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古明君魏文侯
魏都城古富风光,春霁晨浮花朵香,宝殿犹悬迷雾上,文侯若坐仰仁堂。林间似有段干木,曲径如临田子方。君臣情留安邑境,忠魂常此沐芬芳。千古明君魏文侯,万代传颂美名扬。
魏文侯,生于公元前472年,卒于公元前396年,名斯,魏国国君,安邑人氏。魏绛的七世孙。战国时魏国的建立者。
周贞定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45),他建立魏国,定都于安邑。
魏文侯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大胆启用达人贤士。师ト子夏,友田子方,礼段干木,在诸侯各国传为佳话,以致魏国人才济济。魏文侯大胆任用法家人物,在魏国实行变法,他重用李悝,开创了中华法治文化先河。
以西门豹为邺县县令,改革政治,倡导科学,破除迷信,奖励农耕,兴修水利,为农业生产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任用乐羊、吴起为将,西取秦之河西,北灭中山国,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
(二)魏豹城名源考究
古安邑有两座城池,安邑城为外城,起防护内城作用;魏豹城为内城,又称皇城,皇室贵族所居。为防止外族侵略骚扰,安邑城起到策应,保护内城所用之功能。
魏豹城又曰古城;距安邑城西,有旧城址,现为山西水利学院校址,与安邑城遥遥相照,安邑城西门,与魏豹城近在咫尺,约一里有余。
受圣人傅说版筑技术所传承,城墙残迹高5米,厚7米,夯层厚度6公分。
土人呼曰土城,因用土所筑,没有砖石所砌。或曰魏文侯所筑,《通志》疑之。据《史记》载,魏武侯二年城安邑王垣,王垣在垣县一隅,证其不在文侯时。然《史记》又载魏绛徒治安邑,有以指夏县故城者,亦无确考。按古故同声,在夏县者应为禹旧城,在本邑者应为魏故邑城,智伯所谓决绛水可灌安邑(泛指涑水河源头为绛县),即此城也,则谓古城始于魏绛重修于武侯亦可。《通志》复以今运城后土庙、城隍庙石柱皆雕作蟠龙,壮丽非常,悉从古城掘出者,俗称魏王豹宫殿柱。但豹称王仅三年,豹先都平阳,因安邑四面皆水,易守难攻,临时迁居于此,应无暇厚敛雕墙。《战国策》苏秦曰:魏惠王说于卫鞅之言,先行王服乃身,广公宫,制丹衣,即王服,柱为衍字。实则柱上或脱龙字耳。所掘出龙柱,即制柱之确证。所考颇是,故推始应改名为魏绛城。其后宜名魏王城,而魏王豹据守之耳。今仍从旧名,略加考证,以存故实。至蒲州、芮城县均有魏豹城,《通志》谓蒲州之城或误认韩侯所渡夏阳,在陕西韩城。为虞晋所灭之夏阳,当在平芮间。以傅会之耳。其说良是,可证地志之谬。
(三)失道兵败韩信沟
睢水风寒百将心,旌旗半卷有浮沉。
汉王立马传金铎,魏豹分兵别羽林。
百雉城高仍略地,长罂夜渡已成禽。
床前殊相终难据,草窃何须横古今。
这是清朝诗人周训成对韩信沟古战场的吊咏。
关龙孤冢峻,魏豹旧城湮。
韩信沟犹在,瑶台月未昏。
这是同盟会主要发起人之一景梅九先生,对韩信沟的家国情怀。魏豹旧城湮没在历史的烟云中,韩信沟依然存在,瑶台月光皎洁仍是那样迷人美丽。
公元前205年,楚汉争雄,刘邦率50万大军在彭城战场上被项羽击败,元气大伤,汉将魏豹认为楚国必胜,汉必败,便以母病为借口,私率精兵数万回河东,采用坐山观虎斗之计,分裂汉军。魏豹占据河东安邑原魏绛、魏文侯所筑的都城内,四面水围,易守难攻。西进可以威胁关中,南下可切断关中与荥阳的道路,这样对刘邦是严重不利的。虽然刘邦曾派说客郦食其说服魏豹,但没效果,如果这样下去,汉军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因此,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韩信、灌婴、曹参率兵十万,兵分二路,自夏阳(陕西韩城县南)出发,在临猗登岸;另一路从河南陕州出发在平陆太阳渡登岸。
魏豹盘踞魏都古城,生活上奢侈腐朽,对人民暴虐无道。但韩信登岸后,体恤民情,爱民如子,除操练兵马外,闲时帮百姓浇水种田,深得百姓拥戴。平陆太阳渡,韩信屯兵的地方叫东韩窑、西韩窑。夏县庙前韩信屯兵的地方七韩窑八堡等十多个村寨,人们尊称韩王村。
在安邑西南,有一条长3公里、宽0.5公里的一条大水沟,直通魏豹城下,这就是当年韩信排水挖掘的沟,现成了八一水库。
人们早对魏豹恨之入骨,于是士兵们在当地人民的协助下,由东向西,由远到近,向魏豹城池伸进。又在距城二里之外的隐蔽处,修筑了几个瞭望台,老百姓叫土塔,呈圆锥形状,直径四丈有余,高二丈。八一水库畔的瞭望台,1959年立碑,被列为运城县文物保护单位,惜近年被推毁,夷为平地,令人遗憾。
韩信派官兵在瞭望台上日夜观察魏豹城动静。为了牵制魏豹的注意力,固守在城北的士兵,每天用没有桶底的水桶佯装挑水,城南的韩信士兵,挥镢舞锨,开挖排水渠道,引到汤里滩。
蒙在鼓里的魏豹站在城楼哈哈大笑,自以为城池稳固。
韩信以声东击西,绝顶的谋略智慧,将水排尽,埋伏在城池周围的汉军,踏过淤泥,开始冲锋。魏豹见势不妙,大势所趋,急忙放下吊桥,迎接汉军,做了俘虏。
1956年,安邑遭遇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姚暹渠水溢过渠面,安邑高小被淹,当地群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把这个天然水泊,修成安邑水库,造福人民至今。
1959年,魏豹城被列入运城县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系安邑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