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散文] 学史悟道传家风——刘玲节作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6-24 16:53: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学史悟道传家风

刘玲节

我的家乡临猗县西临黄河,南眺中条,历史悠久,人杰地灵。1973年,我出生在这里的一个普通农家。但这个家庭又有些特殊,因为我的外曾祖父是早期的共产党员、老革命家乔子甲。

今天,在举国上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重温党史、缅怀先辈,情感激荡、思绪飞扬,我和乔子甲——我的老爷(我们当地把父母的爷爷或姥爷都称作老爷)一起相处生活的点滴往事,涌动在我的笔端。

大概在我四五岁时,一个初夏的早晨,奶奶带着我去张嵩村老爷家。伴随着“吱呀”的开门声,院子里的花香扑面而来,老姥(父母的姥姥称作老姥)一袭干净利落的装扮,头挽精致的发髻,迈着轻盈的三寸金莲喜盈盈、笑眯眯地迎接我们。

当我走进老爷的房间时,满屋的书籍给儿时的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屋里上上下下、角角落落,就连炕上,也堆满了整整齐齐的书报。炕上只容得下一人睡觉的铺盖,白天卷起来,晚上再铺开。老爷一个人正趴在案头写作,看见我们,他放下手中的笔,温和地说:“哎呀,小可爱来啦,快过来。”他把我抱上了炕,拿出几本小人书递给我。其中有一本《鸡毛信》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

那天,槐花拌面的香甜可口抵不过革命故事的惊心动魄,对共产党的认知也自此萌生于心中。因为我们家姊妹多,我被暂时寄养在老爷家,我也因此暂时成了两位七十多岁老人家中的一员。多年后,我仍然感叹,就是从这天起,这座满是回忆、蝶飞蜂舞、花香四溢的小院成了我儿时的乐园、成长的记录,在我人生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以笔代戈 志坚行苦

运城党史中,对老爷的记载是这样的:

乔子甲,男,又名乔晏会,康英,吉甫,洪辰,布洛霍洛夫,1904年6月30日生于临猗县楚侯乡张嵩村。1925年冬,在省立二中上学时,他由中共太原地方委员会执行委员王鸿钧介绍,1926年春正式批准入党,1926年冬,中共太原地委选派乔子甲到苏联留学,1928年12月底,他回国,与嘉康杰一起开展革命活动,撰写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及人民生活情况》,作为嘉康杰创办的平民中学教材。他还与金长庚在中条山地区开展调查研究,利用夏县山区开展游击战。1929年春,他调任中共顺直省委太原市委宣传部部长兼交通员……

简洁的史料只是反映了老爷革命生涯的概貌。在我与老爷相处的日子里,发现在他身上还有着许多不为人知而值得敬佩和效仿的地方。老爷一生以家国为己任,矢志不渝,奋斗不息。在老爷的炕头上,贴着一幅黑白漫画,旁边用毛笔醒目地写着“救救孩子”四个大字,这幅画从我第一次看到一直到之后的几十年,从未被移动过。在他多次的讲述中,我逐渐了解了鲁迅,了解了《呐喊》《狂人日记》《彷徨》等作品。鲁迅在《狂人日记》的文末写道“救救孩子”,这是鲁迅反封建、反礼教的宣言,是对中国未来的深深担忧。在一个人吃人的社会,快来拯救我们新一代的孩子,这是对新生革命的呼唤,也是对旧社会的挑战!他希望意气风发的新青年们不要被腐朽的旧思想所毒害。现在想来,也许正是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革命精神感染、激励了我的老爷,促使他以笔代戈,战斗一生。

1945年10月,老爷以运城三多(机关多、新贵多、碉堡多)以及阎锡山的“编组、分地、均粮、特殊暴政”等为题,撰稿发表于《国风日报》《工商日报》,揭露阎锡山抢粮、抓兵、反共、备战等暴政暴行。1946年夏,老爷因起草《训练大纲》手稿,被阎锡山部在河东日报社逮捕,后被监视迫害达一年半之久。然而,恶劣的环境不仅没能让老爷意志消沉,反而使他更加坚定了为党为国奉献的信念。

老爷一生笔耕不辍,直至终老。我清晰记得每一页他用过的纸张都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迹;每一份报纸上都会用不同颜色的笔一丝不苟做上不同的标记;每一封寄往地委、省委、中央的信笺、信封都由他自己亲手剪裁、黏合……这种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一丝不苟的优良作风已经根植于老爷生活中的每个细节,体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崇高的党性修养和志坚行苦的作风。

播撒火种 昂扬斗志

老爷脑子里的故事可真多,经常给我们讲革命战争年代先辈们牢记初心、矢志奋斗、铮铮铁骨、英勇献身的经历:毛主席在井冈山把仅有的一件棉衣送给了战士;赵一曼在敌人严刑拷打下仍然坚贞不屈;刘胡兰十五岁英勇就义,“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这些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和为实现崇高理想而奋斗的先辈故事,深深吸引着我。好多次,我利用吃饭的闲暇问老爷:“馒头俄语怎么读?白菜俄语怎么念?……”老爷就打开了话匣子,给我们讲他在留学苏联期间,为了快速学会俄语和革命理论,经常彻夜不眠、刻苦研读的事儿。他还经常利用节假日时间深入工厂、农庄实地考察、参观访问,认真记录苏联工业、农业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每每此时,他总是情绪激昂、神采飞扬,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国难当头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奋不顾身、砥砺前行的勇士。我热切地询问老爷:“我爸爸说的‘彻夜刻字’,那是怎么回事儿呢?”老爷轻轻地合拢手中字典一样厚的俄语书,停顿片刻,继续说:“那是1947年6月,反动派报纸诬蔑共产党人‘十杀’‘八杀’‘三十六杀’,我就用一夜的时间,用蜡纸刻好‘国民’二字,将‘共产党’全部改成‘国民党’。第二天,报纸一出版,全部变成了‘国民党八杀’‘国民党十杀’‘国民党三十六杀’,彻底粉碎了国民党造谣和污蔑的行为,广大读者看后连声称赞大快人心……”讲这些的时候,他的脸上露出了自豪的微笑,明亮的眼睛闪烁着睿智的光芒,仿佛又回到了与敌人斗智斗勇的那个年代。

此时此刻,当我再一次想起这个故事,眼前就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在昏暗的油灯下,老爷一笔一画、小心认真地刻着蜡纸,并冒险排印。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刻印、散发,革命的火种被他们播撒在河东大地上。

为了维护光荣、伟大的“共产党”这三个字,他不惜冒着被杀头的危险,英勇顽强、流血流汗,这是何等的勇气和胆识,又是怎样的智慧和无畏!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的赤胆忠心!在他的世界里,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比生命重要,比家庭和亲人也重要!

明理习德 汲取力量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离休的老爷尽管年事已高,但仍意气风发、信念不减,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中。他积极参加集体劳动,主动要求看护村集体的果园。一次,我和叔叔去给他送饭,年幼的我看见树下面掉了一枚小果子,就跑过去拾起来,准备往嘴里送,正好被他看见了,他马上制止说:“那果子是集体的,不能随便吃集体的东西,我们要和普通群众一样,不能搞特殊!”此后送饭,他要求我们把饭放在果园门外面,等我们离开后才一个人开门取回。

像这种洁身自好、廉洁奉公的事情,不胜枚举。老爷不仅自己不与民争利,不以权谋私,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也这样要求子女和后辈。他一心为人民谋福祉,一心为国家谋发展。上世纪80年代,他把补发的两万多元工资,一分不留地交给了国家。在那个年代,两万元对一个家庭来说还是个天文数字呀!但他做得坦荡和崇高。他说:“国家建设离不开每一个人的支持,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更应该发挥带头作用。党群同心,共克时艰,团结奋斗,中国人民一定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

老爷的晚年生活十分简单,打我记事起,每次见到他,都看见他在用自己手中的笔,记录、回忆、整理运城党史,总结他们那一辈人的革命斗争经历,使之成为我们传承红色基因、时刻不忘初心的前进力量。

百年岁月,本色依旧,初心不改,后继有人。“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正是受老爷崇高境界和高尚情怀的熏陶和影响,我们这些后辈从小就养成生活上节俭朴素、不奢不攀,思想上对党忠诚、坚守信念,人品上清正廉洁、表里如一的优秀品质,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无论身处何方,每个人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守信敬业、尽职尽责、洁身自好、乐于奉献。这种优良作风、淳朴家风的延续与传承,令我们这些晚辈获益匪浅、受益终生。此时,虽然再也聆听不到老爷的谆谆教诲,但他高尚的品格却值得我们几代人学习,他的慈爱和教导令我们永世怀念。

历史的尘烟掩盖不住先辈的足迹,记忆的长河里流淌着对老爷激情奔涌的遐思。今天,一杯酒、一束花,深切缅怀我的老爷——乔子甲先生,一位忠诚的共产党员,一位深藏若虚的革命先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18 11:48 , Processed in 0.047717 second(s), 1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