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猗氏传奇将领封常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6-2 10:0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拿破仑有句名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比拿破仑早生了千余年的唐朝名将封常清,在还是戍边卒时,只是期望成为将军高仙芝的一名仪仗兵。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算太高的要求,封常清也是壮足了胆,鼓足了劲,才美梦成真的。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封常清祖籍蒲州猗氏(今临猗县),父母早亡,由外祖父抚养长大。外祖父喜欢读书,颇通文墨,后因罪被流放到安西(治龟兹,今新疆库车)充军,成为胡城南门的守卫。他对小外孙呵护备至,常带其在城门楼上读书识字。在外祖父的悉心指导下,封常清博览群书,学识大涨。

一次,封常清看见都知兵马使高仙芝出兵,开路的三十多名仪仗兵个个衣甲鲜亮,神采飞扬,他心里十分艳羡。于是他便投书自荐,表示要跟随将军鞍前马后,以壮军威。

及至高仙芝见到毛遂自荐者,却大失所望,不由皱了眉头。原来,封常清其貌不扬,形象不佳。新、旧《唐书》对他的描述均为细瘦、斜眼、脚短而跛。

自荐遭拒后,封常清并不气馁,天天站在军营门口等待接见。看高仙芝执意不接纳自己,他慷慨陈词:“我之所以不揣冒昧前来投靠,主要是仰慕将军的高义,欲为国效力。没想到您却以貌取人,不辨良莠!”高仙芝顿有所悟,这才把他纳入亲兵。

从此,封常清拉开了自己人生高光时刻的大幕,辉煌接踵而至。



开元末年,依附大唐的达奚部族叛乱,自黑山发兵,袭取安西所属的碎叶城。高仙芝奉命平叛。在其凌厉攻击下,叛军溃败,四散逃亡。战后,封常清私下自拟战表,将战争经过、制胜谋略及其深远意义,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论述,生动直观,周密翔实,文采斐然,使人如身临其境。此表一经传出,即深受高仙芝赞誉,同僚无不佩服。

天宝六年(747年),高仙芝升任安西节度使,奏请擢拔封常清为庆王府录事参军、节度判官,赐紫金鱼袋。这些官职虽不算高,可此紫金鱼袋却是御赐之物,光鲜耀目,非比寻常。

高仙芝视封常清如兄弟,日益信任。每当出兵征讨,辄令封常清为留后知节度使,全权处置一切事务。

那时,高仙芝乳母的儿子郑德诠为郎将,深受高仙芝宠爱,主理高家事务。他恃宠而骄,无人敢言。一次,封常清外出归来,诸将都来参拜,唯郑策马从封的面前驰过。事后,封常清不动声色,将郑召至内厅杖毙,以肃军纪。高仙芝知道了事情原委,敬畏他公正,强压住夫人及乳母的心头之火,并未对他求全责备。之后,又有两名桀骜不驯、目无法纪的将官,被封常清依律问斩。一时三军股栗,风纪为之整肃。



天宝十一年,安西节度使王正见奏请封常清为四镇支度营田副使、行军司马。他死后,封常清擢升为安西副大都护,兼御史中丞、知节度事。

两年后,封常清奉旨入朝,摄御史大夫;其一子晋升为五品官,赐宅第一处;其已故父母,亦受追封。不久,朝廷又敕命封常清代掌北庭都护,持节充伊西节度等使。身为一方大员,他仍克勤克俭,从不张扬,每出行乘骑只有一两匹马而已,对部下从来都一视同仁,赏罚严明。

天宝末年(755年),安史祸起。唐玄宗在华清池召见封常清,商议讨逆之策。封常清临危请缨,自去东都洛阳前线募兵讨贼。玄宗嘉其忠勇,任他为范阳节度,着令即刻起程。

封常清急如星火赶到洛阳,大旗一竖,很快招来六万士兵。接着,他下令拆毁洛阳东门外的河阳桥,决心破釜沉舟,与叛军血战到底。由于缺乏训练、军备不整,新军战力不强,勉强支撑了一段时日,还是抵不住叛军的猛烈攻击,节节败退下来。他只好带领残军西奔陕郡,与驻守在这里的高仙芝部会合。经过一番商议,两人觉得贼军势盛,一时难与争锋,不如退守潼关,把住长安门户,凭险拒敌。

唐玄宗闻知封常清战败,十分生气,下诏削其官爵,以布衣隶属高仙芝部。高仙芝对封常清的际遇深表同情,他不以成败论英雄,仍让其监巡左右厢军。



唐朝皇帝为了牢牢把控军权,常以宦官为监军,派驻军队,与主帅平起平坐,分庭抗礼。宦官边令诚,就是皇帝安插在高仙芝身边的一颗“钉子”。他因高仙芝清高孤傲,对自己数有不敬,便积怨在心。及至封常清兵败来投,对他亦不理不睬,视为无物,更激起了他的无名仇恨,必欲置高、封二人于死地。

凭借入朝面圣的特殊机遇,边令诚屡进谗言,多方诋毁,使唐玄宗对高、封二人大为不满。当安史叛军气势汹汹逼近潼关时,玄宗不顾敌强己弱的军事态势,严词诏令守军出关迎击。

面对现实,高、封二人思虑再三,还是觉得双方战力极不对等,出兵对阵,胜败难料。只有凭险固守,阻滞叛军西进,保卫京城长安,才是上上之策。为了说服圣上,封常清多次上书备述军情,却都被边令诚暗中扣压。唐玄宗看到潼关守军按兵不动,抗旨不遵,龙颜大怒,下令将高、封二人就地正法。



边令诚持诏命至潼关,将封常清引入驿南西街,向他宣读圣谕。封仰天长叹:“洛阳之战,我所以不死者,不忍污国家旌麾,受戮敌手。今日讨逆无效,死乃甘心。”说罢,从容赴死。

高仙芝巡城后回到官署,看见封常清的尸体放在一张竹席上,四周空空,连灵牌都没有,不由大放悲声。他哭喊着说:“封二(常清乳名),你从贫贱到显赫,是我提拔你为判官,后又成为一方大员。怎料苍天不佑,今日遭此奇冤,活活痛煞人也。”但还没等他为封料理后事,自己也被斩首示众。

主将无辜被戮,潼关城破贼狂。叛军一路呼啸,兵临长安,玄宗惊慌失措,掩面悲泣。痛定思痛,他如梦方醒,悔不该听信谗言,冤杀大将,自毁长城。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好抛却繁华,逃亡西蜀。



其实,早在兵败洛阳退入潼关后,封常清就想到了日后的种种不测,时刻准备引咎责躬,以死谢罪。可当他看到安史叛军如洪水猛兽,危害社稷,祸乱百姓,天下不安,更觉痛心疾首,发誓要与叛军血战到底。

为了劝谏玄宗以国事为重,远小人而近贤臣,封常清临刑之前,挥泪泣血,写下了一封遗书:《封常清谢死表闻》。

“臣自城陷以来,前后三度遣使奉表,具述赤心,竟不蒙引对。臣之此来,非求苟活,实欲陈社稷之计,破虎狼之谋。冀拜首阙庭,吐心陛下,论逆胡之兵势,陈讨捍之别谋。酬万死之恩,以报一生之宠。岂料长安日远,谒见无由;函谷关遥,陈情不暇!臣读《春秋》,见狼瞫称未获死所,臣今获矣。”

“臣今将死抗表,陛下或以臣失律之后,诳妄为辞;陛下或以臣欲尽所忠,肝胆见察。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则冀社稷复安,逆胡败覆,臣之所愿毕矣。”

“仰天饮鸩,向日封章,即为尸谏之臣,死作圣朝之鬼。若使殁而有知,必结草军前,回风阵上,引王师之旗鼓,平寇贼之戈鋋。”



不知唐玄宗是否看到过这封遗书。如果看到了,他会派快马日夜兼程,去追回成命吗?

当然,世上没有“如果”,“如果”都是后人假设的。避开“如果”不谈,我们看到后来的结果,是《封常清谢死表闻》莫名其妙地落到了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里。它在这里“隐姓埋名”,默默无闻地沉寂了千年之久,从不为外人所知。

上世纪初,有法国冒险家远足我国西北大漠,从敦煌莫高窟掠走了大批珍贵文物,其中就有封常清遗书这份“国宝”。它被陈列在巴黎国立图书馆的橱柜里,编号为“敦煌文书P·3620”。



封常清写给皇帝的“遗书”,本应保存在长安的皇家档案库里,可为什么会跑到千里之外的佛教圣窟里呢?原来,敦煌莫高窟发现的这封“遗书”,并非封常清的亲笔手迹,而是后昆张议潮抄写的书法作品。

那么,张议潮是谁?他怎么有机会、有兴趣抄写这封“遗书”呢?原来,张议潮也是一名唐将,只不过比封常清晚生了几十年。他曾在沙州高举义旗,带领义军一举收复河西十一州,摆脱了吐蕃贵族的统治,成为沙州归义军节度使。

张议潮少有壮志,对前代爱国将领十分崇敬,17岁便抄写了封常清的“遗书”,一为励志自勉,二为英雄立名。


赵战生/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3 10:34 , Processed in 0.071039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