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随笔] 三十而立指的是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1 09:5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十而立”一语典出《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泰伯》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立与孔子执着一生的“礼”是相关的。

在孔子的世界里,把礼弄懂了,也就立住了。就孔子自己而言,孔子三十岁这一年,齐景公及其重臣晏婴问礼于他。由此来看,孔子在三十岁的时候确实因明礼而立。其实,孔子所谓的立更多基于他个人的情况,特别是志向。

对于今人而言,似乎李泽厚“泛指人格的成熟”一语更契。立的情况古今有别。那么三十岁这个时间节点呢?

从孔子的叙述来看,十五、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以及七十等几个“门槛”并不等差,似乎暗示着这种年龄界限本身就非一定之规。


再从这几个数字对应的境界来看,就更耐人寻味。十五志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更多是从人的自身修养出发。

据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笺疏语,“志学”是入大学完成学业,“立”指一个人一生“为之努力的方向”,“不惑”则是知晓事物的常态。

综合来看,这几个阶段皆是一个人学习自处方式的过程,是修养的积累。

“知天命”“耳顺”和“从心所欲”更像是对广义世界的认知,是一个几乎完成了自我修行的人向外的探索。


朱熹以为,“知天命”是了解天地规则在万物中体现的方式;“耳顺”则是将这种规则消化,听到即知道的过程;

至于“从心所欲,不逾矩”则是个人修养契合了自然法则,所以,才做什么都不会错。

似乎年龄这道坎不该成为画地之牢。因为影响人生感悟和状态的因素太多了,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对世界的认知,怎么会有必须的年龄之规呢?

所谓的十五、三十、四十直到七十,并非确切的数字。


古之学者看重的其实不是某一个具体的年龄。古人看重的是循序渐进,更看重持之以恒。

对于古人而言,除了十五岁进大学是确定的,其他的境界或者说阶段都需要时间的积累,也许还要一些机缘。

对于今人而言同样如此,三十岁不一定非要有成就,四十岁也同样可以怀疑人生。

人们需要的,只是日新月异,只是在通向终点的路上,不断探索,明天就应该比今天更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16 06:05 , Processed in 0.038888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