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上海人乔光烈在河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7-6 09:3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海老城厢的乔家路,有一处墙体,标着“最乐堂遗址”,这里曾是清人乔光烈的祖宅。乔光烈,字敬亭,号润斋,乾隆二年进士,授宝鸡县知县,后知乾州、同州等地,乾隆十五年分守河东兵备道。他出身名门,是明朝将领乔一琦的后裔,其家学深厚,在书法和医学上颇有造诣,曾为顾世澄《疡医大全》作序。

现今网络上,关于乔光烈的资料信息不多,我因乾隆版《蒲州府志》而关注到他,继而阅读他的《最乐堂文集》。

一方志,一文集,都是他在分守河东兵备道时完成,前者彰义显效,后者体情思理,我将两者结合而读,对他的了解翔实了不少,在此分享他为河东人民所做的政事之一二。

第一件事,乔光烈应民声,促合力,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涑水和姚暹渠的水系工程,使困扰河东百姓近十年的水患得以解除。

涑水和姚暹渠是河东两条重要水系,自古以来,对河渠沿岸的村庄和农田时利时害。乾隆十年秋,雨水连绵,山洪倾泻,盐湖泛滥,河堤渠坝崩毁,guan员奏请修浚,但一直没有批复。最后“涑水及姚暹渠沙土壅淤,而五姓湖亦久遏塞”。八年后,河东再次发大水,“霖雨弥月,水漂瀑,无所归”,一直到冬天,农田里还漫灌着宿雨。永济县境内更为严重,不仅数千顷民田被毁,连道路都被淹没,百姓只好在蓄积着浑水的路面垒起小堤,勉强通行。

乔光烈看到“各邑不能沾水之利而反受其害”,非常痛心,认为修治河渠之事迫在眉睫。于是,他召集解州知州、蒲州府知府会勘形势,商议修浚,在当年年底确定了有关修浚的具体事宜。第二年春,乔光烈写下《开浚涑水姚暹渠议》,晓以利害,讲明方法,号召各州百姓通力合作,即刻开工。

按照乔光烈的安排,大家先完成涑水修浚工程,三月开始,四月结束,历时35天;继而完成姚暹渠水系工程,四月开始,“已而工竣”,一共有37104人参加。一个多月的时间,两条水道并轨于五姓湖,西流入黄河,从此,“蒲解之为害者去”。

为使百姓提高保护和维护意识,乔光烈在水系工程完成后,还撰写了《涑水碑》,刻石立于河畔。碑文言明了涑水河道的自然和历史情况,回顾了修浚工程的背景和意义,点出“治涑水之法,不在一时,而在时时”,继而立下规程:一是要求安邑、猗氏、临晋、虞乡及永济五县的县令,在春秋之季、农暇之时,组织村民疏浚各自管辖区内的涑水河道,每年一次;二是对那些贪小利的农户进行惩处,如果有人私挖河堤,灌溉农田,一经发现,将押送官府,并且责令其出钱修复所私挖的堤坝。

乔光烈河湖并治,事虑长远,不仅解决了河东水害沉疴,而且使沿河农田得以灌溉,沿湖百姓得以兴利,蒲州黎元得以颐养。乾隆二十年,鸿儒牛运震讲学于蒲,与友人出游,泛舟五姓湖,“见波光万顷,其傍皆沃野平畴,白水青田,极望无际,渔船并集,举网得鱼,顾而乐之”。

第二件事,乔光烈在河东积极兴教化,励民俗,写下诸多有关教育的诗文,并在原有河中书院的基础上,创建了河东书院。

河中书院本是位于蒲州城东门外峨嵋塬上的一座东岳庙,明正德年间,吏科都给事中吕经贬官为蒲州州同,他崇正黜邪,改岳庙为书院。万历中,河东道陈儒、知州胡大壮对其进行修葺,至清初渐废。康熙三年,知州侯康民重修书院,但因当时“已无主讲者久之,复废”。雍正六年,知府刘登庸到任,“撤其材以为官署”,书院于是仅存院址和二碑。

公务之余,乔光烈前往书院旧址,“睹其寥落,喟然于园”,心中时时牵念,决心“振而复之”。他邀郡守周景柱和永济知州张淑渠一起商议,大家皆早有此意,于是决定先将院址定在当时的蒲州郡贡院,后条件成熟,便移至河中书院旧址,更名为河东书院。

据牛运震《创建河东书院碑》记载,为筹建书院,他们将永济县内的河中书院、来复书院、永乐书院、城北官社、首阳书院等学田、废基、银租等换成银钱,作为建院的资金和请老师的费用,如果还不够,就决定由乔光烈、周景柱及蒲州府六县的guan员,大家一起“割廉俸益之”。

书院建成,乔光烈向外发出通告,“延先生而合聚弟子”,其好友牛运震特来担任书院山长,他曾经管辖的陕西两州和当时管辖的蒲州六县,诸多士子慕名而来,云集而往;还有太原、关中以及甘肃一带的好学之士,大家挑着担子,背着书籍,意气风发,接踵而至。一时间,名师与高徒相辅,胜地与循吏相成,河东大地“书剑载道,襟带盈门”“人至如归,弦歌不辍,日省月课,蒸蒸咸进”。

《最乐堂文集》六卷,十五篇和风教有关,十篇涉及书院。在《万泉县新修学宫记》中,乔光烈说:“学校修而教化行,教化行而民风变,民风变而治道彰”;在《重建条山书院》中,乔光烈写:“传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今安邑诸生有其肆矣,不患不成其事,然则安邑之文教大穰,蒸蒸益进,可知也。”《蒲州府志》序言中,乔光烈评价周景柱:“儒者之为治,果何以异乎人哉?以其能兴文学、励风俗而振教化也。”这样的儒者之范,于他,也堪当。

《最乐堂文集》最后一篇,是《忆江南风物·二十首》,其有小序:“予家江南,乐其土风。自服官秦晋,去乡里几二十载,风物之美,往来于怀,时不能忘。聊尔成吟,以代季鹰莼鲈之思云。”读到这里,我不禁慨然而肃然,这位来自江南望族的河东儒吏,值得我们认真体悟,感怀。


王 慧/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2 18:05 , Processed in 0.072050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