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辛丑条约》中为什么提出要制裁河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8 09: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20年前的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9月,以清政府与十一国签署的不平等的《辛丑条约》为标志,饱经沧桑的中国完全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在帝国主义列强胁迫下,这份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各项条款都是以义和团反帝事件为由,对中国进行政治奴役、军事限制、经济赔偿、资源掠夺、关税把控。同时通过清皇帝上谕,对中国部分县实施制裁,位于山西南部的河津县就是其中之一。

    那么,义和团运动与《辛丑条约》签订的因果关系是什么?为什么条约附件中公开点名要对一个小小的河津县实施制裁?

(一)

    鸦片战争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会和传教士就妄图用十字架征服中国。鸦片战争后,欧美的天主教、耶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大量派遣传教士,到十九世纪末已达到3300多人。

    这些传教士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词讼,挑拨民族关系,进行文化侵略,并为本国政府出谋划策,攘夺中国利权,起了侵略者的枪炮所不能起的作用,加剧了中国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人民对此极其痛恨,不断进行反抗。

    从1861年贵州驱逐外国传教士开始,到1870年天津教案发生,再从中法战争后到1894年中日战争前,全国各地民众对传教活动先后掀起了大规模的抵制和武装反抗,反教会斗争持续发展。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反教会斗争一直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显示出中国人民的强大力量,而且进一步激发了爱国热情,终于在戊戌变法失败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义和团的基本群众是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由义和拳、大刀会等民间秘密会社合组而成,多打出“扶清灭洋”的旗号。1899年运动首先在山东、直隶爆发,卷入运动的群众多达四五十万人,随后遍及东三省、内蒙、山西、河南等省而影响到全国。

    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民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它是甲午战争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反压迫、反侵略、反瓜分斗争的总爆发,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反教会斗争的总汇合。

(二)

    义和团在直隶和京津地区的迅猛发展,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统治。面对京直大地漫天燃烧的反帝怒火,他们惊恐不安,除了继续威逼施压清政府对义和团严厉镇压外,开始联手大举武装进攻中国。

    1900年5月30日,由英、美、俄、德、法、日、意、奥等八国组成的联军,从天津登陆发动进攻,开始武装镇压义和团。

    6月17日,八国联军攻占天津大沽炮台后,不断增兵向北京进犯,北京岌岌可危。迫于全国各地民众的声援支持义和团抵制联军的压力,6月21日,慈禧主持召开第四次御前会议,颁布上谕,向入侵列强宣战:“与其苟且图存,贻羞千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同时颁布上谕,称义和团为“义民”,命令各省督正式招抚义和团,与清军一起抵抗联军的入侵。

    义和团在被封为“义民”后,群情振奋,打起了“奉旨义和团”的旗帜,团民队伍迅速扩大。

    与直隶相邻的山西省,在巡抚毓贤的授意或直接支持下,逐洋人、烧教堂达到了白热化程度,义和团的行动得到了民众的广泛拥护,在大同、朔州、五台、徐沟、平定、榆次、汾州等地,义和团发展最快。寿阳、曲沃、潞城等地义和团与盘踞在教堂的传教士和教徒,发起了武装冲击,均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6月27日,太原义和团向教堂示威,城东夹道耶稣教堂向群众开枪,打死群众4人,激起群众无比愤慨,当场焚烧了教堂。随后又焚烧了北门教堂。

    7月9日,活动在太原城内的义和团,在巡抚毓贤的授意下,一举诱杀外国传教士44名,以后又陆续杀死由外县送来的外国传教士多名。

    7月11日,榆次什贴镇的义和团,在大师兄姜晋华的带领下开进太原城,山西巡抚毓贤还特迎这个年轻的义和团首领入署。之后,其他各地的义和团也相继进入省城。
    仅几个月时间,山西全省就焚毁教堂90余所,相继诱杀和捕杀了150余名外国传教士及其眷属。
(三)
    在山西南部的河津县,由于地处汾河与黄河交汇的三角地带,与陕西隔河相望,土地肥沃,民风淳朴,历史文化悠久,因而也就成了英俄等国眼中理想的传教之地。

    早在1895年,就有英国传教士来到河津,在县城及汾南汾北修建教堂,发展教徒,并向东往稷山县、绛州、侯马方向渗透扩展。

    英国传教士在河津县,以传教为名,践踏中国的传统礼教,贬低当地的民族风俗,灌输西方宗教思想文化,愚弄奴化民众,挑动教民与群众冲突,干涉地方管理事务,欺压当地民众,引起了民众的强烈不满,不时有村民与洋人、教徒冲突事件发生。

    1898年初,山东、河南义和团下层首领带部分团民,分别从山东菏泽和河南南阳来到河津设坛习拳,扩大队伍,组织团民与教会对抗。在全省各地义和团运动影响下,河津县义和团设立的坛口越来越多,团民人数越来越多,义和团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河津县的义和团首领张守忠,是河津县西关村人。他从小就喜欢习拳弄舞,在当地小有名气。长大后,有膂力,精拳术,讲义气,被民众拥戴为河津义和团的首领。

    张守忠与山东、河南过来的义和团团民切磋拳艺、交流思想,在外地活动传导以及全省反帝风潮的影响下,更坚定了带领河津义和团与外国传教士斗争的信心。

    他通过设坛习拳动员和组织的团民,经常与河津教堂传教士的非法活动进行对抗,给教会的洋人和教徒造成很大的震慑。

    1900年8月间,在义和团反帝斗争席卷山西大地的形势下,多年来一直在河津教堂传教的英国籍传教士宓学诚,躲在教堂里,惶惶不可终日。

    有一天,他联络在绛州(今新绛县)教会的蓉牧师,商定西渡黄河到陕西避难。为了掩人耳目,不被义和团跟踪发现,他们约定从河津和绛州分头行动,迂回到河津县北山坡下的西磑村会合,次日再渡河入陕。
    当晚,宓学诚夫妇、蓉牧师夫妇和两名修女以及厨师葛天顺等8人到达西磑村,住进了村边的一家旅店。

    然而,令宓学诚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们所住的这家旅店,正是河津义和团反教灭洋活动中布设的一个县境秘密卡点。

    西磑口位于河津县与乡宁县交界地带,是进出河津县和乡宁县的必经之路,也是进出吕梁山的咽喉要道。经营这家旅店的店主叫范居江,河津县西磑村人,例贡生,幼聪颖好学,博读经史,兼习武事,急公好义,称著乡里。他多次听到和看到这些外国传教士,在河津等地打着传教的旗号,挑拨民众关系,制造社会矛盾,进行着不法活动,因此对其恨之入骨,很早就加入了张守忠组织和领导的河津义和团。

    范居江在西磑口开设旅店,一方面负责接待从乡宁县方向进入河津的义和团团民,一方面监视外国传教士进出河津的行踪。

    当晚,范居江把宓学诚等人在旅店安置好,并答应明天一早送他们秘密渡过黄河进入陕西韩城县境内。随后,范居江立即派人把这一重要情报送给了在县城的首领张守忠。

    次日凌晨,范居江将宓学诚等八人送至黄河东岸大石嘴处(今河津市阳村街道苍头村附近),早在高粱地埋伏等候的张守忠带领团民十多人,突然跳出,将八人全部杀死,扔到波涛汹涌的黄河中。
    河津及周边县民众闻知后,奔走相告,称义和团为民除害,大得人心。

    但传教士在河津县境内神秘失踪的消息,也很快传到了英国在北京的公使馆,引起了英方对山西晋南河津县的极度仇视。

(四)

    1900年6月,当清政府向列强宣战后,全国民众群情激昂,各地义和团在接受招抚后配合清军抗击联军侵略者。但军备废弛的清军和挥舞大刀长矛靠“画符吞朱”上阵的义和团,根本抵挡不住持有洋枪洋炮的联军进攻。

    随着这些帝国主义国家不断向中国增兵,清政府惊慌失措,抗击决心开始动摇。他们一方面利用义和团势力来阻击联军,一方面又派外交使节以镇压义和团为条件,向各参战国求和。
    1900年8月15日,在八国联军攻入京城外围时,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离开紫禁城,辗转逃往西安。

    8月24日,慈禧太后在西逃路上发布上谕,任命李鸿章和庆亲王奕劻为与列强议和的代表,要他们尽快与帝国主义列强和谈。随后,慈禧太后发布了围剿义和团的上谕,严令各地巡抚官府和清军,对义和团“严行查办,务净根株”。

    从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公开合流,共同镇压义和团。当八国联军在京津周边省四处扩大侵略时,清军一方面大肆屠杀义和团,一方面步步退让,把大片国土拱手让给了侵略者。成千上万的义和团组织遭到了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帝国主义列强在对北京等地疯狂烧杀抢掠和对各地义和团大肆围剿后,1900年年12月24日,参加武装侵略的八个国家和比利时、西班牙、荷兰等国,共同向清政府提出“议和大纲十二条”(即后来所签订的《辛丑条约》草案),声称这些条件“无可更改,只能全部接受”。

    几天后,遵照列强“惩办祸首”意愿,清政府连续上谕,首先对主张抵抗联军的皇室十多名**分别给予革职、赐令自尽、应斩立决、定斩监候、发配极边、永远监禁等处罚。其次,以义和团在各省焚烧教堂、伤害教士致酿事端为罪名,对地方150多名军政**分别给予了革职查办、发配极边、出斩立决等处罚。山西巡抚毓贤被革职后发配去新疆途中,因后被八国联军指控在山西支持义和团杀害众多洋人定为寻衅列强的祸首,而在兰州被拦截就地正法。

    在山西,清巡抚下令将河津义和团首领张守忠、范居江和卫清合、吕成才、任克德等5人,以杀害传教士的罪名缉捕归案。不久,张守忠在狱中吞金***,范居江则认为::河津义和团杀害传教士,是朝廷向洋人宣战后进行的,既已受朝廷支持,当不至出尔反尔,故拒绝认罪,听任解送。清军便将他们4人押到太原,当年秋季斩首。

(五)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是中国夏历辛丑年。9月7日,在帝国主义列强国家胁迫下,李鸿章和奕劻代表清政府与英、俄、德、法、美、意、日、西、荷、比、奥等11国公使,签订了正式条约,史称《辛丑条约》。条约共十二款,十九个附件。
    条约开头载明:

    今日会同声明,核定大清国按西历1900年12月22日,即中历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初一日文内各款,当经大清国大皇帝于西历1900年12月27日,即中历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初六日,降旨全行照允,足适诸国之意妥办。

    此段意思是:(各国)今天共同声明,核定大清国按1900年12月22日提出的(即议和大纲十二条)文中各条款,已经大清国皇帝于1900年12月27日降旨全部照办,完全符合各国之意愿。也就是说,条约签订前,各条款内容清政府已按列强要求全部落实完毕。

    《辛丑条约》的内容,除清政府向列强道歉赔礼,惩办官吏,把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并班列六部之首外,主要有:
    一、赔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分三十九年还清,年息四厘,共九亿八千万两。

    二、拆毁大沽及大沽至北京沿线各炮台,允许列强军队驻扎在北京和北京到山海关沿线十二个战略要地。
    三、北京东交民巷一带划为使馆界,界内由各驻兵管理,不许中国人居住。

    四、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违者处死。地方官对所属地区发生的反帝斗争必须弹压,否则革职,永不叙用。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一个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帝国主义列强除了穷凶极恶地对中国人民敲诈勒索外,还重新确立了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继续充当他们的在华代理人。清政府也彻底投降了帝国主义,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并保证永远禁止中国官民成立任何反帝组织,并坚决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的傀儡。

(六)

    为了彻底扑灭各地民众心中的反帝怒火,震慑各地官吏,甘愿俯首顺从列强的意志,在《辛丑条约》第二款第二条特别载明:要对各国传教士被虐杀的城镇,予以制裁,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其中:山西22城、直隶13城、东北6城、河南2城、湖南1城、陕西1城、浙江1城,共46城。

    按照列强国家开出的城镇名单,清光绪帝上谕,对这些城镇予以停考五年的制裁,河津县位于其中。上谕原文以附件八的形式成为《辛丑条约》中的一部分,摘录如下:

    附件八:
    光绪二十七年七月初六日内阁奉上谕:本日奕劻、李鸿章具奏,各国议定,滋事地方停止文武考试各五年一折,据称顺天、太原地方乡试,仍应停止;其单开山西省之太原府、忻州、太谷县、大同府、汾州府、孝义县、曲沃县、大宁县、河津县、岳阳县、朔平府、文水县、寿阳县、平阳府、长子县、高平县、泽州府、隰州、蒲县、绛州、归化城、绥远城;河南省之南阳府、光州;浙江省之衢州府;直隶省之北京、顺天府、保定府、永清县、天津府、顺德府、望都县、获鹿县、新安县、通州、武邑县、景州、滦平县;东三省之盛京、甲子厂、连山、徐庆街、北林子、呼兰城;陕西省之宁羌州;湖南省之衡州府等地方,均应停止文武考试五年。著各该省督抚、学政,遵照办理,出示晓谕。钦此。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精神屈辱最深沉,从而给中国人民带来空前灾难的不平等条约。该条约是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的又一奴役性条约。它的签订进一步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控制和掠夺,标志着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虽然被中外反动派联合绞杀,但是中国人民敢于同帝国主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使帝国主义认识到要瓜分“地土广阔、民气坚劲”、“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的中国是不易实现的,而不得不采取“以华治华”的政策。正是义和团运动所显示的力量,打乱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侵略计划。

    中国人民通过这一次失败的教训,进一步看清了清政府已经变成了帝国主义的忠实走狗,不打倒它,中华民族永无振兴之日。全国民众曾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通过觉醒,已经彻底转变为反抗清政府封建专制统治的实际行动。

    随着全国人民反清斗争的日益高涨,终于在十年后的1911年,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王朝,被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彻底推翻。

李福堂/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9 02:31 , Processed in 0.072102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