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猗氏大唐名将封常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4-1 12:35: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唐朝是个十分强盛的朝代,这一时期的一篇案牍公文文采飞扬,具有盛唐气象,这就是20世纪初人们从敦煌莫高窟发现的敦煌文书《封常清谢死表闻》。
大唐名将封常清(版画) (资料图).jpg
法国博物馆里的一份遗书

20世纪初,甘肃敦煌莫高窟藏经洞里发现一批珍贵的文书。由于当时正值晚清,清政府完全意识不到这些文书的价值,导致大量国宝级的文字资料流失海外。其中有一大批流入法国,藏于巴黎国立图书馆之中。这其中就有一份早已失传的遗书,它便是《封常清谢死表闻》,在巴黎国立图书馆,它的编号是敦煌文书P.3620。

这是大唐名将封常清写给大唐皇帝唐玄宗的一份遗书。

封常清为什么要给唐玄宗写这份遗书呢?因为安史之乱,《封常清谢死表闻》是封常清写给唐玄宗李隆基的临终表章。

公元755年,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突然发动叛变。20万河北铁骑横扫中原,攻克洛阳,威逼长安。唐玄宗急忙调兵遣将意图消灭叛军。封常清和他的老上司高仙芝就是皇帝调遣来的大将。

天宝十四年,封常清兵败洛阳,后与高仙芝一道坚守潼关,因宦官边令诚进谗,玄宗下令处斩两位久经战阵的大将。封常清临死前献上表章,表达自己对帝国的忠诚和兵败的不甘,全篇字字滴血,催人泪下。事后证明玄宗诛杀二将的行为是自毁长城,而封常清在表章中所表达的担忧最终也一语成谶。
敦煌文书《封常清谢死表闻》局部 (资料图).jpg
给皇帝的表章不应该在长安吗?这份遗书为什么会跑到敦煌莫高窟藏经洞里呢?原来,这份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遗书,是一份《封常清谢死表闻》抄本。而抄写这份遗书的人,也是大名鼎鼎。在巴黎国立图书馆保存的敦煌文书P.3620《封常清谢死表闻》尾题有“未年三月廿五日学生张议潮写”。

张议潮是谁呢?张议潮是唐代后期名将,领导沙州等地人民起义,收复河西11州,摆脱吐蕃贵族统治,沙州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从小就胸怀大志,对著名的爱国将领、偶像封常清十分敬佩。17岁时,张议潮亲手抄写了封常清死前上书给皇帝的最后一篇谏言《封常清谢死表闻》。张议潮抄写这份遗书的时候,封常清已离世60多年了。

这份表章在安史之乱后,在历史上遗失了千年之久,后来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人们发现了它的抄本,最后流落海外。
敦煌文书《封常清谢死表闻》尾题有“张议潮写” (资料图).jpg
大唐名将忠谏催人泪下

一千多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就得说说封常清的故事。

唐朝名将封常清是一个很有传奇色彩的人。他是蒲州猗氏(今运城市临猗县)人,自幼家贫,父母早亡,因外祖父犯罪,随外祖父流放安西。30岁时,他还是一名普通士兵,后来因为文案写得好,军事才能卓越,受到高仙芝的赏识,任为判官。天宝六年,封常清随高仙芝击败小勃律国。天宝十一年,唐玄宗任命封常清为安西副都护,后接替高仙芝为安西节度使,并率军攻破大勃律国。天宝十三年,封常清入朝,封御史大夫。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这是边塞诗人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里的诗句,写得正是封常清。可惜,安史之乱时,封常清被唐玄宗下令处斩。

安史之乱爆发,封常清自愿请求镇守洛阳,他临时在当地招募的几万士兵没什么战斗力,叛军却全部是精兵,所以洛阳没有守住,封常清只好放弃洛阳,和高仙芝一起退守潼关。谁知遭到宦官边令诚的诬陷。

唐玄宗这个时候昏头了,听说封常清和高仙芝克扣军队粮饷,直接就下令将两人杀死。封常清其实早就料到了会有这么一天的,所以提前写好了一份表章,也就是《封常清谢死表闻》。在表中他首先是描述了自己当时和安禄山一战斗就输掉的原因,后面又分析了据守潼关的重要性,最后还提醒唐玄宗不要轻视安禄山,并且告诉唐玄宗应该怎样防御。

《封常清谢死表闻》写道:“中使骆奉仙至,奉宣口敕,恕臣万死之罪,收臣一朝之效,令臣却赴陕州,随高仙芝行营,负斧缧囚,忽焉解缚,败军之将,更许增修。臣常清诚欢诚喜,顿首顿首。臣自城陷已来,前后三度遣使奉表,具述赤心,竟不蒙引对。臣之此来,非求苟活,实欲陈社稷之计,破虎狼之谋。冀拜首阙庭,吐心陛下,论逆胡之兵势,陈讨捍之别谋。酬万死之恩,以报一生之宠。岂料长安日远,谒见无由;函谷关遥,陈情不暇!臣读《春秋》,见狼瞫称未获死所,臣今获矣。

昨者与羯胡接战,自今月七日交兵,至于十三日不已。臣所将之兵,皆是乌合之徒,素未训习。率周南市人之众,当渔阳突骑之师,尚犹杀敌塞路,血流满野。臣欲挺身刃下,死节军前,恐长逆胡之威,以挫王师之势。是以驰御就日,将命归天。一期陛下斩臣于都市之下,以诫诸将;二期陛下问臣以逆贼之势,将诫诸军;三期陛下知臣非惜死之徒,许臣竭露。臣今将死抗表,陛下或以臣失律之后,诳妄为辞;陛下或以臣欲尽所忠,肝胆见察。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则冀社稷复安,逆胡败覆,臣之所愿毕矣。仰天饮鸩,向日封章,即为尸谏之臣,死作圣朝之鬼。若使殁而有知,必结草军前,回风阵上,引王师之旗鼓,平寇贼之戈鋋。生死酬恩,不任感激,臣常清无任永辞圣代悲恋之至。”

这篇《封常清谢死表闻》,千载之下,读到这样字字泣血、披肝沥胆的文字,仍然令人震撼不已。可惜,唐玄宗是一句话都没有听进去。

千古悲情

唐玄宗开启了盛唐之门,也亲手关闭了它。听信谗言,诛杀大将,封常清和高仙芝一死,全军将士都十分悲伤。当初封常清率残军与高仙芝部会师后退保潼关本是上上之策,潼关坚固利于防守,利用潼关天险拖延叛军,郭子仪、李光弼二人就能直取叛军老巢范阳。失去后方支援的安禄山,将不攻自破。

对于这一点,高仙芝、封常清明白,郭子仪、李光弼明白,卧病在家的老将哥舒翰明白,甚至连敌对一方的安禄山、史思明也明白。然而,可惜的是,唐玄宗却不明白!他命令高仙芝、封常清率军杀出潼关,与叛军决战。

在打仗这事上,封常清与高仙芝心里门清,为了不被打败,只能抗旨不遵,拒出潼关,这让唐玄宗怒不可遏,不尊皇命,这还了得?于是他立即听信了边令诚的一面之词,诛杀了封常清和高仙芝。

临阵处死大将,乃是兵家大忌。无奈之下,唐玄宗被迫起用在家中养病的哥舒翰。然而,一意孤行的唐玄宗,仍不顾哥舒翰坚守潼关的建议,催促哥舒翰迅速出关迎敌。天宝十五年阴历六月初四,哥舒翰“恸哭出关”,率军与叛军决战,结果一败涂地,安禄山带兵杀入关中,唐玄宗被迫逃亡蜀地。辉煌的盛唐就此一去不复返。

(《兰州晨报》)

黄建强/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4 04:56 , Processed in 0.074128 second(s), 1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