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周人“源起河东”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6-9 09:5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mage.png
晋侯/文

周封唐于河东夏墟之地,其实就是周人重返故里。20世纪30年代钱穆提出“周人盖起于冀州,在大河之东”的论断,开辟先周史研究新天地,经过几十年的考古挖掘的佐证,周人源起河东的说法更贴近于历史真相。

钱穆新证

1930年,钱穆离开苏州来到北平讲授国文时才36岁,此后,他接连完成了几部最重要的著作。钱穆先到燕京大学讲国文,后来又到北京大学讲历史,他的讲课方式是演讲,“他一登讲坛,便全神贯注,滔滔不断地讲。以炽热的情感和令人心折的评议,把听众带入其所讲述的历史环境中,如见其人,如闻其语”。他的学生李埏回忆当年听课时的情景说,教室爆满,一些职员和教授也来听讲,盛极一时,被称道为“北胡(胡适)南钱”。

年轻而才华横溢,又能别出心裁,这就是钱穆。别人讲古代史都是顺着尧舜禹、夏商周讲起,但钱穆却要从战国讲起,然后倒回着进入春秋、西周,以后面的事实来佐证前面的可能。他一边写《先秦诸子系年》,一边照此文本演讲自己的见解,独到而有趣味。

北平藏书丰富,钱穆称“北平如一书海,游其中,诚亦人生一乐事”,他自己也嗜书如命,五年里省吃俭用的薪水竟然买了5万册约20万卷的书。

优越的著述环境打开了钱穆的创作源泉。在燕大,他完成了一生都引为自豪的《先秦诸子系年》,这也是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的考据名作。在北大,他完成了研究清代学术史的名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尤其是自认为是“考论古史地名一费力之作”的《周初地理考》,提出“周人盖起于冀州,在大河之东”,颠覆了以往周人源自陕西的定论,震撼了学术界。

各说并举

关于周人起源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钱穆之前与钱穆之后。

钱穆之前,绝大多数人认为周人起源于陕西武功县,而后建立了包括天下共主的春秋、战国时期在内的八百年政权统治。《史记·周本纪·正义》引《括地志》:“故邰城一名武功城,在雍州武功县西南二十二里,古邰国,后稷所封也,有后稷及姜原祠。”这是该说法的重要根据。即便是《水经注》中关于渭水的注解里也说周人的始祖后稷所封的邰就在武功。后世一直认定,周朝先祖最早的活动地区是在渭河北岸。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是周人源自甘肃。《国语·周语上》:“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我先王不窟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史记·周本纪·正义》引《括地志》:“不窟故城在庆州弘化县南三里。”于是,还有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周族真正祖先是不窟,他居住在今天的甘肃庆阳一带,至于后稷,只是把他当作传说人物,不作实地追究。所以,他们认为周人起源于甘肃东部地区,后来才迁徙到陕西岐山。

更有一种比较特殊的说法,是周人起源于新疆。这个说法来自《山海经》,比如《西次三经》提道:“南望昆仑,其光熊熊;西望大泽,后稷所潜(按,潜即葬)。”比如《大荒西经》提道:“有西周之国,姬姓。帝俊生后稷,稷隆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有赤国妻氏。”还有,《穆天子传》卷二中也讲述,周穆王西游“春山”(又称葱岭,即今帕米尔山),至赤乌氏之邦。赤乌人献酒等食物,穆王受之曰:“赤乌氏先出自周宗。”在这些记载里,周人的祖先似乎真的出自新疆,作为记录上古历史的《山海经》,也许保留着最古老的记忆,而事实无非是周人的一支从陕西、甘肃一直播种百谷到了新疆。

源起河东

钱穆之后,许多著名专家学者如吕思勉、陈梦家、王玉哲、田昌五、李民等都赞同钱穆提出的“周人盖起于冀州,在大河之东”的见解,并都作了论证。他们认为,尧、舜、禹的活动中心在晋南和豫西北,周的先祖也应该属于他们中的一部分。

比如《墨子》的尚贤中引了“先王之书”“(尧)乃名三后,恤功于民:伯夷降典,禹平水土;稷隆播种”。比如《尚书·尧典》中记载,帝舜曰:“弃,汝后稷,播时百谷。”比如《逸周书·商誓解》记载,周武王说:“在昔后稷,克播百谷,登禹之绩。”这说明周人的始祖弃在担任后稷之官后,经历了尧、舜、禹时代,“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所以,弃的来历和尧舜一样,不可能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族群的代号。如果说尧发明了烧制器具,舜发明了节气,弃发明了五谷,他们的组合是一个很优秀的生存团队。

《史记》中有明确记载:“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弃在成就功名之前,“播时百谷”。他解决了黎民百姓的吃饭问题,这便是民以食为天。后稷在晋南培育了物种,繁衍生息,周人部落开始壮大,占据了河东一带。后来,后稷被尧、舜重用,建立卓著的功勋,有了封地,逐渐形成了最初周族。

弃的封地在邰,邰是周人的起源地。邰在哪里?就在山西南部河东一带的闻喜、稷山附近。根据《左传》中昭公元年的记载,“邰”原作“台骀”,是汾河之神,后人把这个神话之名转化为地名,将两个同音字缩并成一个字,然后加了“邑”的偏旁成了“邰”,在今天的临汾、运城还有台骀庙,便是远古的遗存。

关于后稷遗存的记载,《水经注》中,“汾水又经稷山北,(稷山)在水南四十里许……山上有稷祠,山下有稷亭。”《太平御览》卷四十五引《隋图经》说,“稷山在绛郡(今山西稷山县),后稷播百谷于此山。”相传,稷王弃跟随母亲姜嫄住在稷山,教人播种百谷,闻喜县西北稷山下有姜嫄墓,河东一带的稷王庙、后稷祠、后稷亭、稷王娘娘庙等遗存较多。

出入夏墟

周人生活于夏代,随着国家中心的转移迁入河南,此后如《史记·周本纪》记载,“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不窋带领族人返回河东,但为何说是奔戎狄之间而去?当时晋南已不是政治中心,被戎狄占领,这与周朝初期晋国建立时的外部环境是一样的,四周都是戎狄。

以考古为证,晋南是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分布区,二里头类型是中原龙山文化王湾类型发展而来的。东下冯类型与陶寺类型两者年代互相衔接,但陶器在很多方面却不属于同一个文化系统。对于在夏朝初期,晋南地区东下冯类型取代了陶寺类型,考古学家李伯谦认为,很可能是太康失国、后羿代夏以后形成的夏文化。二里头类型是夏文化,自古以来晋南被称为夏墟,是唐尧部落的遗存,周人本来是夏人,他们在河东一直生活到夏朝末年。

周人生活于商代,依据考古资料来分析,河东在商代属于二里岗文化分布区,出土的器物与郑州二里岗是一致的,和夏朝的东下冯类型之间没有继承关系,这说明河东又发生过一次巨变,那就是商人进入,周人躲避,不得不迁徙进入戎狄的地盘。他们外迁到哪里?向北与往东,是晋东南戎狄之地,向南是黄河与秦岭,难以逾越,只有选择向西和西北方向,所能落脚之地还必须是一块肥沃的平原,方能安定下来继承父辈遗留的农事。

大群族的迁徙不是一代人所能完成的,《史记·周本纪》记载:“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国语·周语》说:“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谯周曰:“言世稷官,是失其代数也。”此处已经点明,从后稷到不窋,再从不窋到公刘,这三个关键性人物中间缺失了一些人。再根据《史记》,不窋到古公亶父,传11代,而成汤到祖甲,传24王,所以,周人的族谱被简略了,尤其是公刘之前的创业者,几个人归于后稷名下,不窋也同样。

所以,周人在夏时返回河东,在商时被赶出河东,都是“在戎狄之间”。

之后的迁徙脉络在《史记》中很清楚了,“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公刘卒,子庆节立,国于豳。”公刘上下几代人的迁徙,途中,“陟则在巘,后降在原”,除了爬山就是爬山,为了寻找另一块类似河东的平原,“逝彼百泉,瞻彼溥原”,希望能找到像河东那样有丰富水源之地安营扎寨,耕作繁衍。“溥”,大的意思,这样的塬在黄土高原上比比皆是,他们翻山越岭,永不放弃。终于在豳(今陕西旬邑一带)建立大本营。商代中期,周人的早期文化孕育在泾水中游地区的子午岭、六盘山和陇山环抱的一个半封闭地域。

接下来就是古公迁岐,周人进入关中,关中以扶风为界,东部是商人版图,西部是羌人领地。随着周人势力壮大,商人从关中东撤,便是“季历来朝”“武乙赐地三十里”。之后,为了遏制周人扩张,文丁杀季历和帝辛囚西伯昌。但最终还是周灭了商,继而将夏墟之地封为唐,周人以胜利者的姿态重返河东。

综上所述,可以总结出周人的迁徙路径,最初起源于与尧舜禹同时代的河东,然后随夏朝入豫,再返回河东,然后西迁到达陕甘一带,最后落脚岐山,在灭商后,周人重返河东夏墟之地建立唐,这是一部历经千年的迁徙图——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映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7 14:48 , Processed in 0.081340 second(s), 1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