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张志坚家庭能挑、能扛、能爬坡,走出大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2-28 11:4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mage.png
张志坚父亲(二排右四)当年与医院同事合影

image.png
张志坚(前排左一)兄妹与母亲在一起

image.png

山凹里的张家院落


“咱挑担爬山长大的人,不会轻易趴下。”

“干活不惜力,工作不懒惰。”

“回望来时路,苦难生活和艰苦的环境造就的性格,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生存,能学到生活的真本事。”

这些人生格言均出自运城退休干部、运城市红学会原会长张志坚之口。

新春期间,她的一篇散文《南凹年,已归沧海》由红文学平台发表后,很短的时间内,阅读量达18万余次。这篇文章记录了她在故乡山西翼城古尧都村后的南凹生活的那些年,记录了大山生活给予她的磨砺与锻造,更记录了大山家庭独特的家风家范带给她一生享用不尽的精神力量。

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小的南凹因交通不便、人们搬离而渐渐荒芜,演绎着沧海桑田的人间巨变,但大山生活赋予儿女们的品格、精神与家庭风范却是不该被忘记的。也许,这是张志坚老师文章得以传播的原动力,也是我们这篇家范专稿的意义。

父亲临终前遗言,让母亲带着孩子回南凹,那里再旱也饿不死人

20世纪50年代初,张志坚出生于临汾市翼城县城关镇。

“1941年,父亲参加中条山战役,担任民兵医院院长,解放后转为翼城县人民医院院长。母亲是父亲年轻时走西口在甘肃张掖相识的,小父亲十多岁。后来,他们有了我们姐弟四人。再后来,父亲经常事务繁忙,工作劳累,因病去世时,我刚开始学走路,大姐读高中,哥哥读初中,二姐才四岁。”张志坚说。

因为母亲没有读过书,父亲知道她一个人带四个孩子在城里无法活下去,临终前告诉母亲,“带着孩子回老家南凹,那里在大山的怀抱中,有坡地、垣头地,还有一些沟凹地,人口不多,天气再旱也饿不死人”。

当命运收回了它给予一个家庭曾经的福利:平台环境、名利地位、职业待遇,从高处回归低处,从终点转至起点,这时候,你要活下去,拼的便是自己。性格、精神、品质、德行……你必须赤手空拳,在赤裸裸的大自然中打出一片新天地。在人生的路途中,开始一场新的奔赴与轮回。

幼年的张志坚就这样跟着母亲和二姐回到了南凹,开始了艰苦的山民生活。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有《浍水注》一篇,浍水分南支与北支,南凹距离浍水南支岸边有三里多地。河岸青石板坡下的古圈门上有“山明水秀”与“古尧都”砖雕。这里虽文明厚重,有山有水,然而,20世纪50年代初,一切都还不发达,交通、农具、水利……都是最原始的形态。张志坚与母亲和二姐开始在土里刨食,战天斗地,书写人生另一章。

在张志坚的记忆中,大山里没有交通工具,从事农业生产,一切的播种和收获几乎都要靠人挑肩扛,上山爬坡,下沟底淘水。哥哥和大姐还算在城市长大,年幼的她和二姐则是受大山影响最大的。挑担子走山路,扛谷子上山坡,她们一天天、一年年走过来,练就了硬肩膀、铁脚板,还有坚强的意志和品格。

在以后的生活中,每当遇到困难、病痛,张志坚总会告诉自己,挑担子爬山长大的山里人,不会轻易趴下。

在山里生活,挑担、背草、扛布袋、爬坡,还有转圈圈推磨都是生活的基本功,没有这些基本功,没法活下去。而这些生存的技能,在张志坚心里是大自然赋予的真本事,是面对人生风雨的伞,是揽瓷器罐的金刚钻,是对抗小病小灾的药。

母亲没有上过学,却懂得靠老老实实的劳动总不会错,懂得多劳多得。母亲牢记着父亲的嘱托,要活下去得靠大山里的土地,要改变命运,活出个样样,必须叫娃们上学。

母亲扫瓦罐凑粮,卖大瓮换玉米,四处凑钱,坚持让四个孩子上了学

一个女人带四个孩子,还要让四个孩子都上成学,谈何容易。好在张志坚的大姐在城里时已入高中,母亲要做的就是咬紧牙关,让女儿坚持读完高中,考上大学。在命运的风雨来临时,有人一蹶不振,有人逆风而行。张志坚的大姐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毕业后考入山西大学哲学系,作为家里的第一个孩子,她为弟弟和妹妹插了旗、立了杆,树起了目标。

难能可贵的是,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姐很快反哺家庭,帮助母亲照顾弟妹读书,后来张志坚的哥哥考入长春一所学校。

在特殊年代,张志坚和二姐最初都曾回到南凹务农。其间,二姐因为初中时成绩优秀,被推荐为民办教员。张志坚在三线建设兵团因为劳动好,表现好,成为最年轻的党员,又因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政策,进入山西省水利学校读书。再后来,二姐参加英语培训取得了优异成绩,成为中等专业学校的英语教师,张志坚则成长为一名高级水利工程师,并走上了领导岗位。就这样,四个孩子都走出了大山,改写了人生命运,这背后是他们母亲含辛茹苦的汗水和泪水。

张志坚清楚地记得,曾经,家里已经没有隔夜粮,母亲将空空的瓦罐扫了又扫,只为凑半碗面粉,给孩子们烧碗面汤喝。即便这样,在开学季需要交学费时,她依然四处告借,为孩子们凑费用。

张志坚读完小和初中时都要翻过两座山,深知读书不易的她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优异,担任着学生干部、少先队中队长。有一次,老师到张志坚家家访,在爬完两个山头,气喘吁吁进了张家后,老师大为感慨。回到学校后,老师向校长汇报,把张志坚由少先队中队长提为大队长。张志坚说,老师欣赏自己的成绩,更看出了大山里的孩子身上那种干活不惜力、学习不懒惰的品质。而这种品质,金钱买不来,地位换不来,在人生的许多关口却会焕发光彩,释放能量,让一个人走出低谷,走进光明。

大自然赋予人的本事,别人偷不去抢不走,它让你活成风景,自带光芒

除了张志坚,张家的兄弟姐妹都在大山的生活中经受了锻炼和磨砺,他们抱团取暖,孝敬母亲,互帮互助,共同渡过了人生最艰难的时刻。

也许是生活的困苦锻造了他们的自强不息,张志坚兄妹四人在各自岗位上都是扎实工作、成绩突出的骨干。张志坚记得,小时候过年,哥哥在村子里连荡秋千都是最精彩的。他能把秋千荡到与高高的横杆平齐,然后抖动绳子摇响横杆上的铃铛,如云中燕子一般轻盈矫健,引来秋千下的乡亲们一片欢呼和喝彩。

除了自强不息,让生活出彩,张家的孩子还古道热肠,乐于助人。记忆中,哥哥有一位姓赵的同学,家境贫寒,身材矮小,经常有一些调皮的孩子欺负他。哥哥知道后便挺身而出,劝那些孩子不要欺负同学,还帮赵同学制作了弹弓带在身上,可以防野狗野狼,还可以壮胆。

张志坚在山西黄河河务局工作,从普通员工做起,认真钻研业务,撰写水利研究文章和志书,多年间出版了数百万字的专著,还在红学研究方面颇有心得,取得了令业内人士敬佩的成绩。如今古稀之年的她笔耕不辍,继续为黄河水利事业发光发热,为传承家风文化出力流汗。

当同龄人忙于养生治病时,她以学养生,每天坚持读书、学习、写作。早上5点多准时起床,学习、写作至快8点,外出吃早饭,跳广场舞、晨练。她以严格自律的作息养生,以阳光向上的追求养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她乐于助人,在工作岗位上时积极提携青年后学,在退休后以文为友,四处进行公益讲座。这些给了她健康,也带给了她快乐。

她说,从小在大山里长大,大自然赋予自己的本事,一辈子都在身上,在心中,在血脉中、骨子里,这些支持着自己一步步向前。

前不久采访她时,她因为受凉有些感冒。记者劝她要及时服药,以促康复。她说,从小能挑、能扛、能爬坡,这点小病小痛不在话下。

她的眼神和表情透露出满满的坚韧和淡定。那是大山的影子,是一个大山里的家庭特有的家风传承。


记者 张建群 薛丽娟 实习生 陈柯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9-17 04:28 , Processed in 0.05135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