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篆刻小史 说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4 16:43: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DSC0000.jpg

       从这一期开始,我们将用数次时间讲讲篆刻的历史,在说篆刻起源之前,先要澄清一个概念,就是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篆刻”一词与历史文献中曾经出现过的“篆刻”未必是一个意思。

       比如,汉代大儒扬雄在《法言·吾子》中有这样一段:“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俄而曰:‘壮夫不为也。’”

       这段话啥意思呢?就是说,有人问扬雄,“您从小就喜欢写赋吗?”扬雄说“是。这跟小孩子学雕虫篆刻是一样的。”过了会儿,又说:“长大了就不写了。”

       扬雄是写赋高手,把作赋说成是像小孩子学“雕虫篆刻”一样的事,一来说明他文采出众,二来,也表明“雕虫篆刻”在当时,是孩子们蒙学必修之科目,就像我们现在的孩子上小学认字、写字、学算术一样。

       其实,这里所说的“雕虫篆刻”与我们今天所说的“篆刻”是不同的所指,在秦汉时期,“雕虫篆刻”,也叫“雕虫刻篆”,其中,“虫”是指虫书,“刻”是指刻符。虫书、刻符是秦书八体中的二体,是当时学童必习的小技,也就是雕琢虫书,篆写刻符。因为是孩子们启蒙之学,所以,后来人们就把“雕虫篆刻”用来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相当于“小儿科”、“小菜一碟”,也说“雕虫小技”。

       而今天我们常说的“篆刻”,是指在石、金属、木、竹、骨、角等材料上雕刻文字或图案的艺术,因为常用篆书入印,故称“篆刻”。这里所说的“篆书”,其实也是一个泛称,并不局限于小篆,甲骨文、金文、楷书,甚至少数民族文字都可以入印,当然了,用的比较多的,还是大篆和小篆。

那么,问题来了,大篆、小篆是啥?
DSC0001.jpg
周宣王的史官名籀,其所著文字称为“籀文”,有人认为石鼓文为其代表。

前面也提到到了“秦书八体”, 是指秦代所通行的八种书体,这个概念是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的:

“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下面,我们就挑选每一类的代表作来看看。

1、大篆:

DSC0002.jpg

(散氏盘)

DSC0003.jpg

(大盂鼎)

DSC0004.jpg

(毛公鼎)

DSC0005.jpg

DSC0006.jpg

石鼓文(后进本)

2、小篆:

DSC0007.jpg

(泰山刻石)

泰山刻石的铭文为秦始皇功德铭和二世诏书,由丞相李斯篆书。刻石原文222字, 历经沧桑,现仅存十字“臣去疾臣请矣臣”七字完整,“斯昧死”三字残损。

DSC0008.jpg

(秦诏版)

DSC0009.jpg

秦诏版是秦统一后,向全国颁布的诏书,以各种形式传播,这是刻在铜权上的,至于这“权”是啥嘛,相当于现在标准计量局颁布的国标砝码。

3、刻符:

刻符,为秦代一种有特殊用途的篆书体。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秦书有八体,三曰刻符。用于符信。”
段玉裁注:“《魏书·江式表》符下有书字符者,周制六节之一,汉制竹,长六寸,分而相合。”这类篆体专刻于符节上,因系用刀刻在金属上,不能婉转如意,故笔画近于平直,形体近于方正,如现存阳陵虎符上的文字。

DSC00010.jpg

秦虎符

DSC00011.jpg
这是出土于南越王墓的汉代虎节,上面的文字有些像小篆,但个别字的写法非常见小篆,如“徒”字。

4、虫书:

DSC00012.jpg
DSC00013.jpg
虫书,常常用于兵器上,属于金文里的一种特殊美术字体,它是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时代盛行于吴、越、楚、蔡、徐、宋等南方诸国的一种特殊文字。
这是越王勾践剑上的错金虫书:“钺王鸠浅”和“自乍用鐱”。即:越王勾践,自作用剑。

5、摹印:

摹印(缪篆)由秦小篆变化而来,较方正,便于入印。

“摹印篆”,亦称“缪篆”,是秦汉时期摹制印章用的一种篆书体。摹印,形体平方匀整,饶有隶意,而笔势由小篆的圆匀婉转演变为屈曲缠绕。具绸缪之义,故名。

DSC00014.jpg

比如,这方秦代铜印“法丘左尉”,采用的是上下横读的布局,并用田字界格分开。可以看出,摹印与小篆基本一致,但入印时,为了令印面布局匀称,会采取一些移位、挪让、简省等处理,例如此印中右上角的“灋”字,为了布局均衡,将“氵”缩为左半部的一半还小,这便是摹印篆的特点。

此外,秦代官印还有几个主要特征,一是印的大小比较一致;二是阴文凿印占居多;三是通常有田字形界格,或日字形界格。

6、署书:

亦称“榜书”。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载:“检者,书署也,凡一切封检题字,皆曰署,题榜曰署。”
明代费灜《大书长语》曰:“秦废古文,书存八体,其曰署书者,以大字题署宫殿匾额也。”估计阿房宫的匾额应该都是署书吧,可惜今人看不到了。

7、殳书:

殳,是古代一种长兵器,杆部由竹子和木材制成,首尾用金属部件加固,如下图的“大良造鞅镦”,便是秦商鞅负责监造的“镦”。
DSC00015.jpg

殳书,就是泛指刻在这些兵器金属部件上的文字。从秦“大良造鞅戟”和“吕不韦戈”上的文字看,文字结构不脱小篆,书法作风和秦权、秦诏版上的一样,草率省便而近于隶书。
DSC00016.jpg

8、隶书:

秦统一全国后,政事繁多,圆转的篆书书写太慢,已经不适应繁忙政务的文字工作,于是一种以方折笔代替圆转篆书的文字应运而生,因为是低层衙隶常常使用的书体,所以称为“隶书”,而秦朝时的隶书被称为秦隶。


2002年,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考古发现了大量秦代木简,大约有37000多枚,数量之大是此前全国出土秦简总数的10倍,这些秦简被称为里耶秦简,上面所用书体便是一种介于篆书与隶书之间的文字,里耶秦简的出土,推翻了小篆是秦统一后唯一官方文字的论断,用事实证明在秦统一后,不仅仍旧存有多种书体,而且,秦代的通行官方文字不是小篆而是这种古隶。
DSC00017.jpg

( 里耶秦简)

另外,在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书《老子》甲本,据研究,其抄写年代应该也是在秦至汉之间,其上使用的字体与里耶秦简上的更为接近。

DSC00018.jpg

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

而同是马王堆出土的《老子》乙本,抄写时间比甲本略晚,字体就更方正一些,更接近于后世的隶书。

DSC00019.jpg

(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  

此外,在广州南越王宫遗址出土的木简,其文字风格也与马王堆简帛书体近似,根据木简上文字内容的解读,推测应该是南越王赵佗二十六年,即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


(广州南越王宫出土的木简)

随着大量秦代木简、、帛书等出土,人们对当时的通行字体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除了里耶秦简,还有秦睡虎地竹简、甘肃天水放马滩秦简等等,都是采用的古隶。



篆刻专业论坛作品发布
点我注册
点我联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4 10:49 , Processed in 0.067846 second(s), 1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