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黄河流域(万荣段)汾河治理后水清岸美更宜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30 09:3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345_image_file_copy_28.jpg

2345_image_file_copy_29.jpg
2345_image_file_copy_30.jpg
“车在路上走、人在景中游”的设计理念,往往可以让驾车出游的游客明白一个道理——有时候,目的地并不是那么重要,沿途风景亦足以令人流连忘返。初识黄河流域(万荣段)汾河治理保护工程,很容易让人将“治理保护”“生态出游”两个关键词联系起来。

这个融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于一体的“治理+”保护工程,在规划、设计之初,就将沿途绿化景观、水利调节、防洪减灾及湿地保护等元素,巧妙地与大河、公路融为一体。通过护堤、治沟、修坡、植绿、架桥等工程措施,建设“生态、生产、生活”交相融合、人水相亲的水利长廊、生态长廊,从而实现防洪河道从“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功能型”向“生态型”转变。

悠悠汾河出管涔,蜿蜒千里入黄河。行走在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万荣段)和与之相邻的汾河一号公路上,在随时随地领略生态风光的同时,还可感知汾黄两条河流的无限魅力。

1月18日,2024年的第一场雪让汾河两岸一片苍茫。上午,距离万荣县后土祠不远处的汾河防汛抢险联通桥上,观景的游客来了一拨又一拨,笑声传到宽阔的河面,随着波纹轻轻漾开。

而在风景如画、生态和谐的背后,是省、市、县三级党委政府加快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系统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着力从源头上筑起汾河入黄生态屏障,让“一泓清水入黄河”的不懈努力。

“以前站在沟边看,汾河的水黑乎乎,沿河的坡光秃秃。经过几年的治理,现在水清了,岸绿了,游人也多了。”说起眼中山西“母亲河”的变化,万荣县光华乡罗池村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卫志刚坦言。

汾河是山西的“母亲河”,沿岸生态环境一度被严重破坏。汾河入黄河处位于万荣县,是汾河水质的“总闸门”。这一年,在黄河流域(万荣段)汾河治理保护工程的不断推进下,万荣县沿汾3个乡镇的群众和当地相关部门,共同见证、参与了当地对黄河流域进行生态修复的过程。

“我是第三次走这条路了,一面是千亩湿地,一面是大河滔滔,不同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风景,‘畅游’的感受却永远不变。”一场大雪过后,河津市民杨博涛再一次沿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来到了汾河堤防路,他告诉记者:“自己对这条路的了解不多,但并不妨碍在此领略两河并行的无限风光。”

“目之所及全是风景,谁能想象这是一条防洪堤坝。”和杨博涛一样,市民秦欢来此一游的直观感受也是“行在其中”。与大河共舞,与生态相伴。黄河流域(万荣段)汾河治理保护工程中的22.462公里堤防加固及堤顶硬化,勾勒出了一条以汾黄为底、嵌在绿中的美丽公路。

总投资4.32亿元,加固堤防护岸31公里,生态防护面积超200万平方米,沟壑水保治理0.8万亩,生物多样性保护地1万平方米,新建防汛抢险联通桥……记者了解到,目前黄河流域(万荣段)汾河治理保护工程项目完成90%,已经进入收尾阶段。万荣县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赵卫国信心满满地表示:“项目提高了汾河万荣段的行洪能力,同时改善了流域水环境,实现了‘水清、岸绿、河畅、景美’,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有效改善,群众生命安全也更有保障。”

汾河入黄口生态蝶变,得益于万荣县坚持河岸统筹、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不断探索的汾河入黄口生态修复模式。在后土祠望河台不远处,就是汾河庙前村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监测站设备上的一组组数据,清晰显示着汾河庙前村断面水质的变化。

“这里是汾河汇入黄河的最后一道关卡,也是检验汾河水质的一个关键节点。”庙前站的水质检测员告诉记者,2020年6月,汾河流域国考断面全面退出劣Ⅴ类,2021年全部提升到Ⅳ类水质以上,2022年上半年Ⅲ类及以上断面比例达52.4%,稳定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

此外,为确保河道长治久清,万荣县设置了51名县乡村三级河长,并确定专职巡河员9名,实现了每一米河道都有人管。同时,持续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共清理汾河“四乱”问题30余处、违建乱占面积6.9万余平方米,涉河违法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流域水环境明显改善。

黄昏时分,沿着汾河一号公路南行,不少远方飞来的候鸟选在工程周边的湿地觅食、栖息,空中不时传来鸟儿的鸣叫声,护坡上“青山绿水生金银,生态修复利长远”的标语向游人讲述着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的变化。

记者 樊朋展 刘凯华 张蕊彤

相关帖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3 20:00 , Processed in 0.073728 second(s), 1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