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赵登申剪报五十余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6-17 11: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赵登申部分剪报作品 .jpg
整齐的裁剪,一块块方格在纸上有序排列;精美的书皮,完整地保护了每一页纸张;细致的针脚,将纸张紧密结合,并赋予了其质感……一册册剪报整洁而精致,寄托着作者的心意。
赵登申部分剪报作品.jpg
这一摞摞的剪报册子,便是出自我们今天的主人公——83岁高龄的运城市水务局退休干部赵登申之手。很难想象,这个起自1969年的爱好,就这样被老人坚持到了现在。剪报、排列、装帧,老人都独立完成。从起初闲暇时的喜好,到退休后的“专职”,如今他的剪报已有100多册。一个个小方块,留住了岁月,也点缀了他的生活,丰富了他的人生。

近日,笔者来到赵登申老人家中,聆听了他的剪报故事。老人眼不花、耳不聋,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从他的讲述中,不难发现,他对剪报的喜爱,已经成为一种精神追求。

生活由苦变甜,他心里装着深深的红色情怀

纵观赵登申的剪报,《毛泽东传》《毛主席像剪纸》《毛泽东诗词解析》等有关毛主席的系列作品格外抢眼。而这一切都源于他生在旧社会,长在新中国,对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有着深厚的感情。

1937年出生的赵登申,是万荣县西村乡南仁村人,在弟兄三人中排行老二。抗日战争时期,一切都没有保障,赵登申的家也同样如此。他从小生活条件极为艰苦。1940年,日本鬼子进村后要将他的祖父往火里扔,他的父亲胆小、害怕,一下吓得患了重病,不久就离开人世。尽管祖父逃离了魔掌,但父亲去世时,他才5岁,弟弟刚两岁,哥哥7岁,母亲带着3个幼小的孩子生活,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那时生活条件不好,母亲仍坚持让3个孩子都上了学,哪怕他们经常吃糠咽菜,穿衣只是蔽体。赵登申记得,当时穿鞋子常五趾外露或脚后跟鞋底脱落。母亲吃苦耐劳,什么苦活累活都干,在村里有个“半截老婆半截汉”的外号。家里的地没人种,赵登申就帮姨姨、姨夫干点农活儿,待种地时姨姨和姨夫就会来帮他们家。

1951年至1953年,赵登申读完了完小。1956年初中毕业后,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选择上中专,因为中专免学费还分配工作。1958年山西矿业学院成立,没有生源,他便直接去了这所学院。1960年毕业后,直到1962年,他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山西分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即第六研究室工作。

上世纪70年代以前,南仁村里出了6位大学生,赵登申就是其中一位。新中国成立后,一切步入正轨,生活日趋安稳,家里的条件一下改善了许多,赵登申的母亲常常喜笑颜开。在这种情况下,赵登申心里早早就有了自己的判断——共产党好,新中国好,他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我的今天。听党话,跟党走。”他说这些话时,笔者看到他的眼神真挚而坚定。

结缘剪报,由爱好变为“工作”

1969年,在山西省农科院工作的赵登申被借调至省地图编纂委员会,注意到报纸上刊登了关于毛主席的新闻、画像,以及毛主席的题字、古诗词等。出于对主席的热爱和对他题字的欣赏,赵登申忽然萌发了将这些新闻和图片留存下来的想法,以后要把这些资料和知识传给子孙后代。

因为在省地图编委会工作过几年,赵登申在绘画和制图上极有天赋。那时工作并不忙碌,他开始到处搜集相关报纸。每个类别的新闻达到一定数量后,他就会分门别类将其装订成册。他细心地把这些信息剪下来,粘贴在新的纸张上,用厚一些的纸制成封皮,再以线装订好,既古朴又大气。

有时,为了方便保存有关毛主席的画像、剪纸或毛主席的题字,他会自己先描画一遍,并装订成册,16开、8开的都有,然后再复印。这样的底稿他目前还留有两本,更多的则是送给了同好,方便大家长期保存和翻阅。

1997年,赵登申从运城市水务局退休后,时间宽裕了。他开始着手做剪贴报,并将这份爱好变成了每天的“日常工作”。直到现在,有关毛主席的故事、连载,他还会剪贴下来,整理成册。《毛泽东传》《毛泽东诗词解析》《毛泽东山西“遗墨”小考》《毛泽东的故事》《手抄毛泽东诗词篆刻本》……有关毛主席资料的类别就有十余种,仅毛主席的手书,他就收藏了184条。

退休没几年,赵登申曾去过一次河南南街村采风。如今,每个月,南街村都会给他寄来《南街村报》,上面有关《毛主席的故事》的连载,经过赵登申的剪贴整理,已出了7册,第8册还在继续中。

赵登申在广场上锻炼时陆陆续续认识了9位同志,已经有十多年了,他们也都非常热爱新中国。每次赵登申剪贴出有关毛主席的册子时,都会给这些老同志一人准备一本。

赵登申的剪报类型还在不断拓展,国家大事记、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及世博会报道等,他都有搜集。只要看到自己喜欢的新闻,或是发现其刚好能成为一个系列,他就会有序地整理出来。

这些年来,《参考消息》《中国剪报》《山西日报》《山西晚报》《运城日报》《运城晚报》《老友报》《中国老年报》等报纸,都在他的涉猎范围内。画上标记、剪下、再贴上,这些都是细致活儿,每完成一册,赵登申说至少得半个月,多了则需要几个月,有的还在随时更新。

每天他都沉浸在剪报中,享受剪报带给他的快乐。每次整理,他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有时为了一气呵成,他饭也顾不上吃,觉也顾不上睡,伏案到凌晨一两点。但每当完成一个系列,那种由内心升腾的喜悦,别提多高兴了。“这是一种精神的力量。退休后没事,总要找个事儿干。我把这些资料集中起来,对子孙后代、亲朋好友或是有需要的人来说,将来总会有个用处。”他笑着说。

关注家乡文化,留给子孙后代一份珍宝

每天收到报纸,赵登申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细细品读,然后把喜欢的部分剪下来收藏。在赵登申的剪报作品里,还有一部分是有关传统文化的。他希望能惠及后人。

其中,有对《四书五经》《千字文》《道德经》等经典的汇编,还有《诗词欣赏》内容,包括古诗及今译,全面、直观,对孩子上学很有帮助。

今年3月17日,《运城日报》刊载了“运城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布示意图”,图文并茂分批次介绍了我市102处国保单位。看到这个报道后,赵登申觉得,这是我市五千年文明的展现,应该收藏,于是赶紧发动家人搜寻有关报纸。经过儿女们的费心搜寻,报纸终于全部找齐。

前段时间,赵登申在报纸上看到《晋南地区稷王庙巡礼》一文,不由心生感慨。在他们南仁村也有个稷王庙,只可惜由于历史原因庙宇已被拆。他笑着说:“报纸上说稷王庙有5个,我们这儿是第6个。”为此,他不仅根据自己的记忆做了一个村里稷王庙的模型,还特意写了篇文章以表达对这一庙宇的感情。

除了国保单位,目前晚报连载的“好吃运城”栏目,赵登申也密切关注,把每一篇都剪贴了下来。“我们运城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发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内容涵盖方方面面,作为运城人,我有必要把它们都留存下来,传承下去。”他说。

除了剪报,他个人也会绘制一些作品。他在南风广场的走廊、姚暹渠的护栏上,看到有关运城历史人物生平和事迹的图文,便经常骑着自行车过去,用相机拍下,照着照片画出来,于2012年将其汇编为《南风韵》一书。运城市地图、地标,南风广场志略以及中华曙猿、女娲、嫘祖、黄帝、风后、大禹治水、后稷稼穑等人物和历史故事,全都收入其中。

同时,他对家乡南仁村亦十分关注,今年疫情期间,出了一本《南仁村》资料集。“因为之前一直在外,对村里的传说和故事并没有放在心上。退休后,闲暇时间多了,听到村里的故事也多了,尤其是村里的古建筑以前很多,我小时候就进去玩耍过。但是南仁村曾有过的辉煌,却逐渐被人们淡化或遗忘。”他说,不能让这些辉煌销声匿迹,一定要留下一些什么。为此,他把他的回忆、听到的传闻以及一些想法,结合《万荣县志》等书籍和一些报刊上有关南仁村的人和事整理出来,编辑成册,供后人参考。

南仁村人素有不看《法门寺》戏一说,究其原因却没有多少人知道。为了找寻缘由,他不仅看了豫剧《法门寺》,让女儿从网上打印出一份剧本,还结合《法门珍宝》一书,终于得以印证,此事和“宋巧姣跪凹顽石明狱案”有关,并写成文章,于2012年发表于《黄河晨报》上。

无论是剪报还是自己编写,都离不开搜集资料。当有些报纸上的信息不一致时,他就再去找其他资料来佐证,并将不同的注解统一记录。“比如关于一大党代会的具体时间,我在街上看到《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一书,发现和报纸上有不同记录,就买了下来,然后统一摘抄在一起,作为补充。”他说。

搜寻资料的每一个过程都不简单。他常常会留意旧书摊有没有相关书籍,家人、朋友也常常帮他找一些报纸资料。在老伴眼里,赵登申做这些事“可认真了”,虽然大方向上对他是支持的,但有时也会因为他的“痴迷”责怪他几句,希望他不要过度劳累。

赵登申的所有剪报作品能有多少,他从没估算过,但很多册子大桌上已经摆放不下,在一旁堆了厚厚一摞,已有100多本。

尽管如此,赵登申笑说,这不是他的成就,只是自己的一段工作经历。剪报,是他生活里的小乐趣。每每说起自己的这些作品,他的脸上总是洋溢着满足的笑。

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这些剪报早已成为赵登申的珍宝,也留住了他对时代的印记和情怀。现在的赵登申仍每天剪报,他对剪报的这份情怀,早已成为他多年来人生路上的精神高地,有厚度,也有密度。

王捷/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6 10:45 , Processed in 0.051126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