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走进稷山,寻访农耕文化的叙事密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6-18 11:46: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mage.png
阳城古村邂逅高跷
image.png
晋龙集团参观学习
image.png
板枣园内倾听“古井”
image.png
金银细工引人眼球

后稷教民稼穑于稷山,启开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大幕。稷山县自北魏太和十一年设县以来,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县内文物古迹众多,稷王庙、大佛寺、宋金砖雕墓等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底蕴深厚,高跷走兽、螺钿漆器、金银细工等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彩纷呈,国家板枣公园、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国家级品牌发展迅速。

6月12日、13日,“沿着总书记足迹 纵览古河东文明”全国知名作家运城行“万荣-稷山”线路采风团,来到稷山,探寻先民史迹,顾视往昔,阔步未来。

高跷走兽舞动壮美

12日一早,吃罢早饭,顶着如火骄阳,山西省作协主席李骏虎便带领采风团的作家们,驱车前往稷山县清河镇古村落北阳城村。刚下车,一行人便受到当地村民的热烈欢迎。在热烈的鼓点声中,只见村民踩着高跷在鼓乐声中列阵行进,采风团成员一下便被气势宏伟的高跷走兽表演所吸引,在广场中心驻足观看。

表演中,演员脚踩高跷的步伐一会儿如正常人走路一般,双脚有节奏地交替着;一会儿随着密集的鼓点节奏,双脚在原地上下快速踏步。采风团的作家们纷纷拿起手机,记录这精彩一刻。

高跷走兽是仅存于稷山的民间表演艺术,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走兽形象中有独占鳌头的“魁星点状元”、有识别善恶忠奸的独角兽、有祛灾添福的麒麟、有镇邪猛兽貅狼,这些走兽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望。

“表演真是太精彩了!”作家们在走兽前连连感叹民间艺术的精湛,“理解一种文化必须要理解它的渊源,因为这里面有文化最核心的叙事密码。”表演结束后,作家们纷纷站到走兽前,与表演的村民合影,为他们点赞。

观看完表演后,采风团成员便前往省保单位八路军北上抗日总部驻地旧址,了解抗战时期八路军经停稷山北阳城村到侯马转乘铁路奔赴华北抗日前线的故事。大家走进纪念馆,了解抗战故事,诵读将军家书,感慨先烈们的革命理想高于天。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欣赏着乡村风景,作家们一会儿对某间村屋门口插着“喜庆弄璋”的小红旗展开议论,交流各自的家乡风俗;一会儿跑到远处土坡上尚未开放的观音庙前一探究竟。大家对隐于乡间的中华传统文化热情满满。

千年枣园生长传奇

短暂的小憩后,采风团来到山西晋龙集团蛋鸡养殖基地,参观学习科学养殖新技术。下一站,采风团来到稷山国家板枣公园,这里保存着千年以上的枣树17500余棵,有着全国唯一的“万株千年”板枣古树群。千年枣树像老者一样静静地伫立在那里,注目世事变迁,等候匆匆来人。

稷山国家板枣公园内遍布着自唐、宋、元、明、清以来遗留的千奇百怪的板枣古树和十几处自然人文景观:贡枣园、甘棠井、豳风门、板枣博物馆等星罗棋布,各有千秋。采风团作家们坐着观光小火车,在板枣公园内穿行,闻着枣花香,领略令人心旷神怡的田园风光。

驶至甘棠井处,一群身着传统服装、载歌载舞的乡村演员们正在等着采风团。在一声声号子中,男演员们边唱边劳作,将从古井里打的水浇灌在枣园里,为大家演绎千百年来村民劳作的场景。

“石头旋顺井中间,枣木腿儿站四边;四把月子木轴挂,八只柳罐分上下;井台四边四壮汉,羊肚手巾好打扮;乌黑裤子白褂褂,圆口布鞋白袜袜……”激昂的传统民歌响彻枣园上空,作家们纷纷为演员们点赞。

稷山古井浇园民乐非遗传承人郅平威告诉大家,古时浇灌大多用北山上的涧水,但十年九旱,极大影响了本地农业发展。明万历年间,时任稷山知县刘三锡,在此破皇禁而凿水井四眼,使当地枣园旱情顿解,村民受惠。村民在井口上置带有四把月子的支架,每把月子两条麻绳,两只柳罐,上下绞着提水,四个身强力壮的庄稼汉,身着白褂黑裤,脚穿布鞋白袜,站于井口,手摇月子,口喊号子,唱着民歌,四人轮换,井水不停地流进水渠,灌溉枣树及田地,将稷山古老的板枣传统种植方式演绎得趣味盎然。

现场,作家们听罢,也跃跃欲试,一个个站在古井边,随着四个八拍的民乐节奏,一下又一下拉着井绳,体验人力浇园的辛劳和快乐。

枣园不仅有万株千年枣树,更有咖啡馆、观景台和民宿等现代休闲娱乐场所。作家们有的在板枣园内漫步,有的在咖啡馆外面的露台上看夕阳西下,与村民交流。

一片片板枣林绿意盎然,与夕阳下的村庄屋舍、丘陵矮山相映成趣,形成后稷大地上一道独有的风景线。

悠悠“国保”重现生活

文物承载公共记忆,参观古建犹如转动时空之门,历史随之浮现。当作家们走近文物古迹,驻足雕像前,仿佛叩开那扇门,河东人的古老文明和虔诚信仰于数千年后再一次生动具象。

置身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专祀后稷的稷王庙,庙宇的龙柱石雕精美,殿宇轩逸,琉璃飞檐,珍禽吉兽颇具动感。献殿前檐栏板上的农事木雕图清晰可见,生动刻画了古时河东人犁地、播种、碾场、收获等劳动场景。后稷教民稼穑的神话故事是黄河流域先祖筚路蓝缕、开启农耕生产的历史记忆,而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的现代农业,更为今天的运城铺开新的农耕画卷。

从山门拾级而上,走进大佛寺,高高的大佛依崖而雕,想要窥全貌只能仰头注视。作家们倾听讲解员述说来自金代的土雕弥勒大佛历经大火、地震仍屹立不倒的传奇故事,纷纷感叹大佛传承至今的难能可贵。

行至宋金砖雕墓,作家们近距离地欣赏着这座建于宋金时期的国保,里面皆是砖雕仿木构建筑,特别是壁上雕刻的戏台颇为精致,戏俑和乐队演奏的场面栩栩如生,乐队所使用的笙、箫、琴、鼓等乐器清晰可辨。

作家们贴近砖雕,仔细观察当年的民居结构、服饰特色,感受当年的砖雕艺术和建筑结构的精美,更为墓室主人家族“孝养家、食养生、戏养神”的朴素养生之道所折服。

非遗技艺闪耀华彩

行程中,金银细工制作技艺、螺钿漆器髹饰技艺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赢得了作家们的交口称赞。

“这样华丽绚烂的色彩和纹饰,我真是第一次见到。”当作家们走进稷山县国家级非遗螺钿漆器艺术馆,造型精美、色彩绚烂的螺钿漆器一下子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大家一边听馆内工作人员讲解,一边静静欣赏螺钿漆器艺术品。

当走进螺钿镶嵌工作间时,两位工艺师正在往茶杯上镶嵌毫米大小的螺钿片和金片。李骏虎见后便拿起桌上刻刀,小心翼翼地将螺钿条裁刻成薄片,反复操作之后才掌握了用刀的技巧。从云南远道而来的作家纳张元站在玻璃窗前说道:“这个螺钿漆器考验的不只是手艺,还有心境。”精细的民间工艺对于古代人与当代人心灵的安顿与滋养,也正在于此。

当工艺师谈起自己早上5点起床、6点刷漆,一直做到12点才能忙完上午的工艺时,大家感叹这些艺术品不仅是他们傍身的手艺,更是他们用心血和汗水凝成的艺术品。

国家非遗传承不易,每一件作品都是时间和汗水的陪伴,一件华美的非遗作品在指尖上诞生,在时间里沉淀,都是匠人捧给生活的浪漫和热爱。

稷山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依托厚重的农耕文化,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绚烂的文明。这种绵延不绝的亘古文明,返回来又为这片土地赋能增辉。

见习记者 杨颖琦 实习生 陈柯邑 文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7 12:39 , Processed in 0.067500 second(s), 1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