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两个热搜十分受关注。 先出现的是“奥密克戎致病力已大幅降低”这个热搜,到目前阅读已经5.5亿,讨论也有5.8万了。 2021年11月26日,世卫组织宣布奥密克戎为需要关注的新冠病毒变异株,这一年的时间里,奥密克戎横扫全球,因其更强的传染力,很多国家渐渐躺平,与之共存。而在此期间,关于奥密克戎变异株引发重症和死亡的致病力问题也一直在被研究。 这个热搜下重点提到了3个研究,后2个时间比较新。 一个是11月中旬,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病毒学实验室研究部门的一个团队在学术期刊《科学·进展》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指出,在恒猴中建立的感染性动物模型显示,感染奥密克戎BA.1或BA.2变异株的恒猴体内病毒载量显著降低。 还有一个是近日,我国武大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在病毒体外感染实验中发现,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人肺细胞(calu-3)的能力显著低于原始毒株,在细胞内的复制效率比原始株要低10倍以上。 此外,该研究团队在小鼠感染模型中也发现,原来只需25-50个感染剂量单位的原始毒株就可以导致小鼠死亡,而奥密克戎毒株则需要2000以上感染剂量单位才能使小鼠死亡。 所以,便有了“奥密克戎致病力已大幅降低”的结论。 这的确是一个好消息。 这个消息没过多久,又有了另一个相关的颇受关注的热搜出来了,那就是“专家称目前无证据表明新冠有后遗症”。 新冠后遗症(即长新冠)的问题今年以来在日本、英美等国很受关注,这些国家受到长新冠影响的人群数量是比较庞大的,显然,这应该并不是一个“莫须有”的问题,而是实实在在存在的问题。 这位专家也只是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后遗症在医学上是有定义的,“一些传染病的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的功能长期未能恢复正常,才会被认为是后遗症。”他认为,尚不能将有的感染者持续比较长的临床表现,比如味觉嗅觉丧失、关节痛、记忆力下降、咳嗽等归为“新冠后遗症”,还表示,“尚没有证据表明有后遗症”。 但这个观点似乎与世卫对长新冠的临床定义不太相符。 世卫组织在2021年10月给长新冠做了临床定义,即,新冠后遗症通常发生在感染新冠发病后的3个月内,可以是急性感染康复后出现某些新症状,或者原先急性感染期某些症状持续存在,症状至少持续2个月,可以反复发生,并且无法由其他诊断来解释。 新冠后遗症症状包括:乏力或疲倦、思维障碍或不能集中精力、呼吸急促或困难、头痛、头晕、心跳加速、胸口疼痛、咳嗽、关节或肌肉疼痛、抑郁或焦虑、发热、嗅觉或味觉丧失等等。 中疾控首席专家吴尊友在10月1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还引用了世卫的定义对新冠后遗症做了一些介绍和说明,并表示:防长新冠最好方法是防新冠感染。 为什么会有出入呢? 不过一细想,也可以明白,毕竟专家的认识不一样,没有达成共识也正常,只是老百姓就得多参考多思考了。 而且,仍然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与欧美等国,我国新冠后遗症出现的程度要轻得多,频率要少得多的原因是因为普遍使用了中医药。 总之,就算奥密克戎的致病力大幅降低了,我们仍然要尽量避免感染,在其很强的传染力下,还要避免反复感染。 退几步来讲,就算是普通的感冒,反反复复之下,身体也可能会有诸多不适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养正,正气足了,外邪就不可怕了。 养正首选中医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