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文字好声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15 17:4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DSC0000.jpg

  今天的话题又说到俺的本行上来了。
  
  大学时,学声学,有一门课叫《主观音质评价》。对一个声音节目或者一套音响设备,除了电平、频响、声压级、信噪比、失真率等这些能够用仪器测量得出来的客观参数以外,还要有诸如明亮度、柔和度、丰满度、融合感、空间感、层次感等等主观听感,这些主观听感就叫做“主观音质评价”。说起来,快三十年前的事儿了,好了,这个话瓣儿就先放这儿。
  

  前些日子,拜访了一个红学家,聊天时,他说“既然你是和声音打交道的,又研究古文字,那就问问你,‘声’和‘音’有什么区别呢?”一下子竟把我问住了,是啊,我天天接触声音,声和音有区别吗?一时拿不准,于是请求长考。
  
DSC0001.jpg

(长考中……)

  
  声和音有区别吗?如果在《说文解字》中查这两个字,你会发现,它们的解释是“声,音也”、“音,声也”,这叫“互训”。所以,基本上得不到满意的解释。
  
DSC0002.jpg

(临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第二章)            
最近,临习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第二章中有这样一段“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老子列举了六组例子,来印证他前面提出的美与丑相互对立存在又相互成全的观点,因而,这六对事物应该也都是相对、相反的概念,其中五对都好理解,比如“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先-后”,一看,就是反义词,唯独有一组“音-声”不好理解。
  从这一段的文法结构上分析,这六对词语应该都是反义词才对,可如果按照《说文解字》等一般的辞书,声与音可以互训,那么,这两个词就是同义词或者近义词,而绝非反义词。这样,我们又回到那个红学家的问题了,“声、音有区别吗”?
  要弄清这两个词的意思,我们还是得从造字的本源上分析,只有挖到根了,才能知道声与音的区别。
  甲骨文的“聲(声)”是由“磬”、“耳”和“口”组合而成的,其中的“磬”,是一只手拿着槌子敲击乐器“磬”的象形:
DSC0003.jpg
甲骨文的“磬”
DSC0004.jpg

(湖北省博物馆藏曾侯乙编磬)   

   从造字的组成上看,“聲(声)” DSC0005.jpg 是指用“耳”可以听到的诸如“磬”以及“口”所发出的声响。
  再来看看“音”,说“音”字的同时,我们要一起对比着看几个字
  
  舌: DSC0006.jpg DSC0007.jpg
  言: DSC0008.jpg DSC0009.jpg
  音: DSC00010.jpg DSC00011.jpg
  
  这几个字连续看,就会发现,“言”是“口舌”所生之物,即所谓“言吐”;而“音”与“言”同源,在“言”在基础上,在“口”中特意加了一点,那么,“音”就应该是个指事字,在指事字造字法中,这种点,有特指、强调的作用,那么,“音”中的一点,便有强调“言语”内容的意思。
  由此看来,“聲”(声)是物体发出的声响,这是物理层面的,就像开头说的,好比是声学里的客观测量参数;而“音”的意思接近于“言”,甚至特指“言”的内容,类似于“言语”在“语意”上给人的感受,是“言”或者“声”给人的主观感受与意象,是精神层面上的体现,就像我们当年学的“主观音质评价”。
  再举个物理学里的例子,“声”与“音”就像我们照镜子,“声”就像我们的身体,是一种客观存在,是物、是形,而“音”就像镜子里的“像”,是虚象、是“声”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视觉上,对立的双方是“形”与“象”,听觉上,对立的双方就是“声”与“音”。俗话说“锣鼓听声,说话听音”、“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同样的声或话语,在不同人的心里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要不怎么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呢?
  

  刚好,这个例子同时解释了“声”与“音”、“形”与“象”的关系,同样是这部《老子》,还有一处提到“音、声”、“象、形”的,就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如果把“音声”同义化就很难理解老子的本意了,而我们从今天分析的“音声”造字本义上去理解,就容易多了,“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就可以解释为:“心中最美好的听觉感受‘音’,是无须借助耳朵听到的‘声’来获得的;心中最美好的视觉感受‘象’,是无须借助眼睛看到的‘形’来实现的”。
  或许,“余音绕梁”这个词,最能说明问题:歌“声”唱完就没有了,但歌在人们心中留下的“音”却三日不绝。有时候,我们经常会说,这首歌很洗脑,也是一样道理,即使没有播放这首歌的声,可它的音还是一遍一遍在脑子里逛游。
(网图)                  
  “音”是对“声”的感受,如果,再加个“心”,更强调内心感受时,就又形成一个字——“意”,所以,“意”字便是“心中音”。“音”与“意”有时甚至是通假字,比如,在马王堆帛书《老子》中,有甲乙两本,刚刚所说的《老子》第二章,甲本中就写作“意声之相和”,而乙本作“音声之相合”(甲本年代更久远一些,书体也更接近篆书,而乙本稍晚,字体更接近隶书),可见,“音”的意思接近于“意”,是头脑对“声”的意象,确实与“声”是相对的。
  
DSC00014.jpg

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

  

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
  回到《老子》第二章“音声之相和”这句的解释,很多版本还是把“音”、“声”作为同义词、近义词来解释,比如,有版本注解“音声”时,引用了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所作的注,认为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这样解释,都不能符合整段文字中六个排比句式所要表达的既相对、相反、相矛盾,又对立统一的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关系。
  所以,只有把“声”理解为客观的、外在的、物理上的声响,把“音”解释为主观的、内在的、心理上的感受,才能完美解读《老子》的这段话。
  这也算是我长考之后,对红学家的答复吧。
DSC00015.jpg

(网图)               

  “声”、“色”、“形”、“物”、“难得之货”,这些都是外在的东西,而老子一直主张内修,所以,《老子》中说“为腹不为目”。谨以拙作“为腹不为目”结束本篇。

篆刻专业论坛作品发布
点我注册
点我联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6 16:34 , Processed in 0.085613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