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tach]154885[/attach]
  运城稷山名人吴绍先,字白宗,吴城村人。清康熙(1622~1722)年间义民。绍先自幼家寒,父母早逝,所遗兄弟三人,绍先居长,娶妻成家;大弟伯桃,未满十岁;二弟伯乐,七岁孩童。为生计,绍先农忙务庄田,农闲以拉大锯解板为业,常年四处揽活,很少在家。而其妻不贤,百般虐待两弟,饭不让饱腹,衣不能遮体,严冬仅予破布裹身。冻饿之极,两弟投奔梁村舅父家,舅家甚贫,舅母便在两弟的膝肘处加厚些破棉絮,绐点吃食,便令回家。但两弟惧怕嫂子的苛刻,只好沿门乞讨,流浪他乡,在闻喜县境被人贩子拐卖。
  绍先返家时,不见两弟,追其因,知妻不贤。气之极,先休妻,后对天誓,不找回两弟死不回村。遂身背大锯,跋山涉水,沿途以做木活查访两弟,以致历经十七年之久,走遍晋、陕、甘、豫、鲁、冀、川、吉八省之地,终在北京获悉二弟伯乐下落。始知,伯乐曾被卖给京城一高姓宦府,培作“管家”。幸伯乐才智甚敏,德优貌俊,书法上又有造诣,被提为官场效用。斯时,伯乐已是官场红人,经常往来官衙之中,通过打听,绍先又得知大弟伯桃早被卖给吉林省宁古塔(今宁安县)满人当苦役,实属奴隶性质。
  绍先得知伯桃下落后,在伯乐处欲星夜前往,一刻不愿久留。无奈正值隆冬季节,天寒地冻,行走极为不便,众劝待来春天暖再设法营救。但绍先心急如焚,夜不成眠,思弟心切,遂置艰险严寒全不顾,便独自一人上了路。途中,双脚冻损,就匍匐爬行,霜餐露宿,日夜兼程,等在宁古塔寻至伯桃时已是双脚具残,消瘦不堪,奄奄一息。经向役主苦苦哀求,诉十七年寻弟之艰辛,表兄弟义悌之情愫,费尽周折,令役主感动,舍放伯桃,两人返京。
  在京城,绍先行万里路寻弟之壮举震撼四方,康熙闻知备受感动,遂封绍先为“义民”,赐“兄弟孔怀”大匾一方。众官员设宴庆贺后,绍先便与伯桃、伯乐一起返乡。后山西省亦赠“亘性寻弟”巨匾,平阳府也赠“名高荆树”大匾;以表彰其万里寻弟之义风千秋可嘉。
  民国12年(1923年),稷山知县郭象蒙将绍先万里寻弟这一历史人物呈报山西省长阎锡山,阎甚赞同,命郭为其竖碑造像。郭在县城西关雕像建碑亭一座,名为“义民亭”,正侧郭亲题“稷山县吴绍先义行碑”之文,亭侧雕联为“春秋十七道里三千,神明见视肉骨团圆”。1962年为扩建县城将碑亭拆除,石碑及雕像现存稷山县博物馆。


[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