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的习字残片
唐西州习字残片
远在1200多年前,中国西域儿童在学习什么,他们的家庭作业本上都写了些什么?求解这个谜底并不容易。然而,新疆文物考古专家在吐鲁番盆地2007年的一项考古发现,却带给现代人一个意外惊喜——《唐西州习字残片》。
意外发现打破“纸寿千年”神话
这件被考古学家们称为《唐西州习字残片》的出土文物,是一张废弃的公文文书。在拥有大量出土文书的吐鲁番,起初它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
在翻检吐鲁番诸多出土文物时,新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朱玉麒发现了它的“异样”。这张废弃公文的背后,赫然可见习文练字的墨迹,就像今天节俭的白领在用过的打印纸背面打字一样。
这件习字帖很像当代中国小学生的家庭作业:逐字练习,每个字写3遍。新疆多名专家携手,利用习字帖残片上不多的汉字和一个姓名,检索典籍后,还原了当年场景:一名西域儿童手持毛笔,在一张废弃的公文纸片上,逐字临摹中国隋朝时一位名叫岑德润的诗人的五言诗《咏鱼》。
朱玉麒说:“这是一件已有1200多年历史的文物,它突破了中国古代‘纸寿千年’的限制,是中国古代造纸术的一个奇迹。”
西州时期,吐鲁番地区建立了与内地一样的学校,以儒家经典为主的汉文化教育,在这里得到推行。《周书·高昌传》说:高昌有《毛诗》、《论语》、《孝经》,置学官弟子以相传授。因此,一些儒家典籍残本得以保存下来。
1967年,阿斯塔那363号墓出土现藏吐鲁番博物馆的唐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卜天寿写本《论语郑氏注》,十分引人注目。郑注论语自宋代以来就已失传,人们难窥其全貌。卜天寿郑注写本长538厘米,宽27厘米,内容为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所注《论语》其中《八佾》22条,《里仁》25条,《公冶长》26条和《为政》的一部分。这几篇都是过去未曾发现或示曾完整发现过的,这在文献学上有重要的价值。它的发现为古代民间文、书法艺术以及训诂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资料,是一件难得的文物珍品。
写本卷末有二处题记,一处是:“景龙四年三月一日私学生卜天寿;”一处是:“西州高昌县昌乡厚风里义学生卜天寿年十二。”景龙是中唐李显的年号,四年为公元710年,抄写者是一位十二岁的小学生卜天寿。这两处题记说明,吐鲁番《论语郑氏注》写本林敦煌有明确纪年的写本早180年,而且内容更为完整。
《论语郑氏注》抄本后面,卜天寿抄写了一些当时流行的曲子词和打油诗。其中一首这样写道:“他道侧书易,我道侧书难。侧书还侧读,还须侧眼看。”短短几句,勾画出人物内心的活动,稚拙可爱之态,跃然纸上。
19世纪末以来,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了大量的汉文文书和佛经写本,这些一千多年前的手书墨迹、墓志书法作品是研究中国书法史、西域书法史及其演变关系的宝贵资料。它们对于研究古代新疆的历史文化.新疆与中原内地的交往以及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等诸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