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2号 发表于 2020-9-27 19:17:43

河东卫门书派书法的历史地位

东汉末年以来至魏晋一百余年间,我国书法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当时,古文、篆、隶等古体,与之相应的古法则日益衰退,今草、行书、楷书等新体新法日益发展,草书日渐成熟和独立,使书法由侧重实用性转变为侧重于审美,从而使书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在当时实用和欣赏尚无明显划分之界的状况下,卫门书派在这两方面都将书法提高到一种新的高度,并且影响了王羲之、王献之等一批大书法家,使之延续了千余年。

书法艺术之形成,来源于字体变迁痕迹。然而字体变迁的事实,不是如后人所想象,篆、隶、草、真——一个从另一个中产生的线性程序,而是多分支错综交叉进行。自战国后期篆书的草化简化产生草书、隶书起,字体演变就在楷化、便化两条轨道上进行。楷化轨道上的古隶、八分、正楷,是一个相互区别的形态,便化轨道上则是变迁不定,有各种难以分类的中间形态的流。从这个流中逐渐形成定型形式,移往之楷化轨道转为正规字体。相应产生出钟、卫、索三派。

三国魏晋时期,是我国文化艺术日趋繁荣,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时期,对以后我国的书法艺术及文字的发展演变起着重大作用。中国书法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民族性和诸多的社会功能。书法艺术,应该说是一个传达情感的载体,统摄在风格构筑的理念之中,这也是区别取舍的唯一标准,是出发点,也是归宿。

卫门书派四世发扬光大,其核心是他们格调高雅的艺术追求,始终有独立的美感和认识冲击震撼着他们的心灵。最终达到自然的色彩淡化了、朦胧了,和盘托出的是自己本真的心境,去演示其浓烈的生命体验。


从他们的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出它突出的个性意识和无限的生命力。而这鲜明的个性意识,则是来自他们珍视自然,珍视素朴的灵气。那种灵明纯净、心体湛然的生命状态,不时潜入他们的艺术创作之中。深造求其通,求其通而深造。循环反复,躬行不辍,获取成功。

人格所包容的风貌、气质、情感、个性等,都是一种文化的积累、沉淀和升华。

文化创造了人,人把融入自己血肉生命的文化挥写成字,这就是所谓功夫在字外。卫门书法注重家法熏陶,同时师从(张芝、邯郸淳等)一代宗师,更重要的是精研书论做学问。如卫恒《四体书势》、卫夫人《笔阵图》千古不朽,这对卫门书法的发扬光大和对后世学书者的影响是巨大的。


然而书法艺术的境界是韵胜高度。这正是经受卫门书派长期影响的晋代书法的时尚——“晋尚韵”。马宗霍《书林藻签》云:“夫韵与度,皆须求之于笔墨之外也。韵从气发,度从骨见。必内有气骨以为之干,然后韵敛而度凝”。


正如同王羲之为人以“飘若游云,矫若惊龙”的容姿风貌内涵着“清贵鉴要”骨气高爽的精神实质一样,其书作的流美冲和雅致高逸,也内涵着清峻坚韧的骨力和精气弥漫、浩然沛然的生命力。用今人话来说,王羲之的书法应该说是他生命的轨迹与人格精神的审美写照。

从人生态度上来推崇东方文化之静默之美,那是因为它有思辩和体悟之内涵,自古至今皆如此。


从三国至魏晋,卫门书派名冠当代,为书学大宗,从卫觊到卫铄四代书法大师,名声闪耀于古今,他们的理论巨著,岂非思辩和体悟乎!当代书坛,虽不乏父子能书的书法世家,但却没有卫氏祖孙这样影响巨大的书法家族。中国人的门第观念很强,虽说六朝时期的士族阶层己腐败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但在整个古代史中,文化艺术的发展繁荣,无不与一个个有传统家学的“书香门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玄学思想的影响下,魏晋时期的艺术观发生了重大变化,当时,“强调个体的才情品貌的重美轻善的倾向,便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了人的自觉、美的自觉的解放意义”。故这个时期,称之为魏晋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之后的第一次人的思想的觉悟,淡漠礼法,放浪形骸。在此期间,文学出现了苍劲雄浑的“建安三曹”,姿情任性的“竹林七贤”“出水芙蓉谢灵运”和“田园诗人陶渊明”等极富个性颇具影响的伟大诗风。绘画有“以形传神”的顾恺之,书法有“楷书之祖”的钟繇,“书学大宗”卫门书派、“书圣”王羲之等。以“二王”为代表的晋代书风至隋唐以后在中国书坛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总之,两汉魏晋时代是我国漫长书法史的一个转捩性的时代。书家倍出,书体递嬗,书艺成熟,是其突出的时代特征。在这样一个变革书学传统,开创书体新风的氛围里,卫门书派同样经历了兴衰衍化的历史。遗憾的是,越千余年而下,今天我们却只能在石缝砖隙中觅拾那被历史淡漠的珠玉。

地域性,直接影响和哺育着自己的艺术特征。山西运城古为河东,位于晋西南边陲,西临黄河,南依中条,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乃黄河文化发祥地,华夏民族之摇篮。矿产资源丰富,古迹星罗棋布,系古今晋西南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每个区域都有许多杰出的人物,为华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像灿烂的繁星,构成了浑然深邃的中华民族文化之苍穹。早在三国魏晋时,河东卫门书派对后世的影响犹如群星之炬,千余年来在中国书法史上放射着不息的光芒(王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河东卫门书派书法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