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鱼的容资之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2-25 09:3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鱼之美,尤以“鱼尾”最早被诗人发掘。汉代才女卓文君《白头吟》道“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赞许的是鱼尾浮现于水面的灵动之美。宋代诗僧惠洪《效李白湘中作》曰:“夕光江摇鱼尾红,何处扁舟开晚篷”,落霞如一抹胭脂将水天尽染,微风拂过,湖面荡起层层涟漪,正在此时鱼儿浮现水面,鱼尾熠熠发光,让夕阳之美更加炫目。宋人还注意到,鱼尾之美与霞光之美是极为相近的,故常类比之。苏轼《游金山寺》曰:“微风万顷靴纹细,断霞半空鱼尾赤。”周邦彦《蝶恋花》云“鱼尾霞生明远树,翠壁黏天,玉叶迎风举”,仰望天空鱼鳞状的彩云漫天浮动,俯察水面,微风吹拂,水纹成韵,红色鱼尾荡漾于碧沼,水天一色,曲尽其妙。

古人对鱼身颜色的观赏,则出现得较晚。直到隋唐之际,人们才开始饲养金鲫鱼,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金鱼,但此时尚属稀缺品种。至宋代,金鱼才进入杭州一带百姓的日常生活。如苏舜钦《六和塔寺》诗云:“松桥待金鲫,竟日独迟留。”苏轼云“我识南屏金鲫鱼,重来拊槛散斋余”,描绘的正是古人观赏金鱼的活动。至明代,古人的审美发生了变化,鱼身纯红或是纯白始为上品,再到后来鱼身颜色不规则又成为新的时尚,如“首尾红”“鹤顶红”等。据文震亨《长物志》记载,“鱼眼”“鱼纹”也成为明代文人观鱼的乐趣之一。从“鱼眼”看,“墨眼”“雪眼”为时人所追捧,近似于现代所称的“龙种鱼”;从“鱼纹”来说,“落花流水”“莲台八瓣”“波浪纹”“七星纹”是时人追捧的变异品种。这些名字极为文雅,既展现了明代文人观鱼的兴趣,又成为标榜文人雅士自身格调与才情的方式,观鱼亦风雅,不亦乐乎!

(王晓玉/文  来源:《光明日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5-8-5 16:01 , Processed in 0.06640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