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和”与“合”
前文再续,书接上一回。上回书我们说到“和”与“龢”,这回,咱们再说一个“合”。
说文字之前,我又要先说说本行了。我们在做多轨录音的时候,比如一首歌、一个广播剧或者一部电影的配音,通常是把每一种乐器或音源单独录制成一条声轨,然后再把所有声轨的声音按你的意图与审美进行修饰与调整,这个调整、混合的过程叫做“混音”或者“合成”,通常英语用mix或mixing,但这个过程是要在专业工作站软件里进行的,一般听众听不了,而为了让普通听众能听到,我们就需要把最终调整好的多轨的声音输出成一个立体声的声音文件,这才是一首歌曲或一个节目了,这个过程英语里叫做“mixdown”或者“merge”,而中文一般叫“缩混”,也有的不讲究,还叫“合成”。(视频编辑软件一般叫“渲染”render)
的确,在英文里,mix与merge都有“混合”、“合成”的意思,可仔细想想,其实mix与merge还是有差别的,就像我们录音的软件,每条声轨还是独立存在的时候,叫mix,这时,如果不满意,还可以对其中任何一轨演奏进行修改;而把很多声轨合并成一个立体声文件的时候叫merge,merge之后的声音就没办法单独修改某一种乐器了。
如果还不明白,我们换个例子,把一把红豆和一把绿豆混一起,这叫mix,而里面的红豆还是红豆,绿豆还是绿豆;而把黄色颜料和蓝色颜料混一起,这叫merge,因为他们混成了绿色,没办法再剥离出黄色或蓝色了。
这不是说中文不够严谨,其实,我们的文字也一样可以表达得很清楚,可以用“混和”对应“mix”,而用“混合”对应“merge”。
“混和”,是所混的各种物品依然保留有各自特性的混杂,有mix和sum的意味;
“混合”,是所混的各种物品融为一体的合并,有混合后不可分的感觉。
上次我们讲了“和”是“龢”的异体字,“龢”是指乐器“龠”发出不同的声音混合在一起却和谐、不突兀的感觉,长短参差的竹管发出的声音,就像红豆和绿豆,你是do,我是mi,但我们加在一起的和声很和谐。
我们再来看看“合”字造字的本义。“合”的甲骨文写作:
上次我们也说了“”这个部件表示大嘴巴,那么有人看了“合”的甲骨文或许会想,上面一个大嘴巴,下面的“口”又是一张嘴,两个嘴对嘴,合上了(这真是吻合)。当然,这样理解,也可以,只不过,这两个口不一定是人的口。让我们再来看看“合”字其他几种甲骨文的写法吧:
可以看出,这不大像人的嘴巴了,而更像是一种器皿和盖子,所以,“合”本义是器盖与器体相扣合,或者就是“盒”的本字。
想能完美扣合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是你的锅,你是他的盖,五百年的深情回眸,换得今生坐个前后排。
(网络图片)
在我们音频行业里,有一种特殊的插接头,叫做“卡农头”, 就像螺丝也分螺公和螺母一样,卡农头是分公母的,别问我哪个是公头,哪个是母头,都是过来人了,自己脑补。
这盒子和盒盖要完美扣合,也一样,得有公母,就像榫头一样,扣接在一起才严密。
因而,这种一凸一凹、一阴一阳的特性被古人用来象征男女交合,因而,“合”又具有了雌雄交尾的含义。
相传西周初年,世风不好,婚俗混乱。周公为了整饬民风,就亲自制定礼法教民。周公格外重视婚礼,从男女说亲、定亲、迎亲嫁娶,到成婚、圆房,分了七个环节给大家讲授婚姻礼法,为了给大家直观感受,周公和他妻子一边讲解,还一边真人秀,做示范,前面那些相亲定亲的还好说,可演到最后一个环节“敦伦”(做爱)的时候,这下犯难了,周公的妻子拒绝出演***,没办法,周公就只好改用象征主义手法演完最后一节:他拿出一对原配的葫芦瓢来,没剖开的葫芦象征混沌一体,剖开之后象征男女有别,葫芦瓢一个朝上一个朝下,象征男俯女仰,再把葫芦瓢重新合为一体,象征男女爱合。所以,这葫芦瓢就成为了后世婚礼上的礼器:用根绳子拴住两个瓢柄,表示夫妇二体合一;又得一仰一合地摆在新房内,象征男俯女仰及子孙繁衍。新婚夫妇用葫芦瓢喝交杯酒,所以成婚也被称为“合卺”。
(网络图片)
“合”不仅是男女之“合”,也常常指天地之合、阴阳之合,所以,庄子在《庄子·达生》中说“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
在写上一期的时候,用到了“琴瑟和鸣”,当时,还犹豫了一下,是该用“和鸣”还是“合鸣”,“和”与“合”,相近而有别,除了前面说的个体是否保持原有性质的差别外,“和”更倾向于精神层面的共鸣感,而“合”更倾向于外部形态上的统一。但有时,真的不好区分,有一次,外出游玩,正好碰上一寺院内做法事,从来没有认真听过念经的我,在那里伫立良久,被僧人们分声部的唱经迷住了,一时竟分不出该称它作“合唱”还是“和唱”,是“和声”还是“合声”,只觉余音绕梁,心境开朗。便忽有一句涌出: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篆刻专业论坛作品发布
点我注册
点我联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