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以枣为姓,(枣祗)温善本性俏模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9 09:56: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mage.png
在稷山县陶梁村,枣农郅平威在家中晾晒板枣。

管弦/文

百家姓,枣

对于枣,人们太熟悉了。作为鼠李科枣属的落叶小乔木、稀灌木,枣树多刺,花儿黄绿色,果实成熟时一般为红色、红黄色。

枣被人们视为“铁杆庄稼”“木本粮食”,枣带来的,是吉祥红火。那优美模样儿,太令人喜爱。

以枣为姓,当然有着枣的一切优点。

枣祗屯田

枣氏是稀有姓氏,据《文士传》记载,枣姓本姓棘,是卫国大夫棘子成的后代,为避仇避难改成了枣姓。“本姓棘,其先避仇改焉。父叔祎,魏钜鹿太守”,《晋书·枣据传》这样记载。

棘的本义是丛生的小枣树。“朿”是“刺”的本字,两个“朿”字并排立着,表示棘树多刺,与枣的特征一样,棘也展示了枣的繁盛。棘改成枣,本质上没有区别。枣姓的代表人物,要数枣祗。

东汉灵帝刘宏以后,群雄并起,连年战乱,田园荒芜,人民流离失所,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连军队也抢不到粮食,只得靠桑椹、蚌类充饥。

枣祗早年跟随曹操起兵,担任东阿令。建安元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昌后,在曹魏阵营效力、身为羽林监的枣祗,多次向曹操建议“召募饥荒流民设置屯田”,以解决粮食问题,最终被曹操采纳。曹操任命枣祇为屯田都尉,全权负责屯田事宜,在许昌募民屯田。枣祗首先将荒芜的无主农田收归国家所有,把招募到的大批流民,按军队编制编成组,并提供土地、种子、耕牛和农具,让他们开垦耕种,获得的收成由国家和屯田的农民按比例分成。屯田实施的第一年,就得到百万斛稻谷。

此后,曹操下令郡国都置田官,招募流亡百姓开垦屯田。经过数年积累,仓廪丰实,所产粮食能够满足军队供给和百姓日常生活所需,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物质基础。《三国志·任峻传》记载了此内容:“是时岁饥旱,军食不足,羽林监颍川枣祗建置屯田,太祖以峻为典农中郎将,募百姓屯田於许下,得谷百万斛,郡国列置田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军国之饶,起於枣祗而成於峻。”

屯田成功后,枣祇被任命陈留太守。在吕布向那里扩充势力时,整个兖州都降了吕布,唯独枣祇所在的范、东阿、宛在,以兵拒之。

枣祗注重农桑,在屯田过程中,还带领大家大力种植枣,教大家学会使用枣。枣祗深知,枣的丰收,意味着丰年。枣不但可以食用,还可以药用,能解饥解渴,可治疗身体虚弱、神经衰弱、脾胃不和、消化不良、贫血消瘦,还能养肝、防癌、抗衰老,民间有“日食三颗枣,百岁不显老”之说。特别是红枣,是枣中翘楚,最适合食用和入药。经过发酵等工序后,红枣还可以酿造成红枣酒。西周时期就有了红枣酒,被当作上乘贡品。至今,红枣都被视为重要的滋补品。

在到曹操军下之前,枣祗在社会上已经有了较大名气,归附曹操后,袁绍也想得到他,并多次派人送礼给他,都被他断然拒绝。枣祗的忠诚,令曹操非常感动。枣祇逝后,曹操追忆枣祗功劳,认为自己能够稳定北方,破黄巾、保许昌和东阿等地,枣祇立了大功,于是追封枣祗为列侯,并让枣祇的儿子枣处中袭其侯位。《三国志·任峻传》注解:“祗子处中,宜加封爵,以祀祗为不朽之事。”

枣祇的孙辈有个叫枣据的,字道彦,英俊通达,文武双全,颇有政绩,是文学家,思想上倾向于道家。枣据的儿子枣嵩,字台产,官散骑常侍,并有许多著述。枣嵩的哥哥叫枣腆,字玄方,是襄阳太守,也很有文才。这些人物,在《三国志》《后汉书》《晋书》中都有记载。枣祗的后代,光大了枣氏家族。

枣香铺地

相传,枣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发现的。那个秋日,黄帝带领族人到野外狩猎,行至山谷时,一行人感到饥饿而疲劳,便开始寻找食物。找了很久,发现半山几棵有刺的大树上结着果实,颇为诱人。黄帝连忙带着众人采摘品尝,发现这果儿甘甜中带着微涩,分外解饥止渴,吃完后觉得疲劳也消了。高兴之余,大家请黄帝为这无名果儿命名。黄帝说:“此果解了我们的饥劳之困,一路找来不容易,就叫它‘找’吧。”“找”之果由此诞生。后来仓颉造字,想到有刺“找”树果儿香,就把“刺”字的右边偏旁叠起来,创造了“枣”字。

枣还以隐约的风趣带来了“囫囵吞枣”这个成语,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笼统地接受。据说古代有个学生得知“梨有益于牙齿,但吃多了会伤脾;枣有益于脾,但吃多了会损坏牙齿”这一知识后,便铆足劲儿,想出一条“妙计”,他说:“那我吃梨时光嚼不咽,就不能伤我的脾;吃枣时整个儿吞下去而不嚼,也就伤不了我的牙齿了。”元代学者白珽把这个趣事写在《湛渊静语》中。


(《北京晚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5 09:14 , Processed in 0.095012 second(s), 1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