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一颗“豆”,两代人,垣曲县非遗炒粸走向规模化品牌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6-12 09:3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mage.png
垣曲县长直乡长直村老鲁家赵小枝和工人在一起打包炒粸。
image.png
垣曲县皋落乡东山村村民张泽涛在制作炒粸。

“吃土”,是无数打工人的自嘲,但在垣曲,说起“吃土”,人们可是认真的!

翻滚的白土咕嘟咕嘟,棋子大小的炒粸在锅内肆意跳跃……在灵石王家大院拍摄现场,《非遗里的中国》将垣曲这一特色非遗美食——炒粸带到了全国观众的面前。

垣曲炒粸是当地特有的传统面食,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小小一粒炒粸,包含了家乡的水与土,垣曲人外出远游,都要带上一袋,以防水土不服,正如炒粸制作技艺从业者鲁泽所说,“常念家乡一撮土,不念他乡万两金。”

现如今,用故乡的热土炒出来的这缕家乡味道,在当地政府和从业者的带动下,已逐步走上机械化、规模化、品牌化的道路,正通过现代化的方式,将这一传承千年的非遗美食,送进千家万户……

“争取做成老字号”

两代人,坚持只做一件事

在长直乡长直村,老鲁家的工人们刚刚打包完今天线上下单的炒粸,一辆邮政的快递车便停在了厂房门口,即将把这些打包好的炒粸发往全国各地。

鲁泽今年28岁,这个厂房是他和父母一起在运营。在他三岁的时候,父亲鲁文民和母亲赵小枝就开始制作售卖炒粸,“之前我们是纯手工家庭式小作坊,母亲负责配料、和面、压片、切条、切块等,父亲负责炒制、晾晒以及装袋等,我放学后也会帮帮忙,揉面、和面、搓细条等等。”

“原来的日子要艰苦一些,炒粸一做就是一天,做好了再供应给土特产店、商店、超市等,一天最多可以炒200斤,一年大概有10万元的收入。靠着炒粸,我们供两个孩子上了大学,从来没有为他们的学费发愁过。”谈起炒粸事业,赵小枝的眼里既有自豪也有感激。

七八年前,鲁文民一家结束了将近20年的手工炒制,改用机械化操作,新增了和面机、压面机、切面机等现代化设备,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2018年,在北京从事电商行业的鲁泽,业余时间在网上开了个店铺,专门卖爸妈做的炒粸。“一开始每天能有三五个订单,到后来每天五六十单,2020年的时候我就已经忙不过来了,只好辞掉了北京的工作,回到家里专门在线上卖炒粸。到现在旺季每天能有五六百单。”鲁泽回忆道。

为了满足更多人的口味需求,鲁泽将配料进行了改良,推出了茴香、椒叶、葱香、蒜香、蜂蜜红糖等二三十种口味,形成了生产制作、包装、打包发货的完整电商链条,“我们主要是在淘宝、天猫、拼多多平台进行销售,产品销往河南、陕西、江苏等地,甚至远销海外,在南方的很多中医馆也很受欢迎。”鲁泽说。

由于之前是家庭式小作坊,生产正规化程度不够,一路走来,鲁泽遇到了很多困难。2021年,鲁泽成立了山西老鲁记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专注健康食品的生产销售,产品除了炒粸外,还增加了炒黑豆、小米、馍片、花卷、桑葚、山楂块等。

2020年9月,阿里巴巴旗下一家媒体联系鲁泽,拍摄了炒粸的制作过程。后来,借助“吃土”一词的流量,阿里巴巴官方视频拍摄小组再次来到垣曲拍摄,紧接着,央视《开讲啦》栏目邀请鲁泽去北京拍摄,今年6月,央视《非遗里的中国》栏目再次关注到了垣曲炒粸……

看到儿子一次次登上央视等各大媒体平台,将老两口做了半辈子的炒粸介绍给全国观众,赵小枝眼中难掩喜悦,“儿子把我们做了几十年的东西推广出去了,我们很高兴,也很骄傲,这两年炒粸的销量都跟着上去了。”

“做炒粸的人越来越少,尤其是年轻人,我现在的想法就是把这项古老的非遗美食传承下去,争取做成一家老字号。今后,我打算一方面向线下发展,另一方面推出更多元化的产品,走精细化、品牌化发展道路。”鲁泽说。

刚开始,鲁泽心里对炒粸有些抵触,总觉得父母所从事的这项和土打交道的技艺不体面,更没想过继承。然而,随着年龄增长,他愈发感受到了父母的不易,也开始热爱这个伴随他成长的事业,“父母几十年就做这一件事,正是这份宝贵的坚持,才让我们这几年有了一点成绩,现在别人问我是干什么的,我会毫不犹豫说我是做炒粸的,还会给他们讲炒粸的历史。”

“不断满足市场需求”

从手工作坊到全流程机械化

在皋落乡东山村,初夏的炎热在一口嘟嘟冒泡的大铁锅面前早已显得微不足道。张刘民今年65岁,他和老伴李永梅正张罗着为家里的客人做一锅炒粸。

张刘民将白土用石杵碾碎,去除杂质后放入大锅中。这种白土是垣曲特有的黄土高原崖边白土,用手一捏就碎,可以磨成像面粉一样细腻的粉末。一旁,李永梅将白面粉加以盐、鸡蛋、花椒叶、黑芝麻、白芝麻等搅匀,温盐水和面,揉好后放置到一边饧面。随后,擀面、切小块。锅中的白土出现土滚,像水一样沸腾之后,老两口的儿子张泽涛便将小面球倒进锅中翻炒,筛去表面上的浮土,一锅色泽焦黄、口感清脆的炒粸便做好了。

“土在锅里居然会像开水一样翻滚,而且做出来的炒粸还很好吃。”一旁的客人不可置信。

这样的流程,张刘民夫妇已经坚持了二三十年,在没有机器的年代,他们每天从早上6点忙到下午6点,再拿到镇上去卖,日复一日。

几年前,退役后的张泽涛回到家乡,在县城开了个店铺,销售家中制作的各种口味的炒粸。每天,炒粸做好后,张泽涛便会将炒粸带到县城里去卖,生意相当不错,除了供应本地外,还销往山东、河南、河北等地。

“平常我们都把炒粸当零食吃,小孩去外地上学也会给他带一点,对肠胃好,可以缓解水土不服。”来店里购买炒粸的邢女士说道。

在张泽涛家里,有两口大锅,还有揉面机、切面机等机械设备,可他们还是经常会拿起之前的铁锅做炒粸,“机械炒也供不上,我们一天最少炒500斤,但近两年市场需求量变大了,光外地的需求每天都在四五百斤左右,每天最少要1000斤才能满足市场需求。”张泽涛也在积极寻求解决办法。

“下一步,我们打算再投资20余万元,打造封闭式厂房,购买更先进的设备,实现一条龙机械式操作,以此来满足市场需求。”张泽涛的心里已经在盘算,“接下来,我还会在抖音平台上进行直播,向全国各地的朋友推介炒粸。”

不仅是从业者在努力,皋落乡人民政府也趁着山西省推进“乡村e镇”建设的东风,计划在皋落乡古街对当地的农特产品进行电商直播,“我们打算将生产过程进行全流程直播,让观众能够看到我们的食品是怎样制作的,让顾客买得更加放心。”皋落乡人民政府工作人员王雪静介绍道。

“加强推广与补助”

助力炒粸规模化品牌化

近日,《非遗里的中国》对垣曲炒粸进行拍摄之后,勾起了不少晋南游子的记忆,“我从小就吃炒粸,出远门都要带一袋的。”“这个炒粸虽然是用土炒的,但是很好吃。”

炒粸作为一种非遗美食,因其历史悠久、口感香脆,又是用土炒制,近两年逐渐受到了许多媒体的关注,也因此掀起了炒粸销售的热潮。

连日来,垣曲县消费帮扶超市、各炒粸专业合作社、线上线下的炒粸店铺销量与日俱增,为从业者带来了更多的信心,“现在不光是垣曲,全国各地来买炒粸的顾客越来越多,产品甚至销售到了国外。”张泽涛的话语中带着几分自豪。

一直以来,垣曲县农业农村局都十分注重对垣曲炒粸的宣传推广,历年来对外参加农博会、果博会等各类展会,都会积极宣传推广炒粸。去年,在垣曲县农业农村局的推动下,武汉大学运城垣曲农副产品展销馆开始运营,垣曲炒粸在武汉占有了一席之地。

社会各界宣传的不断深入,加之垣曲炒粸的优良品质,垣曲炒粸的知名度不断提高,也为从业者带来了更多的财富。

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炒粸已由原来的纯手工制作发展为现在的机械化制作,和面、切粒、炒制都已经用上机械,日加工能力翻了数倍。

“下一步,垣曲县农业农村局拟对加工企业进行补助,用于支持炒粸高标准车间建设和设备采购,使垣曲炒粸走上机械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道路。”垣曲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本草纲目》记载,壁土拌炒,借土气助脾。炒粸这一非遗美食,不仅可以缓解游子的水土不服,更可以解乡愁之苦。如今,炒粸正逐渐迈出垣曲,走向全国各地,将这传承数千年的美味、将其中所承载的历史文化诉说给更多黄土地的儿女。

图片  陈方斌 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11 00:17 , Processed in 0.055267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