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王新德德艺誉河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27 12:04: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mage.png
王新德近影

他是最早在运城开展胃肠镜检查的医疗工作者;

他在20年前就呼吁,临床医生应该有高度的查癌意识;

他曾帮助多家县级医疗机构建立了肠胃镜室,并培训专业人员;

他每年给基层医院作学术报告,讲解肠胃和消化相关知识;

他主动带着胃肠镜设备下乡,为老百姓做肠胃健康检查……

他就是王新德,虽然已经退休,但仍被多家医疗学术协会聘为顾问,还开办了工作室,默默地在肠胃健康领域做着自己的贡献。

11月15日下午,笔者在王新德胃肠工作室见到了他。只见这间不大的工作室中,挂满了牌匾和证书。他说,每一块牌匾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让我们一起听他娓娓道来。

父亲胃癌病逝,让他坚定学医方向

王新德,生于1951年,临猗县角杯乡过卓村人。1969年入伍到安徽山区的二炮基地连队,当一名机械手。部队生活异常艰苦,训练任务重、吃不好饭,大家最易也最常得两种病,就是腰腿疼和胃病。入伍前卫校毕业的王新德,闲暇之余经常上山采集中草药,为战友义务治病。所以到连队没多久,他便当上了营里的卫生员。

1972年,王新德被推荐到安徽皖南医学院进修学习。因为部队的生活阅历,王新德对临床比较感兴趣,爱学习和钻研肠胃方面的知识。而这期间发生了一件大事,让王新德悲痛不已,同时也让他坚定了未来学医的主攻方向。

大学暑假,王新德回到临猗老家,这是他入伍后第一次回家探亲。4年不见的父亲,竟然消瘦了那么多,看得王新德一阵心疼。临走时,父亲骑着自行车送王新德去车站,途中,父亲突然胃疼停了下来,对他说:“你把给你带的干馍给我一块,我咬几口就没事了。”当时王新德才知道父亲竟然有胃病,根据所学知识,他隐约觉得情况不是很乐观。后来家里发来电报,说明了父亲的病情,上面写着幽门梗阻。王新德一看,完了,可能是胃癌晚期,立马建议父亲来安徽确诊。他借了同学300元,陪父亲做化验。不想耽搁他学习,父亲说回到运城立马手术。手术也仅仅只是让父亲多活了5个月。父亲临终前,对王新德嘱咐到,“你一定要把医学好,造福老百姓,为他们解除痛苦”。

上世纪70年代,中国从日本引进了纤维胃镜,当时只有省级医院和教学院校才有这个先进设备。王新德很珍惜这个机会,每次上课,他都听得十分专注,看得尤其仔细,总想着多学一些。课下,他也特别爱研究和学习。因品学兼优,1975年毕业时,学校让王新德留校任教。但由于部队需要,他又回到原部队,继续为战友服务。

1980年,而立之年的王新德有了自己的新家,便转业回到闻喜东镇的2395医院工作。许多病人肚子疼吃不下饭、骨瘦如柴很痛苦,却无法明确病情。王新德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便提议医院购买纤维胃镜设备。

当时整个运城没有纤维胃镜这样的设备,也没有这方面的专业人才,2395医院购买了设备,率先开展胃肠镜检查工作。

通过仪器可直接观察食道、胃和十二指肠的病变,进行微创治疗,及时准确诊断病情,这对于当时的运城人民而言,无疑是件大好事。

一次偶然事件,使他有了查癌意识

王新德医学生涯中与癌症第一次打交道,是一次偶然事件的发生。1982年的春节后,王新德回到医院,发现自己内科病床上住了一个外科病人。该病人脐部化脓,久治不愈,不明病因。时值严冬,病人的个人卫生也较好,这可能不是一般的脐周炎。王新德询问后,知道病人之前因为结肠炎在内科住过院。是否为克隆氏病?需做肠镜确诊。做肠镜时,王新德发现病人的肠粘膜有一处凹凸不平,似磨牙状改变,取活组织检查,发现是早期结肠癌。

医院当即安排病人做了肠癌切除手术,但切除的肠段标本中并未发现癌细胞。手术之前有癌、手术之后没有癌、到底是不是肠癌、王新德是否诊断有误?一时间在医院传得沸沸扬扬。

1982年8月,王新德带着疑问参加全国胃肠道早期肿瘤诊断会议。在这次会上,全国共有3例这样的报道,日本也有这样的先例,后来把它称为“一点癌”。而王新德的这位病人,36年过去了,现在依然健在。这位病人就是闻喜县裴社乡西张村的杨维秀,时隔20年后的2005年,他们全家还专门为王新德送了一块匾表达谢意。

现实生活中,癌症已成为常见病、多发病,但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待明确诊断为某种癌时,已为时已晚,以至于失去最佳治疗时期。而面对一个癌症晚期的患者,医生显得束手无策。

如何早期发现癌症,成为挽救一个生命的关键。王新德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查早癌的有心人。

每次给病人做肠胃镜检查,王新德会特别留意病人的发病情况是否有癌前期病变、是否有好发部位、病变形态是否有坑洼、糜烂,慢慢总结了一套规律。

那时运城地区能做胃镜检查的只有王新德所在的2395医院,每天从各县市赶往闻喜找王新德做检查的人,络绎不绝。因为交通不便,病人忍着病痛千里迢迢,要花费很多在吃住行上,王新德萌发了到运城工作的想法,帮病人减少负担。

经过自己的努力和朋友多方帮忙,王新德被调到了盐化医院。每次面对病人,因为有查癌意识,他首先考虑的是帮病人排除癌症,而不是只简单做常规检查。这期间,王新德发现有婆媳、夫妻同时患胃癌病例,他们并没有血缘遗传,关系更多的是和饮食有关。随后,王新德写了一篇病例报告发表到了中国癌症杂志,告诫人们少食腌制食品,这可能是致癌物之一。

1993年的一天,机电公司的王宏义找到王新德,说他吞咽食物不舒服。王新德给他做了胃镜,根据自己的多年经验和诊断标准,诊断他是早期食道癌,但始终没发现癌细胞。病人又去了中心医院、西京医院,均未找到癌细胞。王新德劝他不要急躁,去北京进一步确诊,“你一定要坚持下去”。后来病人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又做了3次胃镜,最后一次才发现癌细胞,成功做了手术,至今健在。历经3个多月,6次胃镜检查,才印证了王新德的早期诊断。

许多人都称赞王新德厉害,这“一波六折”的故事让他名气大增。可是王新德却觉得,在这个行业查早癌是学术水平的一个标志。为什么不在早期发现、识别,查出一例早癌,不仅挽救一条生命,也拯救一个家庭。

遇事迎难而上,帮患者减轻病痛

1996年春节期间,王新德值班,有一家人抱着一个不到一岁的小孩冲了进来,说有一颗枣卡到了孩子喉咙。干枣泡涨后,堵了整个食道,小孩不能吃喝,只能靠打点滴维持营养。怎么顺利取出枣,是很有难度的一件事。有人说,只有开胸才能取出来。但是小孩太小,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创伤。那时也没有小孩胃镜,王新德如果取枣,枣一不小心会掉到气管,造成窒息,且麻醉也存在一定风险。在场的同事和战友都不建议王新德做这个工作,一旦失败,好名声不再,又丧失一条鲜活的生命。

听着一边孩子爷爷的苦苦哀求,一边孩子妈妈的声声责备,王新德始终不忍心这一场家庭矛盾再升级。他说:“你们等等我。”他把当时大家提出的所有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合理意见梳理了一番,用从口腔科找来的细钢丝做了一个器械,也就是现在的异物钳。他让小孩在手术床上保持一个脚高头低的体位,自己蹲在床头一边小心翼翼地把卡在孩子食道的枣肉一点点剥掉,一边用胃镜从上而下冲水,防止细小的枣肉流进气管,最后用异物钳把枣核取了出来。整整47分钟,做完这些,王新德的腿一软坐到了地上,手也一直在抖。

医者父母心,自己活着就是为了别人更好地活。1998年,王新德临床看到一例晚期食道癌合并支气管瘘的患者,不能进食进水,肺部感染不能控制,高烧不退。在影像监视下,他成功地将一个带膜支架置放在其食道,堵塞了瘘口,使患者转危为安。

不断精进医术,为更多患者服务

因为在胃镜方面有专攻,王新德想自己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必须让更多的医院认识到这项技术的重要性,让更多的病人享受到科技带来的福音。

王新德在临猗县中医院、新绛县人民医院、肛肠病医院、莲菊医院等坐诊,每星期开展技术扶贫、培养人员,并帮助其建立肠胃镜室。他还经常带着医务人员下到乡镇,帮助老百姓做肠胃健康检查。

退休后,当看到很多县级医院仍没有胃镜时,王新德把自己工作室的设备放在那里。他带出了一批批专业胃镜检查人员,在各自的岗位投入工作,发光发热。这些徒弟每次遇见问题,都会来请教王新德,或是通过网络会诊解答,或是带着众多问题过来集中短期培训。

他不光帮病人看病,碰见有困难的也帮其减免费用,解决一些生活问题。有一年,一个平陆小男孩来看病,家中经济困难。王新德让爱人帮做了几次饭。小孩的父亲无以为报,看见小学门口有卖一元一罐的酸枣,便给王新德送了一布袋酸枣。从不收礼物的王新德,默默收了。他说:“其实我能做的事特别少,一句关切一碗排骨面,而他们的温暖会让你记很久。”

学无止境。现在的王新德每天依旧不断学习,早上帮病人做检查、发现问题,下午汇总问题,通过学习解答问题。在他看来,临床医生不仅要熟悉本专业的疾病,而且要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疾病,一定要知识面广、思维开阔,要扬长避短,学会正确、灵活运用中西医学知识为患者服务。

采访的当天晚上7点多,王新德将飞去上海,参观学习“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的科研发现成果。他说,这是一项肿瘤的新发现,细胞免疫治疗早期肿瘤对癌症患者是福音,希望有一天可以让更多的运城**人受益。

薛丽娟/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7 13:38 , Processed in 0.097104 second(s), 1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