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明代三阁老”与永济五老峰的文化情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2-22 10:5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mage.png
五老峰上的浮桥
image.png
明朝大学士张四维为五老峰题写的“灵峰观”原碑及拓片
image.png

傅晋宏

大河臂弯,古郡蒲坂,自古就是史韵丰赡、文化璀璨的沃土。

永济文旅很早就推出了“舜风唐韵”的品牌,货真价实,当之无愧,不过大明蒲州的精彩也同样值得骄傲。如果说大唐河东是流光溢彩,如日中天,那么明朝蒲州则是名动华夏,烈火烹油。

据《蒲州府志》载:“明中世萃而居者,巷陌常满,既多仕宦,甲宅连云,楼台崔巍,高接睥睨。”当时,蒲州流传一首民谣:“手把鼓楼往南看,二十四家翰林院。对门三阁老,一巷九尚书。大大小小州县官,三斗六升菜籽多。”不仅显示了当年蒲州城的繁华,也告诉人们明代蒲州官宦之多,职位之高。别的不说,就说蒲州“三阁老”(加上明末蒲籍内阁首辅韩爌,四人统称“两文两武”,尊称“明四杰”,为蒲州赢得“将相故里”称号),是确有其人的,即杨博、王崇古和张四维。他们要么是尚书,要么是大学士、少傅、少保、少师,都是国家重臣。他们在朝廷总揆百官,举足轻重,为皇帝之股肱;在疆场,英勇杀敌,威震边陲,是社稷之栋梁。他们去世后,分别被赠予太傅、太保和太师爵号,都是至高无上的“三公”,在官阶体系中位居正一品。人言道,“文到阁老武到侯”,他们可谓登峰造极、实至名归了。这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政治现象,在蒲州历史上更是奇迹一桩。

三位乡贤的功绩,首先是捍卫国家利益、为百姓谋取福祉;其次是浓浓的桑梓情怀,关心蒲州发展;特别是留下大量咏蒲诗篇,成为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坚定文化自信、赓续绵绵文脉的今天,散发着独特而持久的芬芳。

最近翻阅资料,笔者蓦然发现他们对虞乡五老峰也有着炽烈的情怀。关注和梳理他们的虞乡印迹,有利于整合永济文化资源,做到东西融合,古今贯通,优势叠加,拉升五老峰的文化高度,提高永济文旅的美誉度。

(一)

杨博(公元1509年~公元1574年),字惟约,号虞坡,山西蒲州人,明朝中期名臣,两次击退蒙古首领的进攻,累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有大臣评价他:“博在蓟辽则蓟辽安,在兵部则九边俱安。”明世宗视他若左右手,后更任他为吏部尚书。明穆宗时接连加封其为少傅兼太子太傅、少师兼太子太师。皇帝称其“忠亮老成”“望隆中外”“三朝太宰”“一代师臣”。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杨博因病重致仕归乡,翌年去世,享年66岁,获赠太傅,谥号“襄毅”。

杨博魁梧挺拔,遇事能安闲处置,有胆识、有度量,被严世蕃称为“天下三才”之一。他出入朝廷40多年,虽说以兵事著称,戎马倥偬,其实应是文武双全,文能挥笔安天下,武能策马定乾坤,著有《虞坡集》。在家乡,他不仅修黄河堤坝,建涑水河桥,重修普救寺塔,给蒲州调派了宋训、许希孟、梅友松等勤政为民的地方官,还为故里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五姓湖歌》,五老殿内存有该诗断碑:“晓披五老峰上云,晚钓五姓湖中鲤。忽逢渔父三五人,问是五姓谁家子。自云无姓亦无名,接辈相传常钓此。月落天昏驾小舟,从来未见风波起。得鱼心自安,无鱼心亦喜。公昔提兵在蓟门,单于系颈呼韩死。颇闻飞语转流传,彤弓几付东流水。”

根据虞乡资深学者牛普琦先生《河东五老峰大观》一书中该碑的拓片,确定这首诗写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仲夏某日,即农历六月的一天,落款为“少傅吏部尚书郡人虞坡杨博撰”。这一天,63岁的他在日理万机之余,拨冗回乡,由五老峰归来,略有疲劳,似又游兴未尽,于是顺路在五姓湖(今伍姓湖)垂钓,渔歌互答,放飞心情。首句“晓披五老峰上云,晚钓五姓湖中鲤”,便是朗朗上口,韵味十足,将今蒲坂境内最重量级的两大景观——五老峰和伍姓湖,以湖光山色劳逸相济的组合模式,嵌入诗行,在河东大地广为流传。

诗中所言的“提兵蓟门”,讲的是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杨博经略蓟镇、保定军务时,蒙古首领率军进犯蓟州,杨博亲临古北口督战,血战四昼夜,令敌军闻风丧胆,取得了“古北口保卫战”的完胜,避免了“庚戌之变”之类耻辱事件的再次发生,使芸芸众生免遭生灵涂炭。这一战,杨博誓死捍卫国家边疆,立下赫赫战功。此役不久,他被擢升为兵部尚书。如今,北京密云区新城东门外八蜡庙内,仍有立于万历七年的《少师杨公生祠碑》,讲述此役大获全胜的战斗经过。

此外,在律诗《河中形胜》中,他又细数了蒲州众多胜景:“秦晋相望鸡犬闻,黄河一派就中分。西连仙掌明初日,北接龙门起暮云。五老峰前猿自侣,二贤祠畔鹿为群。琴堂故迹依然在,千古南风仰舜薰。”看得出作者视野开阔,如数家珍,特别提到五老峰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猿猴出没的原生态风貌。

(二)

王崇古(公元1515年~公元1588年),字学甫,号鉴川,蒲州人,明朝名将,有胆识的朝廷重臣,长期任兵部尚书,“战功卓著,身历七镇,勋功边陲”。在出任宣大总督时,刚好遇到了一次意外,而他又借助这次意外创造了数十年的和平,那就是“隆庆议和”,又称“俺答封贡”。这一贡献辉映明史。

他在外安邦,在内爱乡,曾捐俸修复万固寺,经常攀登五老峰,对伍姓湖亦情有独钟,留下了《戊寅中秋同诸友泛五姓湖夜宿延祚寺》的名诗。他的七律诗《揽胜》“五老峰西雷首东,千岩枫柿绕山红。陶园篱菊白黄丽,费岭茱萸紫翠丛。采菊掘萸呈令节,登台邀月待名公。堪怜秦晋同流歉,独幸虞郊秋尚丰”,描写的是五老峰西中条山秋色烂漫的醉人景象。首句便是“五老峰”,足见其对五老峰的厚爱程度。

正是王崇古的极力推荐,才有了万历皇帝携郑贵妃朝拜五老峰的盛事,进而使五老峰在天下的知名度大大提升,一年一度感恩五老的朝峰庙会也于那时达到极盛。万历十九年,皇帝巡幸五老,成为五老峰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三)

张四维(公元1626年~公元1585年),字子约,号凤磐,明蒲州人,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49年)中进士,由此步入仕途。因才华出众,政绩不俗,他先后受到高拱和张居正的器重,也得到皇帝的赏识,进而不断升迁,继张居正后出任内阁首辅。他曾对隆庆议和的决策和张居正的改革措施,积极赞襄、努力助推。

他每次返里,都有活动留痕。嘉靖三十四年,他为蒲州籍少保兵部尚书杨守礼撰写行状,三十七年为解州作《重修解庙记》,四十五年为蒲州撰《首阳夷齐祠记》赞知州吴一澜的重修盛举。隆庆六年,他为蒲州作《铸文庙祭器记》,称颂知州陈以朝所做的文化贡献。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他为蒲州撰写《重修海神河渎庙记》,此前还为五老峰西的名泉作五言诗《鸯浆泉》。

万历十一年,其父嵋川公病逝,张四维依制丁忧。其间,他以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郡人的身份,以位极人臣、至高无上的地位,与舅父少保王崇古共同倡导重修万固寺塔,并为其书写塔匾“多宝佛塔”。

就在其守制即将期满重返岗位再展宏图之时,在家乡蒲州人民期待他有更大作为之时,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十月十六张四维突然离世。神宗闻卒震悼,辍一日视朝,遣官治葬事,赠太师,谥文毅。值得庆幸的是,在生前最后的时光里,他为虞乡五老峰书写了“灵峰观”匾额,与万固寺“多宝佛塔”四字一样,榜书风格,笔力遒劲,顶天立地,是留给家乡的最后一笔文化财富。“灵峰观”匾额,题于万历十三年季秋吉旦。季秋便是九月,该碑现藏于五老峰灵峰观。

人说山西好风光。中国古代文人早就懂得文化对于自然景观的巨大作用。文化就像添加剂,它使自然景观韵味悠长。如果秀美的江山中有了著名的历史人物,有了名作佳构,有了名人逸事,甚至有了民间故事,平常之景也因此成了声闻遐迩的名胜之地。上述讴歌虞乡五老峰的诗篇,不仅出自名人之口,而且是蒲籍名臣对家乡一草一木挚爱的深情表达,与五老峰绝佳风光相互映衬,构成自然与人文的双遗产,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丰富内涵,让人倍感亲切,耐人回味品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2 04:57 , Processed in 0.068063 second(s), 1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