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王之涣《登鹳雀楼》奠定他在唐诗中的不朽声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1 11:5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盛唐里走来的王之涣,也是一派清仪脱俗的模样。一日,他与三四好友登上鹳雀楼,边饮边谈,兴味盎然,渐渐地,眼光落在了更远的去处,思绪也随之远上昊天,就像李白说的那样,“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眼前有景,铺开纸墨,王之涣的诗意涌了上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正是这首《登鹳雀楼》,奠定了他在唐诗中的不朽声望。
王之涣《登鹳雀楼》.jpg

中国古代的许多建筑,凝聚着诗情画意,蕴藏着真知灼见。滕王阁,造就了王勃那样的诗坛巨星。泰山,使杜甫迸发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淋漓兴致。登高,确实是远观的佳境。宴请或者送别,求仙或者问道,寻景或者觅趣,有许多都选择在一个高于平地的风景佳处。高处展现出来一个全新的视角空间,人们需要借助于一个高度,将情思与景物融为一体,如火山般迸发出来。王之涣的这首诗,从严格意义上的诗律来讲是有一点硬伤的,但清代沈德潜评点此诗,“四句皆对,读去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由景生情,由情入理,短短四行,寥寥数字,王之涣在这首诗里,传达出的是一种人生哲理:更上层楼,才能览得无限风光。盛唐风骨,不是吟风咏月,而是游离于字里行间之外所呈现出来的飞天梦。王之涣的眼中,看到的是什么呢?

笔者喜欢唐代可以穿越千年而其意百态、个性张扬的多彩意境。唐人的诗文中对生活的态度,可以历百年。不像有些文章,因为独特语境的限制,时过数年而其竟自消亡。诸如送别,十里长亭。李白与汪伦的一次寻常小别,那首并无匠心的小诗,却赢得无数人的共鸣。即使对熟视无睹的景状,哪怕是寻人不遇,也会有诗,因为唐人有心,有诗文相酬,结果流传下来。高适访王之涣不遇,留下一首诗,末尾说“怀君但愁绝”。王之涣也写过两次送别,一次是借柳叙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还有一次大约是酒后之言:“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朋友二字,实在是古今写不尽的话题。

关于王之涣的才情,“旗亭画壁”的典故很是传神。某日,七绝圣手王昌龄、军旅名家高适与王之涣一起喝酒斗诗,召乐伶出来唱诗,居多者为赢。乐伶们唱了前两个的,其中王昌龄的一连唱了两首,高适和王昌龄都面含喜色歪着醉眼笑。王之涣指着最漂亮的乐伶说,下面若不是我的,以后再不敢和你们争高低了。那个美女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正是他的《凉州词》,接着又唱两首,都是王之涣的。王之涣抚掌大笑:“田舍奴,吾岂妄哉?”网上一个帖子说,王之涣是最早的歌曲排行榜魁首,读了不禁大悦。

可惜,王之涣的才名新旧唐书都未有记载。

细想之下,并不奇怪,大浪会淘沙,才名终不淹,人们至今还记得击剑狂歌的王之涣。他辞官在家十五年,“酷嗜闲放”,真正闲散之至。据传,他的一位亲戚受托整理王之涣的诗集,不慎烛火将诗稿付之一炬,只留下六首。若是实情,那实在是太可惜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8 19:10 , Processed in 0.084009 second(s), 1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