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穿越历史的对话 ——游司马温公祠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5-16 08:53: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红伟

驱车百里,穿越千年风云,寻访名垂千古的一代名相。

远望红墙飞檐,古木参天。我知道,历史就在这里。这里,屹立着做官的楷模、为人的典范、治史的巅峰。



此地,河东夏县。一千年前,这里走出一位才俊,仕途一生,位极人臣,却不得不卖田葬妻。晚年病重时,天子允许他乘轿上朝,三天去一次;他坚持在儿子搀扶下,面见君王,纵论国事。

自觉时日无多,他夜以继日地处理政务。亲友劝他保重身体,他说:生死都是命。甚至,他去世前有气无力说的梦话,都是朝廷大事。他的灵柩,由京师护送至夏县,所到之处,无人不痛哭。

这位才俊,便是被追封为“温国公”的先贤司马光。

我渴望与他对话,一步步走进他的精神世界。



“司马温公祠”的门匾,开门见山,观者顿生敬意。

门前广场上,一尊司马光塑像赫然入目,目光如炬,姿态雄伟。他心系江山社稷,牵挂百姓疾苦,家事永远最小,国事永远最大。左侧,是司马光砸缸的雕塑;右侧,是司马光著《资治通鉴》的雕塑。这两处雕塑,可以说是他一生中最引人注目的定格画面了。

广场还有一座神道碑楼。司马光去世后,天子赐神道碑,正文由翰林学士苏东坡受皇命所写,碑身立于赑屃之上。传说赑屃为龙子,龙首龟身,力大无穷,赑屃载神道巨碑,雄踞祠陵,司马光之功德厚重更显非同寻常,天子书“忠清粹德”,足以光照千秋,万世流芳。

步入正门,别有洞天,又是一处洗涤灵魂的桃源地。



一大门,两小门,两旁八字墙。墙体红色,琉璃飞檐,是为司马温公祠正门。徐徐入内,会看到墓陵、祠堂、余庆禅寺。

墓陵,是司马家族重要成员的墓地。松柏林立,坟冢肃穆;墓道两旁,石兽石人守护;碑亭一字排开,碑文记载着墓主人的生平。尤为醒目的是,司马光叔父司马沂的碑文作者竟然是王安石!

当年,司马光与王安石政见相左,势同水火。王安石当政时,推行新法,司马光是坚定的反对者;司马光当政时,彻底废除了新法。难道王安石能与司马光走到一起吗?其实,司马光仅大王安石两岁,两人皆有神童之才,刚开始私交还是不错的。

小时候,司马光听人讲《左氏春秋》,回到家就能讲给家人,还掌握了书的精髓,从此手不释卷,读书不知饥渴寒暑。当年,玩伴掉进大缸,差点淹死,危急关头,司马光抱起石头,砸破大缸,救了玩伴,此事影响极大。他的天才表现,令人惊叹。

王安石也有天赐之才。他小时候爱读书,看一遍便终身不忘。他写文章下笔如飞,倚马可待,刚开始看,他的文章似乎漫不经心,再看下去就会发现高深新奇,旁征博引,精彩绝妙。看到王安石文章的人,无不心服口服,纷纷推荐传读,美名远扬。

嘉祐三年,司马光四十岁,王安石三十八岁,同在京城为官,互慕才名,成为至交。后来,两人都被任命修起居注,交情更深。司马光盛邀之下,王安石为司马沂亲作碑文,自然也是乐事了。

十二年后,王安石推行新法。从此,两人政见不同,芥蒂渐生。



祠堂,主要由杏花碑堂和温公祠堂组成。

杏花碑堂因杏花碑而建。此碑,实乃天子为司马光所立神道碑。司马温国公去世八年后,新党当政,天子宋哲宗听信谗言,将神道碑毁为四段,深埋地下,碑额碑座幸存。过了五十多年,夏县县令寻访司马温公祠,惊见废墟处一株杏树高丈余,枝繁叶茂,花团锦簇,顿觉异常,后在树下挖出四块断碑,正是“忠清粹德”神道碑。

县令修复了神道碑,因发现于开花的杏树下,遂称“杏花碑”。一位僧人出资兴建了碑堂,四块断碑嵌于堂内壁间,碑堂故称作“杏花碑堂”。此碑正文,雄健奔放,丰腴跌宕;东坡性情,呼之欲出。

温公祠堂,始建于金,历经明清扩建,供奉司马家族四代五人,分别为司马光和他的父亲(池)、哥哥(旦)、儿子(康)、哥哥的孙子(朴)。司马家族崇尚道德,家风传承有序,后人多有建树。



温公祠堂两侧,新建两厢房,现为司马光廉政、勤政展厅。其中,司马光画像为宋画工所绘:清瘦,颧骨高,双目有神,面相和善。可以推断,他是自律之人,生活清苦,菩萨心肠。

为官之后,司马光仍然用心苦读,住的地方除了书,就是一个木板床、一条粗布被子,还有一个圆木枕头;睡觉的时候,头稍微动一动,圆木枕头就滚到一边,头磕到床上就醒了,然后爬起来读书。

他崇尚节俭,一心清净做学问,无所不通,两袖清风理朝政,君子坦荡荡。他认理不认关系远近,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朝廷处事不公,逾矩越礼,他就据理力争,甚至在宋仁宗生病时,敢于抱着必死的决心,多次提出确立皇嗣,直到宋仁宗深以为然。

新派当政期间,司马光退出政治中心,闲居洛阳十五年。他笑称:鹪鹩巢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各尽其分而安之,乃光之所“独乐”也。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司马光继续编撰未竟之《通志》,皓首穷经,聚沙成塔,宋神宗赐名《资治通鉴》并作序。毛泽东同志曾赞该书“叙事有法,历代兴衰之乱本末毕具”。

宋神宗去世后,司马光去朝廷临丧。沿途,老百姓拦住车马说:你不要回洛阳了,留下来辅佐天子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活下去啊。这就是民心,是天下百姓对司马光的高度评价。追封温国公,立神道碑,谥号“文正”,也算顺应民心,给后世一个交代吧。

言行何其贤,大德何其明;崇贤仰德,这是历史的回响。



去世前一年,司马光已“骸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几无,神识衰耗。目前所谓,旋踵而忘”。为天下,他已穷其所有,无所悔矣。

余庆禅寺为司马光奏请守护祖茔而建。寺内,宋代佛像犹存,见证了司马光的中年与晚年,也见证了时代变迁。对我们而言,司马光不再是一个名字,而是一个在风风雨雨中奋斗了一生的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7 18:26 , Processed in 0.063503 second(s), 1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