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钱穆认为, 快节奏、功利化的生活, 不是一种高级活法。
上世纪40年代,他曾说:
从鸦片战争五口通商直到今天,全国农村逐步破产,闲散生活再也维持不下来了,再不能不向功利上认真,中国人正在开始正式学忙迫,学紧张,学崇拜功利,然而忙迫紧张又哪里是生活的正轨呢。
功利也并非人生之终极理想,到底值不得崇拜,而且中国人在以往长时期的闲散生活中,实在亦有许多宝贵而可爱的经验,还常使我们回忆与流连。
这正是中国人,尤其是懂得生活趣味的中国人今天的大苦处。
1955年10月,国民政府 教育部组文化教育访问团赴日,特邀钱穆为团长,凌鸿勋、黄君璧等随行,是作即书于此行中。
钱穆理想的生活环境是什么呢?他说:
“人类断不能没有文化,没有都市,没有大群集合的种种活动。但人类更不能没有的,却不是这些,而是自然、乡村、孤独与安定。人类最理想的生命,是从大自然中创造文化,从乡村里建设都市,从孤独中集成大群,从安定中寻出活动。
若在已成熟的文化,已繁华的都市,已热闹的大群,已定形的活动中讨生活,那只是挣扎。
觅享用,那只是堕退。问前途,也恐只有毁灭。想补救,只有重返自然,再回到乡村,在孤独的安定中另求生机,重谋出路。”
钱穆还说:
一切物质生活全没多大深度,因此影响于全部人生的,也并不深刻。
乘飞机,凌空而去,只是快了些,并不见得坐飞机的人,在其内心深处,便会发出多大变化来……若使其人终身囿于物质生活中,没有启示透发其爱美的求知的内心深处。
一种无底止的向前追求,则实是人生一最大缺陷而无可补偿。
人生只有在心灵中进展,绝不仅在物质上涂饰。
钱穆还认为:
文化的人生,是在人类达成其自然人生之目的以外,或正在其达成自然人生之目的之中,偷着些余剩的精力来干另一些勾当,来玩另一套把戏。
闲暇乃文化之母,便是这意思。
@书法入门(ID:shufarumen)摘录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
书法专业论坛作品发布
点我注册
点我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