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这里最早叫中国 ——“文明探源 联动中国”采风活动侧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7-20 11:3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mage.png
《对联》杂志记者 傅海青 特约记者 王金枝

2023年6月12日至22日,《对联》杂志社记者和运城市楹联学会名誉会长、河东流派领军人杨振生带领“河东联坛十杰”一行20余人,深入中华文明发源地的芮城西侯度遗址、古盐湖及虞坂古道、蚩尤纪念馆、绛县尧寓村、垣曲舜王坪、夏县禹王城以及西阴遗址、东下冯遗址等地,寻访华夏民族的根祖。他们用最具中国特色、最易于传播的文学形式——对联,来书写“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2023年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运城,先后考察了运城博物馆和运城盐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运城重要指示精神,助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国《对联》杂志与运城市楹联学会共同发起“文明探源联动中国”运城采风活动,共创作对联作品500余副,制作视频10余条,全方位展现了中华文明发源地的厚重与沧桑。

“我从哪里来?” “我们从243万年前的芮城走来”

西侯度遗址闻名于世,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最早的人类用火遗址。

采风团一行人6月12日来到芮城西侯度,看到了西侯度遗址出土的一批人类遗物化石,证明西侯度人在此采集、渔猎。他们使用的刮削器、砍斫器等已具备了人类制石器的雏形。脊椎动物化石,带切痕的鹿角和动物烧骨的发现,把我国古人类用火的历史推进到243万年前,昭示在200多万年前他们已将“火神”征服在脚下,显示出“万物之灵”的神韵。盐和熟食,慢慢改变着西侯度人体内的基因,使他们得以较快地走向文明。

西侯度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早期猿人阶段文化遗存的典型代表之一,为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古老的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2019年第二届青年运动会的圣火就是从这里采集的。

咏西侯度遗址

华夏于斯传火种;这儿最早叫中国。

——杨振生

华夏发祥地,此处首燃圣火,烹兽御寒,世界无争,西侯度堪称最早;

山川考古窝,彼时已住先民,照明煮饭,祖宗有幸,科学家可证当初。

——邵运德

“我从哪里来?”

“我们从一万年前的河东盐池走来”

出土文物作证,人类在不断适应和改造自身生存环境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改造自己。当时,改造自然的能力虽然十分有限,但人类巧借大自然之力便成为首选。在这一生存和改造过程中,“盐”渐渐进入了和阳光、空气、水、食物一样的生命体不可或缺的要素阵营,成为了人类生存、进化、发展须臾不可或缺的要素。河东池盐起初不用人力煮炼,仅仅靠天日曝晒,南风吹拂,自然结晶,即可以采食。因此,天赐之宝的河东盐池周围必然聚居着我们的先祖,并逐渐形成了以蚩尤部族为代表的最早的原始群落。

因为池盐的战略性意义,黄帝、炎帝等都多次向蚩尤发动战争,试图取得河东盐池的控制权。采风团一行人走进蚩尤纪念馆,听讲解员讲述着数千年前爆发的大规模部落战争,即炎黄与蚩尤之战,史称“涿鹿之战”。没有享受池盐之利的黄帝部落不是久得池盐之利的蚩尤的对手,屡战屡败的黄帝不得不和之前打得不可开交的炎帝化敌为友,组成了部落联盟,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打败了蚩尤。蚩尤部族被打散后分成了三部分,一部分北上出山海关,最远到了现在的朝鲜半岛;一部分南下过长江,分布在现在的广西、云南一带,“黎民百姓”由此得名;最后一部分则顽强地留了下来,“蚩尤村”至今赫然傲立于盐池岸畔,站在杂草丛生的蚩尤碑前,联人感慨万千。

杨开茂撰联曰:

一道屏风,鹾海条山同入画;

三千故事,蚩尤黄帝共留名。

采风团一行探寻的脚步来到了池神庙,庙就在这天赐民福的河东盐池畔。“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舜帝的《南风歌》伴随盐池而生,也一直在为中国祈福。

从盐池出发,一路南行来到平陆张店镇,探访虞坂古盐道,采风团沿着虞坂古盐道,探寻着祖辈们逆黄河而上,经过了天然聚宝盆的河东盐池,尝试着吃咸咸的食盐,长途跋涉。走在这条道上,我们无限遐想,似乎又看到那一个个匆忙而艰辛的身影,人推、马拉,一架架驮载着大大小小盐包的独轮架子车,穿行在这条虞坂古盐道上,把日子安放在马背上,驮载负重白花花的盐巴,感受着岁月的艰辛,感受着马蹄声声,骡铃悠扬,林中惊飞鸟的意境。令人发思古之幽情,想起了诗人陈庚眼中的虞坂:

五更风露正清冥,马首残蟾分外明。

好句堕前俄失去,微吟倏过古虞城。

河东女联家张丹薇面对坎坷古道,感慨悲壮人生:

数千年辙迹犹存,恍如闻马啸车辚,昔业繁荣留道古;

一万里山光正好,莫轻喟风吹雨打,画图大美待谁雄?

“我从哪里来?”

“我们从五千年的尧天舜日禹甸中走来”

到尧、舜、禹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社会已经进到较快的发展阶段,社会文明也有了相当的进步,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管理体系,表现出了早期国家机构的雏形,为早期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古河东地区承担了人类文明进化中许多关键环节的重要任务,参与并见证了人类早期社会形态形成、衍变、发展的过程,是人类文明最早的根、最古的源。

◆绛县“尧王故里”

在绛县,采风团一行见识了历史悠久,人文厚重的“天下第一县”魅力。因《左传》有关“绛县老人”的记载,在先秦典籍中首次出现“县”的名称,绛县故被称为“天下第一县”,采风团实地探访了“尧王故里”尧寓村。

被世人尊为“三皇五帝”之一的尧帝,钦定历法,推广水井,设立华表,实行禅让,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第一位圣明君王。千百年来,有关尧的传说故事、民俗歌谣、风情景物在河东大地代代相传,影响久远。尤其在尧的故里——绛县尧寓村,尧的传说故事更是俯拾皆是。有人说,民俗、传说不是实物遗存,不足为凭。其实,此言谬矣!在没有先进周密的记录手段的千百年以前,历史当时的真实面貌就是靠“传说”“民俗”等传下来的,这些东西就是历史“影子”的“活化石”。

绛县是尧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尧的足迹遍及全县,有古建的“尧都村”,尧巡视时住过的“宿尧村”,尧王领兵打仗停过的“尧寺头”等。而又以尧的出生地“尧寓村”最为集中。尧寓村收集珍存的能够反映和佐证尧故里的古石碑、古石匾五通,砂陶等完整器物及古灰元、古陶帘、灰层等遗址多处,出土石锄、石铲、石斧、石刀、陶碗等文物100余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在尧寓村发现的“唐尧寓处”石碑,此碑迄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是我国发现的最早有关记载帝尧史迹的重要刻石。诸多的历史遗存、遗物充分证明,远古时期的尧王曾带领大部落长期在此生产、生活,治国安民。

2007年,“尧王故里”传说被山西省文化厅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尧的传说”被文化部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为“尧王故里”打上了权威烙印。朱天运先生咏道:

三山证帝名,龙翔横岭,凤翥甘泉,胜地春华尧故土;

一典垂君则,晋国都城,绛侯采邑,陶唐熙旦古遗风。

◆垣曲舜王坪

舜的遗踪和传说在运城各县流传最广,正如孟子所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所谓“诸冯”“负夏”“鸣条”都在河东这块大地上。

“舜耕历山”在河东就有“垣曲”“芮城”之说。采风团来到历山舜王坪和皇姑幔。舜王坪为历山最高峰,漫山遍野,草木葳蕤,怪石嶙峋,泉水淙淙,鸟语花香。攀登过佳木繁茂的山坡之后,历山峰巅却是一块一马平川的大草甸,就在草甸中间,有两道土黄色犁沟,伸展在人们的眼前,以至云端。显然这是前人附加给舜帝的美丽传说。面对这块“华夏农耕文明的发源地”,杨振生咏道:

一犁划破万古洪荒,问虞舜缘何,不厌这高,躬耕绝顶?

两垄喜沾漫天澍雨,近白云施露,丰收海内,肇造河东。

皇姑幔传说是虞舜的两位妻子娥皇、女英生活的地方,联家们围绕着皇姑发挥想象,也写了不少佳作。如王彦平之联:

风理云鬓,水映花容,这漫山清雾,难掩她千种丰姿,一帘幽梦;

虽为父命,岂非本意,那遍地斑竹,最解我一生真爱,千古悲情。

舜帝陵是寻找舜的踪迹的归宿之处,采风团怀着万分敬仰的心情来到这里,尽管这些年,有关帝陵的争议较多,主要是湖南与河东之争。湖南执《史记》“野死苍梧”一辞;河东执《孟子》“卒于鸣条”之说,经过全国多次专家论证,普遍认为,舜帝终年118岁。作为如此遐龄之人,不可能跑到那么远野薨在“荒蛮之地”。所以后来把“中国先秦文化研究所”的牌子挂到了舜帝陵。此地前陵后殿,古柏苍苍,皇城巍巍,好一派帝王气象。

正如河东联家崔玉龙的联作:

抬头但见舜之日;

扑面而来王者风。

孔春枝咏《舜帝陵庙联》:

巍巍帝庙矗鸣条,穆穆舜陵,谁创文明史?

灿灿星辰辉古木,苍苍龙态,乃为华夏根。

◆夏县禹王台

禹王城遗址位于夏县禹王镇的禹王村、庙后辛庄村、郭里村一带。

夏禹建都安邑,这在《史记》《水经注》等文献中都有记载。禹是安邑(今夏县)人,禹的儿子启袭其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来到夏县的“禹王城”,一望四野辽阔,惟有一抔土夯的高台,突兀其间,显得如此遥远,如此沉雄。管理人员说,这里是一片古安邑的内城外郭的遗迹。禹王城遗址共分大城、中城、小城和禹王台四部分。虽然城中建筑已不存,但是城池轮廓犹在。

禹王台始建年代,可以追溯到东周时期。这座大型夯土建筑,实质上是战国时期魏都安邑城中的一座天文台、观象台。早期文字记载缺乏,但当地的许多民间传说佐证了这一点。义务守护禹王台30年的史松令先生说,这里其实最早叫天坛,作用就是天文台。据说,大禹身穿黑色丝织衣服(因为嫘祖养蚕在夏县,这里的人很早便能穿着丝制衣物)在此高台上祭天。人们都知道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却不知这里也是他的妻子涂山氏望夫之处。传说,大禹娶了涂山氏女,新婚不久便分离,被舜帝派去治理水患,外出13年未回家园。涂山氏思念丈夫,便登上高台瞭望,希望丈夫早日归来。但望穿秋水,也不见丈夫归来,涂山氏便化成了望夫石。所以,这里也曾叫望夫台。

杨振生咏道:

一台突兀,高可望夫,高可立祠,高可遗都雄万古;

三过传奇,禹曾治水,禹曾启夏,禹曾铸鼎分九州。

夏县中学楹联教师赵爱萍带着学生们登上禹王台,激情诵读了张丹薇和赵爱萍两位老师创作的禹王台诗作:

台垒长涵秋气清,云高野静远山横。

人间多少沧桑事,疏凿功论禹甸平。

——张丹薇

草长青台又一秋,鸣条烟景雨中收。

故园端赖禹功久,天地平成奠九州。

——赵爱萍

诵诗毕,师生们面对苍茫四野,面对后土高天,齐声呐喊:我爱你,中国!

◆丝路滥觞地 半枚蚕茧传

夏县尉郭乡西阴村,原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1926年,考古学家李济先生主持的西阴村遗址发掘,被誉为中国人自己主持现古发掘工作的开端,这个小村得到世界考古学界的瞩目,实证了“嫘祖养蚕”的传说。

西阴村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远古先民彩陶文化的遗存俯拾皆是。遗址出土的众多文物中,尤以6000年前的半个人工切割蚕茧著称,为此,考古界人说:百年考古留佳话,半个蚕茧出西阴。此蚕茧标本已被确认为中国丝绸纺织史上最重要的实物证据,被写进多种史学著作。

嫘祖研究会的樊引洲先生介绍,半个人工切割的蚕茧标本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西阴只有仿制品,他捧出半个蚕茧标本的仿制品让我们观看。虽为仿品,但非常逼真,历史的沧桑扑面而来,嫘祖养蚕的种种传说故事好像瞬间复活了。

题西阴村遗址

蚕茧半枚,缫丝发轫,圣母史前寻有迹;

西阴一论,立世守恒,文明源里稽无尘。

——何沁学

题夏县嫘祖故里

半枚蚕茧出西阴,方引来故事三千,全球频顾;万缕情丝缝赤县,终织就人寰经纬,天道沧桑。

——杨振生

◆实证夏文化 触摸东下冯

顶着炎炎烈日,采风团一行来到了夏县东下冯遗址发掘现场,坑下一连串院落隐约可见,考古队员们用专业的小铲子铲土、封装、标号……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队队长崔俊俊介绍说:我们现在就在东下冯遗址的东南部,这一区域是遗址夏商遗存最密集的区域之一,是夏时期二里头文化的典型遗址。1974年发现有灰坑、房屋、墓葬、水井、沟槽、陶窑等遗迹。

崔俊俊说,2022年8月他们再次开始考古发掘,现在发掘工作正在进行中,目前,已揭露出夏时期保存较完整的地坑院落,由窑洞、水井、灶、储藏室等组成,构成了一个小型的居住单元,今年还发现了早商时期的建筑基槽,除此之外,还发现了大量的遗物,包括陶器、骨器、铜器、石器、卜骨等,还有千余块铜炼渣和少量的绿松石和原始瓷片,这些遗迹和遗物对我们了解夏商时期的聚落变迁,晋南地区夏商分界等问题提供了新材料,对探索夏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有助于研究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发展以及夏商文化的变迁。

杨振生会长即兴撰联并现场书写了采风团创作的6副联作,赵爱萍老师现场讲解了自己创作的对联。采风团的到来无疑为严谨的考古工作注入了诗意与生机。

题东下冯

文明探本源,问汉家大夏由来,请晤言地下青铜,史前华屋;

时代开生面,欣吾邑薰风到处,好接武千秋鸿业,一脉龙光。

——赵爱萍

“我是谁?”

“我们是文化的传承者”

采风团一行十天时间先后探访了芮城西侯度,夏县禹王城及东下冯遗址、西阴遗址,绛县尧寓村,垣曲舜王坪、皇姑幔,盐湖舜帝陵、池神庙、蚩尤城,平陆虞坂古盐道等中华文明部分遗址和传说故事发生地。

每到一处,联家们都认真听取相关介绍和讲解,互相交流感悟与创作技巧。面对河东地区丰富的古人类文化遗址,无不惊叹题吟,感慨万千。

所到之处,采风团受到各县(区)宣传部门和文联的高度重视,他们为此次采风之行提供了多方便利。

一路走来,采风团不仅收获了先祖文化带来的震撼,也被史松令等用毕生的坚守去守护先祖文化的志愿者而感动。大家的心灵受到了洗礼,精神得到了升华,大家是文明的探源者,更愿做文化的传承者。

“河东联坛十杰”之朱天运教授的《河东行》堪作结语:

访古走河东,朝辞北水,夕上南山,远看鸣条秋色,八百里隰原,疆理畇畇,此地由来栖华夏;

溯源寻圣迹,昨拜尧村,今谒舜庙,复登禹甸春台,五千年典故,史证凿凿,这儿最早叫中国。

(原刊于《对联》杂志2023年7月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10 11:10 , Processed in 0.064866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