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河东地名“解” 读hai4音的由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2-14 12: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mage.png
王雪樵

“解州”“解池”的“解”,普通话读作xie4,河东方音读作hai4。这里hai4的读音是怎么来的?一种主流的说法是:黄帝大战蚩尤于河东,最终蚩尤战败被“肢解”,地名“解”由此而得名。至于“解”为什么读作hai4音,民间和网络上有两种解说。

一说“肢解”的“解”字当地人念作“害hai4”,所以称“肢解”蚩尤的地方为“解(害hai4)”;

一说蚩尤死后,人们为之惋惜哀叹,说“蚩尤是一条好汉,肢解蚩尤是把蚩尤‘害’了”,于是将地名“解”呼作了“害hai4”。

我们认为,关于黄帝“肢解蚩尤”的故事发生地,文献中确有不少记载都指向了河东。因此,说河东“解”地得名于“肢解”,或许有一定道理(关于这个问题《解州志》上还有“渤澥”说、“解瘟”说。本文仅就“肢解”说展开论述,不作定评)。但关于“解”字读音的说法并不确当。因为从根本上讲:上古音和方音“肢解”的“解”都不念作hai4;“杀害”的“害”上古音也不念作hai4。河东“解hai4”地名读音的产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语音一步一步发展演变的结果。

首先,从甲骨文来看,“解”字是以刀剖分牛角的形象,所以从“角”得声。《说文》:“解,判也。从刀判牛角。”“角”古音是个“见纽”字,声母为g,所以“解”字上古音是“见纽支韵”字,读音近似于ge。魏晋南北朝时期,“支韵”中分化出“泰韵ai”,“解”字读作了“佳买切”gai。此时四声已经形成,“佳买切”的“买”是上声字,所以“解”读作上声“改gai3”音。这个古音至今仍保留在方言中。如河东话把“解开”呼作“改开”、把“(用锯)解板”,呼作“改板”;湖南话把“解放”呼作“改放”,等等。因此,河东地名“解”的读音如果是由“肢解”义而来,那它在魏晋时期只能读“改gai3”,周秦两汉读ge,远在夏商之前更不会读作“匣母”hai4音。

从另一方面讲,上古时期“害”字也不读作hai4音。在最早的典籍《尚书》中,“害”写作同音或音近的“割”。如《尧典》:“洪水方割”;《汤誓》:“率割夏邑”;《大诰》:“天降割”,等等。“割”是个“见母月韵”字,读ga。《说文解字》说:“害,伤也。从宀,从口。丯声。”“丯”也是个“见母”字。《广韵》:丯“古拜切”gai,声母为g。因此退一步说,即使“解hai4”的地名读音是由“杀害”义所得,在上古也应当读作“割ga”或“丯gai”,声母也不会读作“匣母”h音。

地名“解”读作“匣母”h音,始于汉魏六朝时期。

语音史研究表明,汉语由先秦发展到汉魏六朝,语音有了许多重大变化。其一就是见母g发音部位后移,减去了塞阻的成分,慢慢地演变出了浊声的匣母h音来。一批原先属于见母的字,从这个时期开始也读作匣母,即声母由g变作了h。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例如:

1.《尚书·尧典》的“光被四表”,到了《后汉书·冯异传》中就写作“横被四表”。“光”字是见母字,声部是g;而“横”属匣母字,声部读h。

2.墨子的弟子“禽滑厘”读作“禽骨厘”。“滑”字从“骨”得声,“骨”是见母字,声部读g。说明“滑”字古音读“骨”,匣母字的“滑”,声部是由g变成h的。

3.“红”字从“工”得声,“工”是见母字,声部读g。古音“女红”即读“女工”。后世“红”字由见母g变作匣母h,才有了hong音。

4.“干”字是见母字,本读“古寒切”gan,而以“干”为声部的许多字却读作匣母han,如“汗”“旱”“邗”“罕”。

5.“艮”字是见母字,本读“古恨切”gen,而以“艮”为声部的许多字却是读作了匣母hen,如“很”“恨”“痕”“狠”。

等等。

河东地名的“解”,就是在这个音变的大潮中产生了“hai”的读音。“解池”“解县”(此时尚无“解州”之名)也就由此前读ge、gai,转而读作hai音。但是请注意,这个时期作为动词的“解”仍读gai3音,而作为地名的“解”也只是读作《广韵》中标示的“胡买切”上声hai3,与“海”字读音相近,还不是读作hai4(害)。

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特别说明,即原本是见母字的“解”为什么会分化出匣母的读音?或者说,为什么地名“解”的声母会由g变出h音来呢?这是因为汉语中汉字和语音音节数目都有限,满足不了表达丰富的语义的需要。因此往往要通过“音小变而增新义”的机制,用同一个字读音的变化来表达更多新的意义。譬如:“风”作名词读作阴平声,但是当它要变作动词表示“吹风”的时候(“春风feng1风feng4人”),就改读作了去声。“王”本来是名词,读阳平声,当它变作动词表示“称王”的时候(“魏豹王wang4河东”),就改读作去声。“解”字的本义为“剖分”,是个动词,声母读g,但当它要被用作名词,表示地点、机构、动物、花草等名称时,就通过把声母变作h来分担新的任务。因此,不仅河东地名“解”读作hai音,而且所有以“解”为声符的名词全部读作了hai音。如“公廨”“渤澥”“螃蟹”“獬豸”“薢草”“繲绦”“嶰谷”等,都是如此。

到了唐宋以下,河东、关中、洛阳一带,语音又发生了“浊上变去”的变化。“解”的反切上字“胡”是个全浊声母字,依据“浊上变去”的规则,上声的“胡买切”此时又变作了去声的“胡卖切”(见于《集韵》),读作了“害hai4”音。这就是今天河东人口语中“解州”“解池”的读音。这个读音在官话系统持续了好几百年,直到明代中叶以后,一部分见系字出现了颚化现象,声母g变成了j,k变成了q,h变成了x。“解池”“解州”这些读hai4音的字,通过颚化读作了xiai音。而北京话里没有iai这个音节,把iai合并到ie音节,读作了xie4音。1956年推广普通话时,就把北京话的读音xie4定为“解州”“解池”的“解”的标准音。于是,普通话中“解”字有了如下几种读音,并见于《现代汉语词典》等辞书——

1.“解开”“解放”由古音gai3读作jie3;

2.“解元”“押解”由古音gai4读作了jie4;

3.地名“解州”“解池”由古音hai4读作了xie4。

但是,由于地名的读音相对有保守性和传承性,在河东方言中,“解池”“解州”的“解”字并没有随大流去颚化,仍然保留了“胡卖切”hai4的古读音。

综上所述,河东地名中“解”字读音的演变,大体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一、秦汉以上,“解”从“角”得声,属于见母支韵,读如ge(割)。最早见诸典籍的“解梁城”(《左传·僖公十五年》)及《汉书·地理志》中的“解县”,都有可能读作ge(割)。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动词“解”从支韵转入咍韵,读作见母咍韵上声“佳买切”gai3(改)。同时,匣母又从见母中析出,地名“解”转读作匣母咍韵上声“胡买切”hai3(海)。北魏由“解县”析分的“南解县”“北解县”,此时有可能都是读作hai3(海)。

三、唐五代以下,声母“浊上变去”,地名“解”由匣母上声“胡买切”hai3(海)转读作匣母去声“胡卖切”hai4(害)。此读音一直沿袭至今。

四、明代中期以来,见系开口二等字出现颚化现象,原属于匣母的“解hai4”在北京话中读作xie4(谢);而河东地名“解”字读音没有颚化,仍保留着匣母hai4(害)的读音。

这也就是说,“解池”“解州”读作hai4(害),是唐以下才确定下来的读音,距今有1000多年历史。而“黄帝战蚩尤”时代,读音无从稽考,但据语音演变规律,那个时候它是不可能读作hai4(害)音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9 00:55 , Processed in 0.044541 second(s), 1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