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藏锋到底藏了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16 16:4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DSC0000.jpg

中锋、露锋、藏锋
是最为大家所熟悉的三个书学概念了。
做为几种用笔技法,
同样也是古书家最为重视的技法。
咱们今天就说“藏锋”,
从古人流传下的书论中对藏锋的关注情况便可得到佐证。
DSC0002.jpg
但是问到究竟什么是藏锋,恐怕主流的看法是这样:以点画不出锐尖为藏锋。从“藏锋以包其气,露锋以纵其神”的话来看,似乎古人的主流的看法也是这样。其实这样的藏锋观是错误的。
既然“藏锋以包其气,露锋以纵其神”为什么人们要专注于藏锋呢?我们从古人大量的关于藏锋的论述中也找不到支持这种藏锋观的证据。
清人王澍就看到了这一点,对此给予明确的否定。他在《论书剩语》中直截了当地批评说:“……世人多目秃颖为藏锋,非也,历观唐宋碑刻,无不芒铩利,未有以秃颖为工者也……”由此我们可以肯定,藏锋并非指点画不出锐尖是确定无疑的了。
DSC0003.jpg
那么藏锋究竟何指呢?我们再引几则古训来看:
“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王羲之
“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米芾
“送脚如鱼得水”---李斯
“做字须提得笔起,…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董其昌
DSC0004.jpg
以上所引都是关于藏锋的论述。破解了他们的话,什么是藏锋的真谛自然也就明白了。
我们先析王羲之所说。王说中的“灭迹隐端”当是对“存筋藏锋的注解”。关于“灭迹”孙过庭有句“一点之内变起伏于锋稍;一画之内措于毫芒”语。是对书写时笔锋动作的描摹。王说中的“灭迹”泯灭的就是锋稍的这种“起伏”,“错”的痕迹。隐的是什么端呢?暂且不做定论,
我们再析米芾所说。米说“无垂不缩”的“垂”自然是横画,竖画收结处的垂露之垂。“不缩”指什么呢?同“悬针”比垂露当然是缩的,难道米老先生是在说大白话么?我们也暂且不做定论。
再看李斯的“送脚如鱼得水”。李斯是篆书大家。篆书的书写特点是园起圆收。一画书写结束,笔锋都必沿原路返回。“送脚”即指书写点画结束处的用笔动作。
DSC0005.jpg
“如鱼得水”说的正是笔锋于点画末端沿原路调头返回的情形。鱼在水中游动,调头返回是怎样的情形呢?只要我们观察鱼缸中鱼在调头转向时的动作就会看到,无论鱼儿怎样惶急,鱼头、鱼尾都绝不会碰触缺壁。
我们清楚了这个寓意,也就明白了李斯在告诉我们什么,在告诉我们笔锋在画“脚”处返回时,不要使锋稍锋根碰触到已写好的点画的周界上。欲要画脚收得浑圆,笔锋在返回必做兜转,兜转时为了保证锋端、锋根不碰触已写完成点画的周界而破坏掉已写好的点画形态,唯一有效的办法就在于宿短笔锋,使之小到点画的周界足以容得下它的回旋。这就是李斯强调的“送脚”要如鱼得水的意思。
DSC0006.jpg
明白了这一层,回过头来再看王羲之说的“隐端”必是隐藏笔锋之端于画内之意;米芾的“缩”也必是缩短笔锋之意。都是施行李斯的“送脚如鱼得水”的用笔准则的具体做法。在转向处使笔锋隐含于画内,这才是藏锋的真谛。只有这样的藏锋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藏锋,才是古人所强调的藏锋。
董其昌强调的“要提得笔起”强调的也是藏锋,不过着眼处与前人不同。他着眼于具体的用笔动作。“提得笔起”就是要能将笔提得起来。提得笔起,锋才能缩,锋缩,才能藏。
DSC0007.jpg
初学捉笔,临帖时常觉笔锋锋端碍事,
其原因就在于不懂藏锋,不能“提得笔起”。
我们不是懂得了藏锋便能做到藏锋。
一字之中、一点一画之内笔锋要数次转向,
这就要求我们要数次提笔。
董其昌所谓“提得笔起”是说要提得恰到好处,
即要充分,又不过。
非数年的攻习难臻此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7 13:41 , Processed in 0.068653 second(s), 1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