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笔法篆籀笔意是怎么回事
谈到关于“篆籀笔意”,这是一个好问题,也是一个专业问题。我是宇航,我希望好好回答一下。要不是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啥时候能再动笔。废话不多说。先说篆籀笔意。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因为所有学过篆书的人或者颜楷的人,大多都有一点了解。这也是一个理解起来,比较麻烦的问题,因为只能靠看,才能看懂,人说多少次都是没用的。书法历史上,笔法一直分两种系统。首先是以篆书为主的“圆笔”其次是艺术为主导的“方笔”其实书法笔法可以简单到“二”,一方一圆两个概念。圆就是“藏,转”,放就是“露,藏”。书法最精妙的地方,就是从万千的风格当中,看到这两点,无论是二王,张旭,米芾,颜真卿,王铎,最后其实都可以归结到“方,圆”只不过,此消彼长,谁多一点,谁少一点的问题。
书法又之所以玄妙,是因为从这个“二”点中,又可有无穷的变化。“太极生两仪”谓“一阴一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好像说的有点多,不过只想说一点,书法之所以能表达文人思想,一个人的才、志、学,是因为究其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
篆籀,则是表达一个人宽博,圆融,浑厚的单是和气魄。没有方笔一路的灵逸,秀气让人更讨人喜欢。篆籀笔意代表人物是颜真卿,代表作品也并不是祭侄稿,而是《争座位》。此处单指篆籀笔意,并非指鲁公作品水平高低。争座位的篆籀笔意表达要胜过祭侄稿。所以争座位,为后世学颜第一法书。(此处可能有人抬杠应是排名第一的祭侄稿,不解释。对笔法的领悟到了,就会分的清“神”和“意”“韵”“情绪”的表达。)
此不赘言。
鲁公篆籀笔意,来自张旭。如下图
看这些画红线的地方。中锋运笔,多转无折。对,这就是篆书的基础笔法。篆籀笔法很简单,中锋运笔,you转无折。
这种笔法,稍加提按变化,虚实变化,就是草书里的“篆书笔意”在篆书里,是绝对不存在篆书笔意这一说的,因为本就是用的篆书笔法。把篆书笔法用入楷行草隶,才叫“笔意”就看这个“雨”,外边这个圆转。这就是典型的篆籀笔法。
这是傅山的草书,看这个“舞”,与左边的“勺”看到这股“圆融”中又加了提按的感觉没?都是中锋,是能感觉到的,飞白是出在两边。侧锋是单边出飞白。
这个是偏侧的,大多是中锋,看长竖,左边实,右边出飞白。这就是偏锋多。所以感觉力量不“浑厚”
再看这个,长竖似断而练,能明显看到中间细的部分力量也是在的。(这个实在不好意思,因为此毛边太糙,颗粒大,实在无法控制成完全中锋中还带顿挫。)傅山原本是用绢写的,也就是一种布料,非宣纸。这个笔法如果用在上好的半生熟上,十块左右一张的纸上,效果非常好。我是真没钱去买这种纸于是我寻得了一块布料,大家可以看一下。
看到这种感觉了吗?不要问我这是什么。我可以明确告诉你,这是衣服袖子,白色的衣服袖子。我还可以告诉你,这是我妈的衣服。被我借来的。因为我没找到自己的白衣服,所以管我妈借了一个棉料的。绢是比绵要滑。所以写出来中锋的感觉就非常好,这就是篆籀的笔意。圆融而浑厚。
此为篆籀笔意,加“绞转”绞转和篆籀笔意有什么区别呢?慢行笔,笔锋自然通过力量的转动转过来,就是篆籀。如果草书中,行笔快,又要实现中锋篆籀的力量,自然得通过“绞”的方式,让笔锋八面都擦过一面纸,达到力量的均匀,不出侧锋。绞转是用“八面锋”,篆籀只中锋。区别就是在一个快一个慢,但是想达到一样的“笔力”效果。
篆籀固然要用藏锋,第一是露锋,第二是藏锋。这是一手写一手排的,所以渗水有点多,可能不清楚。图为正写的“露锋”也就是隶书一类的“方笔”起笔。
这则是篆书起笔的方笔。其实起笔就可以决定一个笔画是隶书用笔还是篆书用笔。关键看是切笔还是逆锋今人强调“欲下先上,欲左先右”,就是逆锋的意思。为的就是出中锋的笔力。
那用逆锋的笔法和切笔结合呢?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相信大家也应该看到过。
逆锋,然后切笔,因为锋尖是反方向的,所以切笔就自然成了折笔。这种形状就是藏锋和露锋的结合。我相信这个起笔大家都看过,很多行书都有。包括兰亭。
篆书起笔。力量是均的,头是圆的,明显是篆籀意味。
上边两个短横,是方笔露锋起笔,是欧阳询用的。下边两个是藏锋,折锋起笔,但是行笔时中锋。这就是颜真卿用的笔法。所以说颜真卿的楷书有篆籀笔意。其实篆籀笔意并不神奇,就是中锋。以营造“力度”“浑厚”的线条为主。但是这个笔法,确实不容易,尤其是在行草书中。魏晋的草书是快的大家可能会有一点感觉,用侧锋就比纯中锋快。比如写隶书就比写篆书快。这就是用笔方式的变化,产生的书写速度。
这是用的篆籀笔意写的“无”草书
篆籀笔意,笔画不在粗细。而在中锋,并不是篆籀笔意就得特别粗。细的也可以。关键是“实”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就是这个道理。
所谓的锥画沙,你们可以理解为这个横的两边洇的地方就是“沙子”,笔就是锥子。
印印泥就更简单了,想把印印的四面一边实,就只能放平力量,四面力道都得全。印平就如笔的中锋。
我们传统写转折的时候,一般都是折锋写。用的中侧锋,上边明显折三次笔,也就是用了三个锋面。但是篆籀笔意就的全中锋
就是这样的。
这个就是米芾的写法,米芾就是中侧变化出神入化,有折锋,中锋,侧锋。一笔之间变化非常多。
这个是墨枯时用的篆籀笔意。(表现的不好,因为锋是散的分叉的,所以要绞转来聚锋,故毛刺较多)
所以回头看看何绍基临的争座位。有毛刺,有折笔,有鼠尾,有须子。但是力量匀,所以笔病也可能成为笔趣。我记得某位书家说,写字不可能十全十美,应该有些瑕疵,才能显得更有趣。
以前我在夸沈鹏草书的时候,经常会被网友骂。我是写草书的,我知道沈鹏用笔的功夫有多深。不只是篆籀笔意。篆籀入行草,本是就是一种克制“快”“油滑”,增加古朴的方法。非常难。有篆籀笔意,但是又能用锋面变化,这个用笔方法,沈鹏在近代应该是表达的独树一帜的。虽然在近代功力确实不能和某些大家相提并论,比喻于右任林散之。但是在今天,这种功夫也是出头的。
我这人有点贱,总以为能改变大家对草书的看法(非单指沈鹏)所以屡次被骂,屡次谈自己看法。
行吧,各位怎么看是各位的事。
今天的主旨在说清什么是篆籀笔法。应该有一年书法基础的,稍微懂一些理论的就能看清我以上所说的。我从初学到看懂,自学用了三四年,才明白什么叫“篆籀”不过是一种线条的表发方式,一种用笔的方式。简单到“快慢”“方圆”“提按”“虚实”
唐后主李煜的书法,用样的篆籀笔法。
篆籀笔法,在大多数人眼里,尤其不学书法的人眼里,就是“丑”所以傅山徐渭倪元璐的草书,总被诟病,被骂成“丑”。
我也不知道到此还该说点啥就这样吧骂就骂呗,我脸皮厚。
篆籀笔法,至此结束,多学写篆书,自然能明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