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新绛稷益庙壁画中的农耕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9-16 18:5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禹、后稷、伯益.jpg

新绛稷益庙壁画描绘了我国古代农业起源与发展的传说,展示了大量农耕场景,是400年前河东地区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面貌的真实记录,它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为我们了解并研究明代中叶河东地域的民风民俗提供了宝贵资料。

□叶春艳
后稷出生传说.jpg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稷益庙又称阳王庙,位于新绛县。现存大殿建于明弘治十五年,殿内东、西、南三面墙壁上保存有明朝正德二年绘制的壁画131平方米。画面以我国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为题材,描绘了功绩卓著的伏羲、神农、黄帝、大禹、后稷和伯益,征服自然、造福于民,受到百官祭祀、万民敬仰、各方神仙朝贺的情景。
稷益庙 .jpg

大殿东山墙绘的是《朝圣图》。在画面中上部的“三圣之殿”中端坐着帝王装束的“三圣”,其中头戴帝冠,身着蓝袍,位居中间者就是被称为“三圣之首”“百王之先”的伏羲。相传伏羲创立了八卦,又结绳为网,教会人们渔猎和驯养野兽。伏羲两侧身着红袍的帝王是神农和黄帝,神农尝百草,寻良药,钻木取火,烧制陶器,烤煮食物,播种五谷,使先民们告别了茹毛饮血的生活;黄帝创立五行,发明服饰,制定礼节,善于造车,并且统一了华夏部落。这三位圣人,不仅有功于世,有德于民,还为后来大禹、后稷、伯益的功绩奠定了基础。
姜嫄赐种.jpg

殿前正中,赐种女神姜嫄身穿璎珞宝衣,左手端着陶钵,右手拿着勺子,正探着身子向朝拜的百姓赐种。姜嫄是谷神后稷的母亲,是周朝人信奉的掌管生育和婚姻的女神。此壁画中描绘的赐种情景,既反映了人们祈求子孙繁盛,代代相传,又包含了人们盼望五谷丰收,年年有余的美好愿望。

殿阶两侧,文臣执笏板,武将持利刃,黎民百姓扛着锄头,握着镰刀,背着猎物,捧着黍粟,再现了朝圣的壮观场面。最有意思的是,画面左部的最下端,两位分别身着红衣和白衣的壮汉,用力拉扯着被捆绑的巨大的“蝗虫精”,画师通过描绘两位壮汉紧锁的眉头、怒瞪的双眼、发达的臂部肌肉,以及其曲膝蹬腿的动作,把壮汉竭尽全力控制与蝗虫精的拼命挣扎刻画的活灵活现。旧时,蝗虫造成的灾害对农业影响极大,我国自古有“擒贼擒王”之说,该图以捕捉了“蝗虫精”来比喻消灭了虫灾。而两位壮汉身后一位农夫手捏蝗虫,一位农夫手捧装满蝗虫的笼子,为押缚“蝗虫精”这一高潮情节做了必要的铺垫。
稷益庙祭祀图.jpg

画面最右边从上至下描绘了有关后稷出生的神话传说:祭祀天地、归途有孕、后稷诞生、抛之隘巷、樵夫发现、禽翅御寒等,既讲述了历史传说,又真实地反映了元、明时期河东地区农村的生活面貌。

西壁画面以朝拜大禹、后稷、伯益为中心,画面正中是一巨大的拜坛,周围有墙垣,用勾栏围护。位居坛上正中,头戴高冠,身着蓝袍,腰系金色玉带者为大禹。大禹前方左侧,头戴王冠,身着红袍,左手拿着谷穗,右手抚膝端坐的就是后稷。传说后稷从小就好耕种,教民稼穑,被尧举荐为“农师”,在尧舜时代负责管理农事,成为中国的农耕始祖,被后人奉为农神。人们尊称其为“后稷”,“后”的意思就是君王,“稷”的意思就是粮食,体现了他在农业上做出的伟大贡献。坐于大禹前方右侧的是伯益,传说伯益曾协助大禹治水,还发明了凿井技术,并且熟知鸟兽的语言,擅长驯服野兽,开创了畜牧和狩猎业。农作物的种植和凿井技术的发明,极大地改善了原始先民的生活,为部落的定居繁衍提供了条件,使华夏先民从游猎走向农耕的时间领先了世界一千多年,后稷和伯益也因此成为后世顶礼膜拜的先祖。

拜坛右侧是一间御膳房,房外勾栏、回廊与拜坛相通,侍女们抱着琵琶、捧着果盘、食盒、杯盏,来来往往。二层台阶左右有文武百官侍立。台阶中央有一位身着红袍,手持笏板的文官,正躬身抬头向后稷禀报着什么。整个画面,描绘的人物从圣人到官员再到民众,虽然身份多样,但入眼可识:圣贤庄严相,文士书卷气,武官虎将风。人物衣纹采用的多为铁线描,准确地突出了质感,用色极为艳丽,饱含了民间艺术的感染力。画面最下层是阴曹地府的朝贺者,有十殿阎王、六案功曹、四大判官。画面的最上层有一队神仙立在云端眺望,查看人间景象,又好似也在为大禹、后稷、伯益的功绩庆贺。

拜坛的左上方,绘有一座祭祀庙堂,庙堂前摆放着三张桌案。最上方的桌案有三块牌位,中间那块写着“昊天玉皇上帝位”——即大禹的牌位,右边的牌位写着“始祖后稷神位”,另一块牌位我们看到的是背面,应该是“始祖伯益神位”。牌位前的长条供桌上摆满了祭品:猪牛羊头、鸡鸭鱼肉、琼浆玉液,另有一香案摆着烛台、香炉。案前,帝王官贵手持牙笏,正在躬身虔诚地祭拜,两旁有乐队伴奏,敲钟的、击鼓的、弹琴的、吹笙的、打板的,一应俱全。画面左下角,几名官吏正在焚烧表章,火苗越蹿越高,眼看就要烧到旁边垂下的树枝,侍童指着树枝提醒,一人闻声抬头查看,情景描绘得极为生动。

在画壁的四周,画师凭借生活经验绘制了我国古代烧荒狩猎,春耕秋收的场面。画面左上角绘的是烧猎图,山间火势熊熊,各种动物狂奔逃命,几头已渡过河的麋鹿惊魂未定,正回头眺望。山下指挥烧荒的蓝衣官吏,面向身着红袍的伯益禀报烧荒和狩猎的情况。

山脚下描绘的是春耕秋收的情景:身着红袍的后稷带着随从正在田间向翻耕者传授耕种方法,旁边的大树下,一位蓝衣女子在为犁地的丈夫盛饭;不远处,小桥上另一位女子挑着饭菜、汤罐,正往田间送饭。一小童手里拿着碗,呼喊着向田间的农夫跑去。两位戴着草帽的农夫正在锄地,一人闻声,回头眺望,呼应之间,显现了浓浓的亲情;再看右边,两个农夫一边交谈一边割着麦子。麦场上,人头攒动,各个忙得不亦乐乎,有的将割下的麦穗高高垒起堆成麦垛,有的赶着耕牛拉着碌碡碾麦子,有的将碾好筛净的金色麦粒装袋驮运,大家相互协作,忙忙碌碌,丰收的喜悦跃然而出。该壁画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河东地区的农耕文化,展示了大量的农耕场景,是400年前中国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面貌的真实记录,它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为我们了解并研究明代中叶河东地域的民风民俗提供了宝贵资料。因其题材少见,在中国古代壁画中独树一帜,被誉为“画在墙上的农业史诗”。

南壁东部绘的是祠山张大帝赴会朝圣图。画面上山峦叠翠,云雾翻滚,张大帝正带领着祠山帝府的官吏们在山谷中列队行进。队伍前方的张大帝头戴黑色纱罗四方平定巾,身着青色道袍,手持白色羽扇,身形高大魁梧。相传,张大帝原名张渤,是西汉时期负责江淮水利的官员,曾经役使阴兵鬼卒疏通河流。他掌管着水、旱、风、雷,能占卜凶吉,抵御灾祸。元代和明代时期,民间尊称其为祠山张大帝。画中张大帝前面有两个鬼卒开道,旁边侍童手捧玉印,身后跟随着侍奉他的众多鬼卒与官员。

南壁西部绘的是酆都狱门和阴曹地府图。

稷益庙壁画采用中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绘制而成,用笔严谨,结构紧凑,长于写实,内容丰富。全殿共绘制各类人物400余位,画面精美,行笔流畅,人物形象鲜明。壁画线条以兰叶描为主,兼用铁线描和钉头鼠尾描,其中各个人物面部的勾勒,多出自名师之手,毛发、胡须根根见功,花冠、璎珞精致华丽,衣纹转折劲健有力,把中锋线描的丰富表现力发挥到了极高的水平,被视为明代壁画的上乘之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10 15:07 , Processed in 0.046019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