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羊驮寺”呼作“羊大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4-24 10:2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运城城区西北郊有一“羊驮寺村”。关于“羊驮寺”的来历,民国版《安邑县志》有记载,说:“羊驮寺,一名观音寺,在县西王曲村。金太和四年,乡人掘地得石人骑羊,佥以为菩萨像,因创寺记之,名以‘羊驮’。”可知,羊驮寺村原名“王曲村”。因金代出土了“石人骑羊”(羊驮石人)的塑像,于是在村里建了座观音寺以作纪念,当地人称之为“羊驮寺”。后来,王曲村便改名作“羊驮寺村”。

“羊驮寺”当地人俗呼“羊大寺”。“驮”字今天普通话读作“沱tuó”,为什么运城人读作“大dà”呢?简单地说,“驮”读“沱”是现当代的读音,“驮”读“大”则是保留了古代的读音。而要弄清这两个读音之间的关系,还需从“驮”字读音的演变规律说起。

原来,“驮”在古代是个定纽歌韵平声字。而歌韵的音值为a,是个前低元音,后世演变一直有高化倾向,大体上是由a先变作ao,再变作o或uo,最终到今天变作e音,形成了a—ao—ouo—e这样一条演变轨迹。因此“歌”字在唐五代以前读作ga,到了宋元时代读作gao,到明清时代就读作go或guo,明清以下就变成了今天普通话读音ge。今天运城人读“唱歌”为“唱guo”,保留的是明清时代的读音。“驮”字既然属于“歌”韵字,它的音变遵循的也是这个规律:唐五代以前读作da,宋元时代读作dao,明清时代就读作do或duo。由于“驮”的声母是浊辅音[d],宋元以下浊辅音清化变作送气清辅音t,于是“驮”字在今天就读作了tuo。而运城方言将“驮”读作da,保留的是唐代以前的古音读。

说到这里,细心的读者可能还会问:“驮”字从字形结构看,半边从马,半边从大;马为形部,大为声部。根据一般规律,“驮”字读音应该是随着“大”字来读的。为什么普通话“大”读作da音,到了“驮”字却规范读作tuo音?这里是不是还有什么奥秘呢?猜得不错!原来“大”字古音就是个“歌”韵字,“驮”字定为“歌”韵也是由此而来的。但在通语系统里,“大”字并没有随着其他歌韵字一起发生音变,而是一直停留在古音da的阶段没有动。反倒是运城方言中的“大”字按照歌韵字的音变规律一直变下来了,所以运城话的“大”读作tuo,是符合古汉语语音演变规律的。换句话来说,按照语音演变一般规律,“大”字今天本该就是读作tuo的,而普通话中的“大”字没有像“驮”字一样音变为tuo,却仍然读作古音da,这是不符合音变规律的。所以王力先生《汉语史稿》称普通话“大”读da音,是一个“特殊情况”,“不符合歌韵字发展的一般规律”。笔者在《〈西厢记〉中“大”读“堕”音考》一文中,对此也有分析,认为包括运城话在内的北方一些地区的方言中“大”读作tuo音,仍然完整地体现了歌韵字音变的规律。

总之,“驮”字依照普通话应该读作tuo音,运城话却读作了古音da;“大”字依照语音演变规律应该像运城话一样读作tuo音,而普通话却依然读作古音da。这也是个有趣的语言学现象。

王雪樵/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5-2-25 13:00 , Processed in 0.06969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