《倪元璐、黄道周书翰合册跋》中写到:“世与夫子与先公并称。先公遒过于媚,夫子媚过于遒。同能之中,各有独胜。”此评是最能体察二人书法之性格者。清人秦祖永认为:“元璐书法,灵秀神妙,行草尤极超逸”显然论及了其秀逸姿媚的一面,而未能体察其浑深苍厚的一面。”倪元璐入仕之后的作品,没有了“敲门砖”的谨慎,成为文人意趣的表现,真是性情奔放而出。《赠太白诗画轴》的草法虽未达到精熟的境界,使转方圆多生硬,但挥洒自然,自见性情。所题《澜园招饮诗扇面》笔致佻达,趣味悠然,可见豪情及学习书法艺术渐入堂奥的状态。从《凌宇诗轴》可见:一篇中墨气浓淡相间而见燥润,乃见倪书个性之所在。在南京任国子监司业期间,他担任清贵而闲逸的文职,留下不少佳作。《舞鹤赋卷》是他当时实际生活的写照,也是他“宗颜”的为数不多的书作。9米长卷,字近擘窠,在倪书中实属难见。在他38到44岁的六年间,他的书法风格已经形成。《题画石诗轴》体式奇崛,气韵燥辣。《郊游诗轴》一诗多写,体势开阔,行笔纵逸,墨色也有燥润之变,可见作者于反复研磨的心迹。
作为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倪元璐深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人格操守固然重要。崇祯皇帝登基后,阎党乱政,朝廷内党争加剧,政治恶斗与思亲心切,让倪元璐产生了告老还乡的念头。崇祯五年,元璐四次奏疏乞归回乡,未获允许。曾说;“吾平生不热爱官,不喜居要人牢笼之内。”在儒家礼法规范下争取性情的自由,保持行为和精神的张力,这是倪元璐作为一个典型的士大夫既恪守名节又一意孤行的独特人格风范所在。崇祯九年,离开京城返回绍兴老家,在城南之罗纹修筑新宅,开始了自己的翰墨生活。他乘自制的“倪家船”纵游湖山,寻幽探胜。七载的休闲光阴,元璐著书立作。安静闲适的自然环境使他投注于艺术创作,在这个阶段,他的书法艺术达到成熟状态。与黄道周、王铎鼎足而立,成为明末书风的代表。倪元璐书法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大胆利用渴笔,这是自寻其难的学书之路。笔既渴便不容易流利,书写速度也自然受阻,而元璐的渴笔多为草书,草书的长处和难度均来自书写的速度。而倪元璐作草书而不用浓墨,这就增加了运笔过程中的矛盾。倪元璐在一字之内利用焦枯之墨的疾速运动来达到“变”的效果。焦墨作草难于流畅,本来是大忌,而倪元璐却于绝处求生发,变死法为活法,终于自成一家,“于无佛处称尊”。而后世若程邃、林散之则都吸收了倪元璐的创法而自成风格。《卜居诗轴》为倪元璐退隐山阴之生活写照。此幅兴酣意足,诗墨映发,连带轻盈,堪为神品。
崇祯十四年以后,天灾人祸与内忧外患加剧了明王朝覆亡的脚步。1642年,朝廷再次起用倪元璐为兵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他以母亲年迈具疏辞谢。1643年,清兵大举入侵北京,倪元璐誓师率领三百骑兵入京勤王,崇祯帝临危授命,然而倪元璐一介文臣,财政军事并非所长,实在无法力挽狂澜。此时,如果说倪元璐40岁前后是其成熟期,以后十年是其书法成熟的延续。《致寰灜尺牍》两件可以看到倪元璐小行草的不同风貌。第一札应该写在北上赴难时,形势艰危,有英雄气在。此札流动自然,点画精微见趣。
倪元璐的书法具有鲜明的个性,但综其一生,他对书法的投入远不如科举、政事、文章和诗歌。他视书法为余事,在他的著述中见不到任何论书法的文章,他的作品更不署年月,在他看来,书法纯为清娱,他并没有以书法传世之想。通过倪元璐的书学之路,我们可以对他的人生道路和晚明书法文化的发展态势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作品欣赏:杜牧赠李秀才http://www.mr699.cn/UploadFiles/image/20140211/20140211103023052305.jpg
杜牧《赠李秀才》,明,倪元璐书,纸本,立轴,纵128.5cm,横93.1cm,行书,4行,35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骨清年少眼如冰,凤羽参差五色层。天上麒麟时一下,人间不独有徐陵。元璐似千岩辞丈。
本幅钤“倪元璐印”、“鸿宝氏”印。收藏印有“师守玉印”、“蒯寿枢家珍藏”、“师氏春德堂藏”。
此为倪元璐书唐代诗人杜牧七绝诗《赠李秀才是上公孙子》。在明代末年书坛上,倪元璐与黄道周的书法共具奇倔特色。首先,结构安排上欹斜交错,险峻恣肆,多姿而奇伟。其次,在运锋的流转、顿挫中融入了更多的沉郁和涩拙之笔。点画亦支离而诡异,颇具风骨凌厉之气势,风格独标。清末康有为曰:“倪鸿宝新理异态尤多。”
行书谢翱五律诗轴http://www.mr699.cn/UploadFiles/image/20140211/2014021110320351351.jpg
绫本,纵157.1厘米,横41.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此书为行书录宋代谢翱五律诗。
行书五律诗轴http://www.mr699.cn/UploadFiles/image/20140211/20140211103354525452.jpg行书五律诗轴,纵177.8厘米、横48.2厘米,绫本,广东省博物馆藏。
行书尺牍http://www.mr699.cn/UploadFiles/image/20140211/20140211103335093509.jpg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