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写在蒲剧表演艺术家王秀兰从艺八十周年之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8-21 13:4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mage.png
王秀兰(资料图)

姚俊虎/文

名师高徒 少年老成

王秀兰,祖籍临猗县临晋镇,1932年七夕节出生于石楼。她1939年从艺,启蒙老师为著名小旦原小亭(月月鲜)。抗日战争初期,王秀兰随母漂泊到西安,结识了“晋风社”不少山西老乡。班主见这个小女孩颇具艺术潜力,特允其以“小票友”身份进入“晋风社”,又让她在《柜中缘》剧中试演许翠莲。

她天生丽质,且记忆力惊人,一亮相便获满堂彩。那时的旦角均为男饰,“晋风社”王秀兰的登台,无疑具有划时代意义。此后,她又演了《送女》《洞房》《捡柴》《明月珠》《卖水》等折子戏,在蒲剧舞台崭露头角。

当时,“晋风社”汇集了蒲剧旦角一代宗师王存才、孙广盛,著名青衣筱艳秋(冯安荣)、花旦筱兰香(田郁文),著名须生满娃、阎逢春,花脸杨登云(杨老六),名丑晋南丑(吕庚仁),名小旦原小亭等。这群英荟萃的风水宝地,为王秀兰提供了绝佳的发展空间。

除向原小亭学会不少花旦戏外,她还向王存才学《杀狗》,向孙广盛学《藏舟》,向筱艳秋学习《算粮·登殿》。其间,她又自学了《回荆州》《美人图》等十余本大戏。师傅们对她的进步惊诧不已,大家互相交流,教学相长,使得“晋风社”在黄河金三角地域声名大振。

王秀兰有一句口头禅:“是艺不是艺,学到肚里不受气。”她广采博收,虚心向其他剧种艺人学习,不久便掌握了秦腔、眉户艺术套路,先后饰演了眉户《卖水》《走南阳》《隔门贤》;秦腔《走雪山》《金玉奴》《黛玉葬花》《玉堂春》;杂剧《小放牛》《打花鼓》等。她对京剧、越剧、评剧及黄梅戏也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且一学就会,一演就红,得心应手,令人叫绝。

1950年,王秀兰回到山西,先在大众蒲剧团献艺,后并入晋南蒲剧院。由于党和政府关怀及人民群众的厚爱,蒲剧艺术成为上层建筑领域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艺人们地位也有了极大提高,她与著名须生阎逢春、张庆奎、花脸杨虎山、小生筱月来并称蒲剧“五大名演员”,成为晋南蒲剧界尽人皆知的台柱子。

动以言志 唱为心声


王秀兰艺术生涯早期,以模仿师傅及同行表演套路为主,用她的话说:“那时候演戏,并不真正懂得为什么,就是照着师傅的做,学着别人的唱。”1952年,她刚20岁,就参加了全国戏曲会演,以《藏舟》中饰胡凤莲荣获二等奖,在中南海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的接见。

当时,全国众多剧种、名家纷纷露面,他们表演的绝活,让王秀兰大开眼界。此后,王秀兰又参加了原文化部组织的演员讲习班,与同行们切磋技艺。更可喜的是,她有机会聆听了艺术大师梅兰芳等前辈讲课,把自己的舞台实践上升成为艺术理论。

在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引下,如何使艺术贴近生活、服务人民,是摆在文艺工作者面前一个重要政治任务。王秀兰先后排演了《大家欢喜》《王贵与李香香》《血泪仇》《血训图》等现代剧目。由于剧中人物从内心到外形都与传统戏角色大不相同,对演员要求也有了根本变化,表演程式、手势、身段、化妆都要从头开始。在这方面,王秀兰得到了洛林、刘鉴三、赵乙、邓焰、卢未凡、张峰、韩刚等戏剧专家们的热情鼓励。大家帮助她分析角色、设计唱腔和人物造型,使她进一步懂得要演好人物,首先要进入角色,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了解剧情时代背景、人物之间思想纠葛,并且把握好尺度。

新中国成立后,进入文艺界的一大批精英,被人们称为“新时期文艺工作者”。王秀兰说:“我和新文艺工作者合作,主要是提高了理论水平。旧时代戏曲没有真正的导演,排戏只是安好位置,说说板式,演员常是考虑自己一个人的表演,现在的导演能全面衡量,适当安排,使舞台艺术既有传统又有新意。”

1959年拍摄的电影《窦娥冤》,在张辛实、赵乙等同志帮助下,她从当时社会背景分析了窦娥的性格发展过程,使一个心地善良、遭遇不幸的妇女,逐渐成为坚贞不屈的强人。狱中思父一场戏,正是这种思想变化的写照。王秀兰幼时父亲离家,母女俩相依为命,每想到这段凄苦生活,大有“悲从中来”之感,将内心体会转换为剧中人的情感,促使她在《窦娥冤》中较好地完成了前无古人的跨越。

1960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眉户戏剧艺术片《涧水东流》,王秀兰受邀饰女主角李小兰。这位唱红蒲剧的青年艺术家,对眉户剧一点也不挡手,她唱腔优雅,动作舒展大方,成功塑造了一位新时代农村女青年形象,被行家们称为从古装到现代剧过渡的典范。

1960年3月,28岁的王秀兰成为“梅兰芳表演艺术研究院”最年轻的研究员。她扮相俊美、嗓音清脆、感情真切,尤以做工见长。她谦虚谨慎,诲人不倦,曾在京剧《红灯记》中饰演李铁梅的刘长瑜,就登门请教过她《卖水》中的表演艺术。

装龙像龙 扮虎像虎

王秀兰在舞台表演中十分注意对传统艺术加以分析,标新立异,取长补短。她说:“我演戏的特点,宁叫九十九,不叫一百一。决不能演过了头,要让人家看完戏有所回味,得到美的享受。”比如在《藏舟》划船的动作上,她吸收了孙广盛的稳中有飘,以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在表情上,她学习老师诚恳含蓄,既考虑“父亲被害”的特定情景,又体现“公子求婚”之热切场面,恰到好处,成功塑造了一位庄重机智、又温柔多情的女中英贤。

王秀兰对老艺术家王存才拿手戏《杀狗》,也有其独到见解。在继承师傅“干巴利落脆”表演特点的基础上,她对焦氏这个人物进行了深入分析:她爱丈夫,也顾家,懂得“与人锥帮纳底攒下几个钱”。王秀兰把焦氏一出场就嘟囔、扎煞着手的泼妇形象,改成纳着鞋底子上场,听到婆婆要吃饭,心里虽不耐烦,还是拿出一块干馍,咬了一口咯了牙,想到“我都咬它不动,她牙都没了,怎么咬得动”,让人感到了人情味。婆婆让她做酸汤面,原本想把厚的吃了,薄的给婆婆留下,不料失手吃完了,感到有些后悔。如果一味强调焦氏蛮不讲理、不可理喻,把其转变归咎于杀狗见血,迫不得已,剧情就显得刻板,人物也不会是真正的转变。

王秀兰以由内到外、由外及内的有机结合,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把内因与外在恰当糅合,使之浑然一体。她将其归纳为“动以言志,唱为心声”“装龙像龙,扮虎像虎。装龙要知龙行,扮虎要识虎性”。她认为,演戏要用心把握表演尺度,让观众心领神会,从而产生出浓厚兴趣和美妙的遐想,形成台上和台下的良性互动。这些富有哲理的演绎逻辑,极大地丰富了蒲剧艺术知识宝库。

王秀兰在《少华山》中扮演女主角尹碧莲,始终注意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尹碧莲系陕西长安人,因家境衰落,贪官臧昂欲霸其为妻,无奈之下逃婚离家,出走途中被山大王掳上山。倪俊乃河南新野县人氏,进京赶考路过少华山受阻,不料与山大王是同村好友。倪俊为救该女,假作喜其美貌,欲纳为妾。不想山大王令二人即刻洞房花烛,随着“入洞房咧”一声高喊,王秀兰手臂一落,袖子自然垂下,给观众留下了一丝悬念。在接下来的“烤火”中,倪俊既不能负贤妻,又不愿辱才女。尹女却认为入了洞房,名分已定,见新郎果然一表人才,自然愿将终身托付。她脱下外衣,利落地叠起来,一抖、一放、一收,三个连贯而又简洁的动作,瞬间在空中将衣服叠好,从容地搭在胳膊上。这些动作后来被许多剧种学用,成了《少华山》剧中的绝活。

王秀兰说:“我在尹碧莲的表演上,以闺门旦为主,又融入花旦的东西。因为按闺门旦演太稳、太慢,感情出不来。这一看爱上了他,就是花旦的东西,就有惊喜的表情,于是用了花旦和小旦的动作。这都是根据人物感情需要,自己思考揣摩出来的。”到山下送别一幕,尹碧莲不甘心倪俊这样的好人离去,一手拭泪、一手扯倪俊的衣服。王秀兰用那飞若流丹、澄如秋水的眼神,传递了人世间爱的情感,这一拉一扯又一瞥,把梦绕魂牵一词衬托到了恰如其分的地步。

对于“文革”期间遭受的磨难,王秀兰始终坦然面对。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她也没有丢掉艺术,没有忘记轻轻地喊嗓,偷偷地练功,她坚信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优秀历史剧目不会永远被封杀。

熟能生巧 精益求精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王秀兰年逾五旬,在《西厢记》中饰演的红娘是位少女,年龄差异很大。她创造性地演活了红娘这个人们十分喜爱的人物,自初进书房、传笺到为小姐引路,一招一式都充满了艺术感染力。她完美地演绎了从怀疑、理解,到帮助、成全小姐与张生的爱情,给人们展示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红娘之心。当小姐与张生终于如愿以偿时,王秀兰以一句:“我看你老夫人怎样收场!”勇敢向世俗观念提出了挑战,赢得观众一片掌声。

王秀兰对处理演员在舞台上的失误,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她认为,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初上台的生疏,有遇到重要演出时的思想紧张,也有生活中情绪起落或一时半会的麻痹大意。人常说“救场如救火”,这不仅体现演员全局观念和团结精神,更是对其应变能力的考验。

如演《杀狗》时,饰演婆婆的演员在被焦氏殴打间,将未卸的手表脱落掉在台上,王秀兰立即加上一个跪地动作,一手扶地,一手指着婆婆说:“我把你老东西打死!”然后用扶地的手将手表紧紧握住。又如在《西湘记》中,张生书信退兵,老夫人着红娘请他赴宴。张生以为老夫人要兑现诺言,高兴得手舞足蹈,不小心将一个帽翅掉落台上。当时一转身,二幕拉开就要进门,不允许演员有捡起的机会。王秀兰见状立即喊住了张生:“张先生,今日赴宴不同以往,让我给你收拾收拾!”边说边从地上捡起帽翅给张生戴好,还看似认真地帮他抖了抖衣服上本不存在的灰尘。

王秀兰长期担任全国和省人大代表、剧团以及戏剧艺术学校领导职务,其头衔之多、影响之大,在一段较长的历史时期内是无可比拟的。但她谦虚谨慎,从不居功自傲、倚老卖老。每次演出,她总是提前化妆,然后静静等待上场。在她看来,静中有戏,戏在专心。不论饰演主角或配角,她都是一丝不苟,努力演出最好的艺术效果。

1984年全区戏剧会演期间,王秀兰担任评委。她晚上观摩,第二天参加评议,还要为参加会演的文艺界人士做专场示范表演。芮城县几位戏迷和临猗一位姓王的老人专程赶来看戏,多次流露出想见到她的迫切心情。我向王老师转达了农民戏迷们的恳切要求后,她和爱人王双槐先生在家中热情地迎接了客人。几位农民朋友向王秀兰老师赠送了写有“农民喜爱的艺术家”字样的牌匾,她也即兴为大家清唱了一段蒲剧。

面对蒲剧事业青黄不接的局面,王秀兰老师不顾自己耄耋之年,为培养蒲剧接班人呕心沥血,毫无保留地为青年演员和戏剧爱好者传授技艺,积极为剧团和戏校发展献计献策,慷慨资助戏曲义演活动。不久前,她还将精心保存下来的剧本和资料,捐给了市戏剧研究院。

在王秀兰老师从艺八十周年之际,谨以此文表达众多戏剧爱好者的崇高敬意,祝愿这位德艺双馨、蜚声蒲坛的著名艺术家健康长寿!

年近九旬的著名蒲剧表演艺术家王秀兰,被人们誉为“蒲剧之花”“五大名演员”之首。她是伟大祖国戏曲舞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有口皆碑的蒲剧界元老和领军人物。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演艺生涯中,王秀兰成功塑造了尹碧莲、窦娥、燕燕、红娘、穆桂英等一大批古代裙钗艺术形象,完美地展示了李香香、小芹、李双双、李小兰等现代妇女的精神面貌,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7 07:29 , Processed in 0.066021 second(s), 1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