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啊坏呀 发表于 2017-6-16 17:13:30

刻边款还可以用尖刀


  邊款刻製的方法,大約可分三種:一種是切刀刻的一種是衝刀刻的,另一種是劃刻的。前兩種所用的刻刀是平口雙刀,後一種是用三面刃的尖刀刻成的。

  用切刀法刻邊款,是一般篆刻家最樂於使用的方法,刻製時持刀如持毛筆狀,將刀口右側著石,用力下切,如刻「點」,則純以右邊刀尖下壓並向左上方略抬而成,自然形為一小三角形。刻「橫劃」,則將刀口放平,以右邊刀尖下壓,並稍向左前方推動,便成為一個弦長鉤短的不等邊三角形,而弦的部份,往往是平的或略向上揚的,與書法的橫劃一樣。刻「撇」的時候,與橫劃相同,但用刀的方向不同,是由右上方著刀下壓,向左下方略推即可。「豎劃」的刻法是由筆劃開始處入刀下壓,如劃短則一刀可成,劃長則漸向下衝移,至筆劃盡處為止。刻長劃多兼用衝刀,尤其是長的直劃,常常如此。刻「鉤」則除刻直劃如上述外,並另起一刀,由直劃下端著石,向左前方推動,自然便連成一鉤。刻「捺」多借長「點」為之,由下方向上刻,使長點之虛尖,對準應連接的部份。如必需刻成一捺時,則由長點之下端,另起一刀,用刀口左面刀尖對準長點盡止處,而向右方壓切,則虛尖在右方,而形成捺的形式。

  衝刀的刻法,與切刀著力點大致相背,拿刀的方法也不一定與切刀法相同,大多用「推刀」的刻法來刻。如刻一橫,切刀著力在右下角,刀也是從右下角入,但衝刀法則由左邊處處入,向右面實處衝刻。切刀法刻出的筆劃宜短,而衝刀法刻出的筆劃可長些。切刀法是石不動而刀動,何雪漁、丁敬身便都如此。衝刀法比較雄厚疏落,而切刀法則整飭工穩。

  切刀與衝刀之外,有直接用尖刀劃刻成字的,刻法與寫字相同,但用的刀是三面刃(或四面刃)的尖刀,因為用這種尖刀來刻的邊款,大多是草書,刻時腕力要強,方能與寫字一樣,使轉向背,均能刻出。清代的鄧石如、吳讓之便是能手。但也有先以莫書寫在右側上,再用衝刀的方法刻出的。
  邊款在文三橋創制的時候,都是先寫後刻,並且用雙刀刻成,和刻碑是一樣的,後來何雪漁用單刀刻款,一刀一筆,便成了風氣,丁敬身傚之,更行普遍。一印之側,往往動輒千百字。真、篆、隸、行各體兼備,陳秋堂又創切刀法,整齊工麗,直與晉唐小楷,並駕齊驅。鄧石如之,草書邊款又盛,使各種書體,均在印側發揮了最大效能,趙之謙又以北碑之字入款,黃牧甫用漢金文刻款,使款字的內容與形式更加充實,刻印者不善刻款,是尚未達到某一種高程度的表現,所以刻款,不但可以顯示印人的修養,更可以由印款衡量篆刻家的水準,其重要性由此可知。
  刻邊款的部位,是刻在印側,但如果詳細來分;如僅刻作者姓名與年月的單款,則需刻於印的左側,因為上下右三側,印的時候,常常摸到,容易將邊款磨損,刻在左側,則易於保存原跡。如果是雙款,字少可於左側刻完的,自然是以刻於左側為準,如果石小,或款中的客氣話很多,則必需事先事排,以作者姓名最後能在左側為準。如果是長款,更要事先計算字數,計算大小、行數,胸有成竹,然後奏刀,才能將四面均刻了款字,而將作者的姓名於印左側的最後。如四側均不夠用,則更有將下款刻於印頂的。也有的篆刻家只署單款,但是卻刻於印頂,不刻在印側,這也是為了保存永久才如此的。因為印章的印面隨時代的變遷而易人,得印者又常常有磨去別人所刻印面,而再刻自己印面的習慣,於是印側的邊款,便隨著石章的磨短為人磨去,刻在印頂上則不會因印面的變更而受影響。往往可以保留很長久的年代。至於印跋,則需刻於印款之後,視其所餘留的地位,而定刻字的多少。故印側空白處多者,往往有長跋,而空白少的,則僅刻少數字寄意而已。

篆刻专业论坛作品发布
点我注册
点我联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刻边款还可以用尖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