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周月华、艾起:22年蹒跚行医不止 爱亦不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25 14:4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她背起药箱,他再背起她。他心里装的全是她,而她的心里还装着整个村庄。一条路,两个人,二十年。大山巍峨,溪水蜿蜒,月华皎洁,爱正漫漫升起。”
  这是“感动中国”评委会给予乡村医生周月华和她的丈夫艾起的颁奖词。
  2013年2月19日晚,“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中央电视台一套综合频道隆重播出,无论是现场观众,还是主持人、受访者,都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感动着,不经意间热泪盈眶。当大屏幕上出现残疾乡村医生周月华趴在丈夫艾起的背上,提着药箱,在山村陡峭崎岖的小路上艰难前行的身影时,观众动容了。
    当晚,在主持人的邀请声中,周月华拄着拐杖,在丈夫艾起的搀扶下一起走上颁奖台。周月华说:“没有他,这么多年,我做不到的。他是我这辈子的第二条左腿。”艾起说:“我说过要背她一辈子,就要实现这个诺言,永远都不放弃。”
  朴实的语言,真诚的大爱,无论是谁,都不能不对他们肃然起敬……
43岁的周月华,是重庆市北碚区柳荫镇西河村乡村医生,艾起是她的丈夫。周月华出生后8个月被诊断为先天性小儿麻痹症,左腿残疾,这一切并没有摧垮她生活的意志。凭着自己的执著,周月华完成了中学学业并成功从卫校毕业。由于身体残疾难找工作,她在自己家里开办了一间乡村诊所。最开始行医时,周月华右肩挎的是药箱,左臂拄着拐杖在山间艰难行走,这种行医方式直到她遇到了她的丈夫艾起。周月华和艾起结婚之后,无论跋山涉水,刮风下雨,只要有出诊,艾起便会揽起周月华的手,用宽阔的后背将她背到病人家里。“背你一辈子,我无怨无悔!”这个男人用20年的行动,默默支持着妻子的事业。二十多年来,她硬是靠着拐杖和丈夫的后背,“爬”遍了方圆13平方公里的大小山岭,为辖区近5000村民带去了医疗服务。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最美乡村医生”,感动了全中国的观众。
身残志坚
  追梦的女孩从不轻言放弃
  1969年,周月华出生在重庆市北碚区西河村。周月华不满一岁的时候,被诊断出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左腿残疾,这意味着周月华终生都无法正常行走。每当看到小伙伴们快乐嬉戏的时候,她的心中都有种失落感。但是残疾并没有摧垮她的意志,身残志坚的她,并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因为残疾,她比别人学习得更加刻苦。虽然行动不便,周月华的心态依然乐观向上。每天放学,她赶着回家打猪草,等母亲忙完再到地里将她打好的猪草背回家。喂猪、做饭、洗衣,凡是农村健康孩子能干的,她都干。
  转眼间周月华中学就快毕业了,她觉得该为自己的未来打算一下了。她想学一门手艺,就进了一所职业中学学电器修理。然而修理电器,需要搬动电视、冰箱等大物件,有时候还要上门服务。“你力气小,腿脚又不方便,这一行不适合你。我觉得你可以学医,做一名医生不是你从小的愿望吗?”父亲经过深思熟虑后给女儿建议。“我的确很想当一名医生,治病救人,可是,我真的可以吗?”周月华有些不自信,但当想到学医能让更多乡亲脱离疾病的困扰,她接受了父亲的建议,坚定了自己学医的信心。
  1987年,周月华几经波折,凭着执著的精神,终于如愿成为一所卫校的特殊学员。原本这下可以实现她成为白衣天使的梦了,但两年后,卫校毕业的她找工作时却四处碰壁,一位相关工作人员对她说的一句话给她强烈的刺激:这年头,身体健康的人工作都安排不过来,何况你一个残疾人!她委屈极了,但也正是因为这句话触动和激励了她,她发誓一定要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找不到正式的工作,就自己开一间诊所。西河村离柳荫镇有近5公里路,周月华觉得村民看病很不方便,急需要有诊所为他们提供医疗服务。
  周月华将平时省吃俭用攒下来的200元钱,加上父母赞助的全家仅有的600元积蓄作为开诊所的启动资金,又把家里堂屋修整了出来做场地,药品采购则靠两个弟弟用小竹筐一筐筐往回背。1990年11月,周月华的“柳荫镇西河村卫生室”正式挂牌营业了。对西河村的村民们来说,周月华这儿是个看病拿药的卫生室。但对于周月华来讲,开诊所既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又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更是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是三全其美的事情。天赐良缘
  丈夫的脊背给了她无限力量
  最开始行医时,周月华拄着拐杖在山间行走,出诊时那种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也曾让她产生过“很难坚持下去”的感觉。但在后来的十几年间,这种感觉却再也未曾出现过,因为她遇到了人生中的精神和身体支柱——她的丈夫:艾起。
  周月华还记得,与这个朴实寡言的男人第一次相遇是在村边的小道上。当时她正挎着药箱,拄着拐杖出诊,而他刚从沿海地区打完工回乡,两人迎面相遇,眼神忽然就交汇在了一起。当时周月华并没有想太多,但艾起的心却一直停留在这个女孩的身上……很快,艾起就托人去周月华家里提亲,周月华问艾起:“你为什么会愿意和我这样一个身体有残缺的人在一起?”艾起红着脸说:“是你的自强自立、乐观向上的精神打动了我,我很想和你一起去追寻美好生活。”周月华认真地说道:“你要考虑清楚,如果我们结婚,你是要背我一辈子的。”不善言辞的艾起回答:“我早就考虑清楚了。”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两人志趣相投,两颗心紧紧地依偎在一起。
  1995年,艾起与周月华喜结良缘。婚后,周月华的父母将邻近西河村小学的一套三层旧楼房送给女儿当嫁妆,这里邻近公路,出入方便。夫妻俩就将卫生室也搬了过来。在这之后,无论上山还是涉水,无论刮风还是下雨,只要周月华出诊,就有艾起——这个周月华的“专职司机”。有路的地方开摩托,没路的地方艾起便会揽起周月华的手,用宽阔的后背将她背到病人家里。就这样,周月华趴在丈夫的背上,翻过这座山,越过这个岭,为村民服务。周月华被丈夫背着出诊的身影,成了乡村小路上一道感人的风景。
  每个月,周月华都要到柳荫镇的医院去报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账目和明细。艾起会骑着摩托载她去医院,然后在窗口外等待。从镇医院出来后,周月华和艾起会到镇上的市集上去买些日用品。这是两人最轻松的时光了。除此之外,周月华一直都在忙。平日里,家中洗衣做饭这样的活儿基本都是丈夫艾起在做。有时周月华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艾起就把亲手做好的热腾腾的饭菜端到她跟前。诊所的药品需求大,周月华列出清单后,采购药品、给特殊病人送药,只要艾起有时间,他保证会完成任务。艾起是村里的会计,除了本职工作,这个憨实的男人默默地承担下了照料家庭的重担,给予周月华无限的力量。 心系病患
  什么也挡不住她行医治病的脚步
  周月华把为村民们服务放在第一位,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炎炎烈日;不管是黄昏黎明,还是半夜三更,周月华都是随喊随到。
  1998年的一天,凌晨三点,细雨蒙蒙。睡梦中的周月华突然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原来是村民杨光照家的儿媳临产了,想请周月华去接生。“艾起,快起床!”她赶紧摇醒沉睡的丈夫。艾起二话没说,背上周月华就出诊了。
  那是一条怎样的山路啊!路面凹凸不平,盘旋陡峭。右边,是高高的峭壁;左边,是深不见底的悬崖。借着微弱的手电筒光亮,艾起背着她深一脚浅一脚地向杨家走去。在一个拐弯处,突然,艾起左脚一滑,右腿一下子跪在地上。趴在丈夫背上的周月华一下子被摔了下来,分不清东南西北了。等她回过神来,才发现自己坐在湿漉漉的路边上,背靠着光秃秃的风化石绝壁,两手本能地抓住身边的一丛灌木,艾起不知道摔到哪里去了。“艾起,你在哪儿呢?”周月华哭着大喊。喊了一阵,黑夜里终于传来丈夫的声音。原来艾起掉到下面,幸好被崖边的一丛灌木挡住了。爬回路面后,艾起右腿膝盖处已是鲜血淋漓。但两人没有停留,又赶了一个多小时的山路,终于为杨家顺利地接生了一个健康的小宝贝。
  虽然那次的经历至今还让周月华有些后怕,但只要乡亲们需要出诊,她还是会毫不犹豫地起身就走。
  伴随着夫妻俩的努力付出,这个乡村诊所给村民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帮助,但也由于时常出诊,无暇照看年幼的儿子,让儿子险些出大事……
  在周月华儿子4岁那年的一个夜晚,一件让周月华今生今世永远也忘不了的事情发生了——那晚,周月华和丈夫刚刚围着火炉坐下来,端起碗吃晚饭,村里的杨老大气喘吁吁地跑进来:“周医生,快,我的父亲又犯病了,喘得接不上气了!”周月华听了,立即放下饭碗,喊起丈夫就走。情急中,竟把刚睡着的4岁的儿子独自留在了家里。
  不知过了多久,等他们出诊回来,远远地便听到孩子的哭声:妈妈!妈妈!妈妈……这哭声在寂静的山村之夜是那样地凄惨,把夫妻俩的心都撕碎了!一进门,眼前的一幕让两人惊呆了!地上一大片水,儿子坐在地上,小花脸蛋上全是泪水。原来儿子醒来后,不见爸爸妈妈,四处寻找,把烧在火炉上的一壶开水打翻了,孩子被滚烫的开水烫伤了手臂。他正抬起右手,惊哭不已,衣袖水淋淋的。周月华慌忙剪开衣服,只见儿子白嫩可爱的手臂已变得血淋淋的了,外侧的皮肤全脱去了,一大片猩红的血色像千万支钢针扎在他们心上。
  给儿子治疗包扎之后,周月华抱着儿子,忍不住大哭了起来。至今在儿子的胳膊上,还留有一大片刺眼的疤痕。虽然有过这样惨痛的教训,可是一旦有人喊她看病的时候,周月华还只能把儿子一个人留在家里。有时候到了吃饭时间,家里依然没人,孩子连饭也吃不上,就一个人躺在屋外的长椅上睡着了,醒来后身上全是被蚊子咬的包……回想起这一幕幕,周月华心痛不已。
  如今周月华的儿子已经15岁,在江北中学念初三,他平时住在学校里,只有周末才回家。长年的忙碌让周月华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业和生活,孩子对她甚至一度有过怨恨。但让她感到欣慰的是,随着儿子渐渐长大,他开始慢慢理解了她的工作,他甚至会跟周月华说:“妈妈,你不要担心,如果有一天,爸爸背不动你了,我会替他背着你去给别人看病。”  服务乡亲
  是激励她做坚守村医的信条
  由于周月华在基层卫生岗位上的突出表现,2007年,她被评为“北碚区优秀乡村医生”,同时被选为北碚区残疾人代表,区残联委员。2008年,她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周月华总是对艾起说:“我是一名党员,就要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更要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艾起虽不善言词,却用行动一如既往地支持妻子。
  在周月华卫生室的桌子上,有一个破旧的小本子,上面记载着周月华为家境困难的村民垫付医疗费的情况。一共是多少钱?周月华从来没算过,艾起也不会过问。有些垫付时就明知道是还不上的,他们干脆连记也不记了。
  “周医生是个好人。”来自西河村的孤寡老人汪官珍婆婆总把这样一句话挂在嘴边。因为山上寒气重,村里的关节炎患者比较多,周月华常帮他们扎针灸、拔火罐、刮痧、推拿,从来没收过钱。直到去年村里实施了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收入受到了影响,周月华才开始想到应该收费。“如果按照规定的标准收取费用,我怕大家承受不了,就让大家随便给吧。但对于那些经济条件不好的,还是照样不收钱。”这些周月华和艾起已经商量好了。
  周月华卫生室一个月的收入只有1000多元,艾起的工资和她差不多,他们除了生活上的开销,还要负担孩子的学杂费以及每个月400元的生活费,经济状况并不宽裕。之前,周月华给诊所进行了装修和添置设备,至今还欠账6万元。为了照顾周月华,艾起也不能外出打工。亲友劝周月华到镇上开个诊所,可以增加收入,她却说,我不能走,我放不下村里的老人。的确,随着时间的推移,村子里的变化很大,学校搬走了,厂矿搬走了,年轻人大都出去打工了,村子里留下的多数是年过5旬的老人。这就导致了村里的病症多以各种慢性病及疑难杂症为主。
  “这些老年人真是很辛苦,很多人每次来看病都要走一小时左右的山路,他们的体力没办法支撑自己频繁地过来看病,所以很多时候都是忍忍、再忍忍,可这一忍再忍,病就越来越麻烦了。”周月华常常向艾起倾诉自己的担忧。艾起理解妻子的想法,他每天都会尽量挤时间陪周月华多出诊。
  平时,周月华在为乡亲看病时还总是宣传各种医保政策,减轻他们吃药的经济负担,并一次多开一些药,为了让大家少跑几次。但尽管如此,行医中还是常常会遇到一些自己从没见过的疑难症状,看着病人们忍着病痛,自己却没办法为他们治疗或缓解伤痛,周月华总会感到心如刀绞。周月华有个心愿,就是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培训,专业知识加强了,才能替乡亲们多治疗一些疑难杂症。
  如今,头顶着“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最美乡村医生”等光环的周月华,依然坚守在乡村诊所。这些年来,她趴在丈夫的背上走遍了家乡的大山小岭,现在每个季度,周月华都要丈夫背着她把所有的村民家走一遍,做健康知识的普及,“只要乡亲们还需要我,我和丈夫就会一直这样走下去,为他们看病、为他们服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14 10:52 , Processed in 0.037659 second(s), 1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