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
齐白石生于1864年的元旦,比另一位湖南名人谭嗣同还大一岁。出生贫苦,没有功名,由一个民间艺匠逐渐修炼成艺术大师。
1864 —— 1957
齐白石是以卖画为生的艺术家,定居北京后,齐白石自定润格,在他客厅里,长期挂着1920年写的一张告白:
“卖画不论交情,君子有耻,请照润格出钱。”
创作中的齐白石
从做木匠的时候起,齐白石就靠手艺吃饭,所以他卖画卖印从不耻于要钱。迄今所知,白石最早的润格是1902年樊樊山给他定的篆刻润例:“常用名印,每字三金,石广以汉尺为度,石大照加。石小二分,字若黍粒,每字十金。”这张润格在远游十年中一直使用。再往后是吴昌硕为他定的润格:四尺12元,五尺18元,六尺24元,八尺30元,册页摺扇每件6元。
齐白石自书润格告白
定居北京后,齐白石多自定润格,在他客厅里,有一张告白条:“花卉加虫鸟,每一只加10元,藤萝加蜜蜂,每只加20元。减价者,亏人利己,余不乐见。庚申正月除十日。”齐白石卖画卖印,从不讲情面,除极个别亲友外,不论是谁,都要照价付酬,不能赊,不能减。他托人办事,或受人以惠,大多以送画为报,他把这视为人情与物值的交换,如果他感觉不合算,下次就不进行这类交换了。
齐白石 却饮图
1935年夏,周维善通过王森然赠白石画像,白石以一画相报;后王森然又领郑景康为白石拍照,并将所拍12张照片相赠,白石又报以画,但不久,白石在客厅挂了一张告白,说双方不合算,以后再有人照像画像一概不应酬。齐白石有时请别人(如樊樊山、林纾等)写序文、题辞或纪念文章,也都依照对方的润例付酬,所谓“好朋友,明算帐”,一点也不含糊。
送礼物者,不报答;减画价者,不必再来;要介绍者,莫要酬谢。
绝止减画价,绝止吃饭馆,绝止照相。吾年八十矣,纸尺六元,每元加两角。
凡我门客,喜寻师母,请安问好者,请莫再来!丁丑十一月谨白。
凡藏白石之画多者,再来不画,或加价。送礼物者,不答,介绍者,不酬谢。已出门之画,回头补虫不应;已出门之画,回头加印加题不应;不改画,不照相,凡照相者,多有假白石名,在外国展卖。假画场肆,只顾主顾,为我减价定画,不应。九九翁坚白。
卖画例,无论何人不赊欠不退回,少一文钱不卖。招饮不画,送礼物不画。介绍不酬谢,刻印亦然。
齐白石 杂画四屏
齐白石也决不为钱而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初到北京、还租住在法源寺时候,就写过这样一个告白:“余年来神倦,目力尤衰。作画刻印,只可任意为之,不敢应人示……。作画不为者:像不画,工细不画,着色不画,非其人不画,促迫不画。刻印不为者:水晶、玉石、牙骨不刻,字小不刻。印语俗不刻,不合用印之人不刻,石丑不刻,偶然戏索者不刻。贪画者不归纸,贪印者不归石,明语奉告。濒生启。” 这段告白显示了齐白石孤傲不同流俗的一面,像“作画刻印只可任意为之” ,“非其人不画” 、“印语俗不刻,不合用印之人不刻”等等,很有点像郑板桥一类很有个性,画要卖钱,但不丧失基本的自由,不能被人驱使;顾主选择他,他也要选择顾主。
齐白石 小鸡图
齐白石卖画及篆刻规例中,也有类似声明,如“用绵料之料半生宣纸,他纸板厚不画” ,“指名图绘,久已拒绝” ,“一石刻一字者不刻,金属玉属牙属不刻”等。诚然,为了挣钱,他有时也不得不迁就顾主,但正是靠了对艺术自由、个人志趣和独立人格的追求,才成就了他的杰出艺术。
齐白石 寿酒
在20世纪画家中,齐白石不像王一亭、陈师曾、金城、吴湖帆那样有生活源,可以一心一意追求自己的艺术目标或自由的游戏笔墨,也不像某些以扒分、逐名为唯一目的,趋时迎合、卖掉才华、丧失艺术追求的“明星” 。他兼取两者,获得了两方面的成功。齐白石的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两条最重要,一是他没有膨胀的物质欲望,生活节俭,自足于温饱小康,有充分的精力与闲暇进行艺术探索;二是他始终保持着人格与创造的自由,用自己的艺术创造市场,而不是被市场牵着鼻子走。
当然,卖画卖印对齐白石的艺术也有负面作用,这主要是卖画数量过多,为了卖画之需,即便没有兴致也画,不想画的也画,不免出现气力疲乏、技巧不精和大量重复之作。在历代中国画家中,这种现象是很难避免的。
齐白石 扣门访旧图
齐白石 芭蕉书屋 齐白石 一帆风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