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范仲淹与蒲州_永济文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2-16 11: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笔者查阅《山西府县志辑·中国地方志集成·乾隆蒲州府志》时,从“卷之七·‘宦绩’十六”里,发现了有关北宋一代名臣范仲淹的文字记载。

        原文如下:“范仲淹,字希文,苏州人。举进士高第,为秘阁校理,寻通判河中府。为政仁厚,惠慈及民,甚溥。后召拜枢密使,复除参知政事。谥文正。”

        这段话的大意是:范仲淹字希文,江苏省苏州市人。他通过考试成为举人,先任秘阁校理一职,后升任河中府(今永济市蒲州镇)通判。期间执政为民,主持公道,仁爱宽厚,惠及群众,受到百姓的交口称赞。后奉皇帝之命,在枢密院任枢密使、参知政事等职,谥号“文正”。
        从史料得知,范仲淹在河中府任职只有短短的一年左右时间,但《蒲州府志》却给予了极高评价,为史书所罕见。



        河中府古称蒲坂,位于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之隅,山川形胜,军事要冲,交通便利,物阜民丰,尧、舜、禹曾建都于此,是中华民族发祥地的核心区域,是盛唐时曾与西京长安、东都洛阳齐名的全国六大雄城之一。西汉史学家、后世尊称为“历史之父”的司马迁先生,在《史记》中称这里为“天下之中”。

        我们来看《蒲州府志》中提到的秘阁校理、通判及枢密使、参知政事职务。

        熟悉宋朝历史的人都知道,秘阁校理,是宋太宗赵光义端拱元年(988)置的官名,以京朝**充任,与直秘阁通掌阁事,其后或用为外官贴职。

        通判是中国古代官职之一,一般是指州府的长官,掌管家田、诉讼、水利和粮运等事项。因为唐朝后期的武将专权,中央集权无法巩固,所以宋朝之初,为了防止州郡的权力太大,州郡就设通判作为副职,主要职责包括管理户口、民兵、赋役、钱谷、狱讼等,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所属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也就是说,通判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有监察官的性质,有利于监察腐败现象。直隶州的通判,大多数是从五品和正六品,不过散州的通判是七品和正八品,虽然权力级别有差别,但都是大小相互制衡的意思。

        参知政事,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乾德二年(964),宋太祖赵匡胤设参知政事(简称参政)为副相。开宝六年(973),参知政事始得与宰相于政事堂同议政事,职权、礼遇大致等于宰相。宰相出缺时,参知政事可代行宰相职务,至宋仁宗、宋神宗时期,参知政事的职权和礼遇达到巅峰,甚至在很多特殊时期,是名副其实的宰相。



        《蒲州府志》给范仲淹的评价,虽只寥寥十个字,但言简意赅,字字珠玑,内容十分丰富。

        范仲淹常言:“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他认为,做人为官最重要的就是利泽百姓,就是惠及黎民,让天下生民一同安稳幸福,他一生之中最为牵挂的就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平民百姓。

        无论是被发配远在边塞戍守之际,还是被贬谪到远离京城的府州之时,范仲淹依然严谨勤政、廉洁自律,忠于国家、忠于人民。他始终认为:“宦情须淡薄,诗意定连绵。迥是偷安地,仍当饱事年。只应天下乐,无出日高眠。岂信忧边处,干戈隔一川。”反复告诫人们,为官的信念要坚定,不能因**浮沉而左右摇摆,要时刻严肃认真对待本职工作,“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以此培养出不屈的品性及高尚的品格。

        《蒲州府志》里没有记载他“惠慈及民”的具体事例,民间关于他的传说也少,时隔992年后的今天,也无从考证。但结合他所掌管的家田、诉讼、水利和粮运等事项的官衙职责所在,以及他素来疾恶如仇、时刻严谨勤政的立身处世原则和牵挂家国安危、惦念百姓生活的人生理念,我们不难想象,“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范仲淹,在河中府任职期间,肯定是以无比大的工作热忱、无比善的人格情操、无比严的法则制度、无比美的道德修养,每天认认真真、公平公正地处理那些土地多少的界限纠纷、邻居阋于墙的是非官司及造福于民的河道修堤筑坝、水利水运管理等一应大小的事务。在“正人先正己”的同时,他还要尽职尽责地履行监察官职责,改善、纠正府衙长官的腐败现象,树立清正廉洁的社会风尚。

         经查阅一些史书资料得知,在范仲淹还未任职河中府通判的天禧五年(1021),而立之年的他调任泰州(今江苏省泰州市)西溪盐仓监,负责监督淮盐贮运及转销。西溪濒临黄海之滨,唐时李承修筑的旧海堤因年久失修,多处溃决,海潮倒灌、卤水充斥,淹没良田、毁坏盐灶,百姓苦不堪言。于是,范仲淹上书江淮漕运张纶,痛陈海堤利害,建议沿海筑堤,重修海堰,以利民生。在范仲淹卸任河中府通判的天圣九年(1031),他被调任陈州通判。在陈州时,不惑之年的范仲淹与时任知州、年逾69岁的胡则,二人齐心协力,在陈州大兴商贸,减持税收,减轻民众负担,以济贫助学,深得人心。



         结合上述,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任河中府通判期间,范仲淹兢兢业业,尽职尽责,风餐露宿,栉风沐雨:放眼河中府城西门外滚滚南下的滔滔黄河,他一定会为民尽职责,砌筑堤坝,修桥护城,蒲津桥上依稀可见他忙碌劳累的身影;纵观河中府城南门外的涑水河,他一定会为百姓谋福祉,挖淤堵塞,裁弯取直,疏通河流以使洪涝无虞,千年河堤上至今还镶嵌着他风尘仆仆的脚印;面对河中府城北、东门外的永济渠,他一定会为黎民求幸福,广修渠道,与水谋利,让千顷良田旱涝保收,蒲坂热土里现在还流淌着他的心血与汗水。在此基础上,他还一定会强化河道治理,通过河中府的涑水河、黄河和境外的渭河、洛河等水系,将潞村盐池生产的盐,运到东都洛阳、河西甘州;将当年宋太祖赵匡胤闯荡河东时十分喜爱的酒中珍品、名噪天下的桑落贡酒运到东京开封、西京长安。他还一定会慈善为怀,诚信惠民,扶贫济困;助力河中书院,讲授儒家学说,培养砥柱人才……做一系列“为政仁厚,惠慈及民,甚溥”的事情。

         千年政声人去后,丰碑依旧在民心。

         纵观范仲淹的一生,无论是他在京城勤王、辅佐大政,还是在地方为官、守戍边疆,虽先后三次被罢免官职,仕宦沉浮,但他始终不改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济世情怀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做官信条,因而在各地任职期间皆有成绩,为黎民百姓所称颂赞扬。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理念和仁人志士的高风亮节、惠济苍生的宏伟抱负,虽历经千年风雨,朝代更迭,依然对后世影响深远,至今为后人所极力推崇。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也较为突出,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所以说,有范仲淹在河中府执政,实乃蒲坂之大幸,苍生之大幸,国家之大幸。从这个角度讲,“为政仁厚,惠慈及民,甚溥”的评价并不为过,恰如其分,极为中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8 05:48 , Processed in 0.064321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