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千古史圣司马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3 09:3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中国的文化典籍中,有两颗璀璨的明珠令人瞩目。

一颗是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一颗是与《史记》齐名青史的《资治通鉴》。前者是司马迁编纂,后者是司马光编著。

司马迁与司马光,都崇尚名节,光明磊落,忍辱负重,忠君爱国,为丰富和充实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文化宝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后人尊称为“华夏两司马”。

当年,山西大学文学院曾悬挂着著名学者张贯三撰写的一副楹联:“史学冠中华汉宋以来双司马,经传昭万世商周而上两尚书。”

此联高睨雅驯,气势磅礴,广为传颂。其上联是说,山西是冠绝中华的史学巨著《史记》与《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迁、司马光的故乡。下联是说,山西是《尚书》中的《尧典》与《舜典》两篇光昭万世的经典诞生之地。


楹联把“华夏两司马”具体化为“三晋两司马”。如果再精确一点,自然应该是“河东两司马”了。

司马光籍贯在山西夏县,这是没有疑义的。从多方面的记载看,司马迁籍贯在山西河津县,也是毫无疑义的。
明万历元年(1573)版《河津县志》“艺文”卷中,收录有东汉太尉牟融的《司马迁墓》一诗,诗曰:“一代高风留异国,百年遗迹剩残碑。经过祠客空惆怅,落日寒烟赋黍离。”这说明,早在东汉之前河津就有司马迁墓,比建于公元1067年的韩城芝川镇的司马迁墓早800年或更长一点时间。

晋怀帝永嘉四年(310),汉阳太守殷济奏请皇帝恩准,来到河津为司马迁墓建造了石室,并立碑树垣。此举亦比韩城太史祠早700余年。这说明,在晋代,司马迁再一次被朝廷明确列为河津籍人士。

到元代,至治进士、拜监察御史的王思诚,在《河津县总图记》中载有:“司马迁墓前有庙,庙前有碑。永嘉四年(310),汉阳太守殷济为之建石室,立碑树垣。太史公自叙曰:‘迁生龙门,居于太和坊’,是其坟墟所在矣。”

到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李贽,在纪传体《藏书》(亦称《李氏藏书》)中,更明确地记载:“司马谈,绛州龙门人,谈为太史公……有子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文中说的“绛州龙门”,正是现在的山西河津。李贽是福建人,不会有地域偏见。

还是在明代,理学大师、河津籍人士薛瑄,在《秋日家山杂咏》五首七言律诗中,有两处写到司马迁。一处是第二首中有“子安诗在名犹盛,太史书成志已劳”句。一处是第三首中有“龙门献策文中子,麟趾成书太史公”句。薛瑄的《秋日家山杂咏》,是薛瑄歌咏家乡山水人物的杂咏诗,他为自己家乡有司马迁这样的乡贤而感到自豪。

清康熙年间,孔子六十四代孙孔尚任(国子监博士、户部主事、户部员外郎)编纂的《平阳府志》卷二十三“人物”篇中,更明确地载有司马谈、司马迁父子:“司马谈,龙门人,建元中为太史令。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愍学者不达其意,乃论六家要指,明其同异。”“司马迁,字子长。十岁诵古文,弱冠游江、淮,浮元、湘,涉汶、泗,过梁、楚以归。太初中,为中书令,因论李陵得罪,幽而发愤,修《史记》。刘向、杨雄皆称其存良史才。”

在《平阳府志》卷三十二“陵幕”篇“河津县”部分中,亦明确载有“汉太史公墓,县西十五里。《水经注》曰:‘司马子长墓,墓前有庙,庙前有碑。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树垣。太史公自叙曰:迁生龙门,是其坟墟所在矣。’”

在《辞海》(1979年版)“河津”辞条中,也明确载有:“河津——县名,在山西省西南部。秦置皮氏县,北魏改龙门县,宋改河津县。黄河禹门口(龙门)在县境西北。古迹有司马迁故里。”

在《辞源》(1979年版)“河津”辞条中亦载:“1、地名,即龙门,又名禹门口。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三秦记:‘河津,一名龙门’”。2、县名,属山西省,古耿邑。春秋为晋邑,秦置皮氏县,汉属河东郡,魏晋属平阳郡,北魏改龙门县。”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叙》中明言:“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龙门在何处?河山之阳在哪方?不少学者都作了精辟的分析:
关于“迁生龙门”。龙门,在河津县龙门山下的禹门口,即夏禹凿石治水的地方。《尚书·禹贡》云:“导河积石,至于龙门。”龙门山在河津县,龙门就在河津县境内。现在河津县,在汉代是河东郡皮氏县,北魏太平真君七年改皮氏县为龙门县。宋改称河津县。津者,渡口也,也就是龙门、禹门口这个地方。有识之士,总是把河津、龙门、禹门口看成一体的。

关于“耕牧河山之阳。”河指黄河;山,指龙门山。黄河至风陵渡急转弯向东流去,龙门山在河津之北,河之北、山之南,正是河津县境内。黄河出龙门,面对的是一片广阔的河石滩和平原,人们称“放马滩”,司马迁所谓的“耕牧河山之阳”正是这块地方。

关于“居于太和坊”。司马迁曾说自己“居于太和坊”。“太和坊”就是现在河津县的辛封村。辛封村历史上就叫“太和坊”,只是到王莽新朝,才更名为“新封”,后又改为“辛封”。现在该村还住有司马家族20余户,100多口人。司马家族在当地有许多不凡之处。旧时司马家享有不纳皇粮的特殊待遇。

司马家与其他姓氏对簿公堂时,也可以见官不跪。司马家族还享有一种极为特殊的“奉祀生”待遇。奉祀生,是领着朝廷俸禄担负祭祀先祖任务的人。清嘉庆年间,仁宗皇帝恩赐司马骐九品顶戴,行奉祀生之职。当时他们家还保存有一套朝服、一顶官帽、一双靴子、一套木刻印制的《史记》,可惜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日本侵入河津时丢失。民国时期,虽没有了奉祀生,政府仰慕司马迁贤名,将黄河大石嘴公地的出租费作为司马家族祭祀先祖的费用。
     

司马迁一生的心血,全部用在对《史记》的编纂上。公元前108年,司马迁38岁,官任太史令。他继承先父的未竟之志,于公元前104年,开始了《史记》的编写工作,时年42岁。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司马迁的编纂工作极其艰难。5年后的公元前99年,司马迁因秉公直言为李陵辩解,获罪入狱。次年,定为死罪。按汉朝的法律,判死罪者有两种方法可以免死,一是缴纳五十万钱,二是接受宫刑。青灯黄卷的治史者历来清苦,司马迁自然交不出这五十万钱。为了履行自己对父亲的承诺,为了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司马迁即自请宫刑,保存性命,以完成撰写《史记大业》。

从47岁获刑,到50岁出狱,司马迁在监牢里艰难地继续编写《史记》。司马迁的出狱,是因为遇到了全国大赦。出狱后,汉武帝任命他为中书令。在秦汉之际,中书令都是由宦官担任的,这对司马迁无疑是奇耻大辱。司马迁为了《史记》大业,再一次忍辱含垢承接下来。

司马迁受宫刑后,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但他为了一个嘱托,一种信念,顽强地忍辱负重。他说:“自周公卒五百岁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他以孔子自比,幽而发愤,忍人所不能忍,做人所不敢做,历经14年,于公元前91年,终于完成了《史记》这一鸿篇巨著。


司马迁写完了《史记》以后,悄无声息地走了。史书中对这以后的事再没有记载。没有人知道司马迁是怎么死的,也没有人知道司马迁是什么时候死的。人们做着各种分析和推测。这些推测大约可归纳为三种:一种是归隐山林,寿终正寝;一种是或受任安牵连,或随长安狱中受诬犯牵连,被朝廷处死;一种是***身亡。《史记》完成后,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倾诉了自己忍辱含垢写完了《史记》之后,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说明他效法屈原,以死谢世、以死明志的可能性是有的。

但是,以司马迁的声誉,无论他是何种结局、怎样去世,都应该在社会上留有记载,哪怕是蛛丝马迹也好。可是这一切都没有。司马迁的死成了一个历史之谜。这可能就是史学家们所说的“不知所终”。


《史记》创立了五体结构的述史形式,奠定了历史学的独立地位,开创了史学发展的新时代,成为我国历史史书的典范之作。《史记》也开创了以写人为中心的传记文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鲁迅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两句话,从史学和文学两个方面,对《史记》作出了极精炼准确的评价。宋代郑樵称《史记》:“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班固则认为《史记》“善叙事理,辩而不华,实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唐代有人开始对《史记》作注释;到宋代有人刻印;到元代有人将《史记》中的故事改编为戏剧,搬上舞台表演;到明清两代,很多人专事研究,论著日现。如今,《史记》已被翻译成日、俄、英、法等多种语言,研究的学者和机构遍布全球。对司马迁及其《史记》的研究,已经走出国门,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


1957年联合国授予司马迁“世界历史之父”称号。司马迁,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原载《映像》杂志2011年第4期)

(周敬飞:河津城关村人,原省工商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山西卷》主编。主要作品有《龙门情思》、《岁月留痕》、《人文河津》等。)


周敬飞/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3 12:55 , Processed in 0.064776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