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音乐创作——运城文化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23 12: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末民初,乡村有乐人班,多用于红白喜事,每班6〜8人不等。有的还唱本戏或折子戏。主要乐器为唢呐,此外,有小鼓、小钹等辅助乐器。

新中国建立初期,驰名的乐户有下张耿郭立冬班、运城西街张七娃班、南贾赵福云班、上段清海班、冯村锁娃班、美玉叶守智班、杨包赵根有班等,他们吹奏的代表性曲牌是《梳妆台》、《百鸟朝凤》、《粉红莲》、《满堂红》、《凤凰三点头》、《双飞燕》、《雁落沙滩》。

吹奏以蒲剧为主,有时也吹眉户。

曲目的类型有单曲、套曲、路径曲。演奏形式有 齐奏、对奏、独奏。

演奏技巧有循环换气、滑音、花舌、吐音、气拱音等。演奏风格上激 情奔放,豪迈粗犷,随着鼓钹拍打的节奏,时强时弱,时快时慢,交相衬托,配合默契。

各种曲牌都以反映人们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心理状况和审美观念为目的,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1954年,运城、安邑、解县约有60个班组,230多个吹奏艺人,除在当地活 动外,还经常外出平陆、闻喜、临猗、永济等地。

“文化大革命”期间,乡村乐人班被解散。

1978年,民间乐人班又相继组织起来。

1980年后,河南乐人班先后来运。

至1990年,全市共有乐人班136个,一般用于白事,喜事则用管乐。

音乐伴奏在民国19年(1930)前就有很多名家。

尤以东古村的板胡大师古三娃、寺北村打板大师雷小道和运城曹家巷笛子大师武闰月为最佳,素有“三娃胡琴小道板,闰月 吹笛不捏眼”之美称。

三位大师都练就一套硬工,各有千秋。古三娃在一次伴奏时,突然断弦,以单弦演奏,配合默契,满座皆惊;雷小道打板,指挥自如,鼓点伴随演员,一举一动滴水不漏;

武闰月笛子演奏,如泣如诉,听者落泪,似高山流水,闻者欢心,堪为一绝。

新中国建立后,学校设有音乐课,多以风琴和手风琴伴奏。

五十年代,运城师范管弦乐队在华北区很有名望,音乐教师王宏昌、郭可学在音乐上有较深的造诣,桃李遍及晋南。

1978年后,县文化馆、乡镇文化站组织音乐培训、会演。

1980年1月,县委党校举 办春节文艺训练班,参加者111人,并印发各种音乐教材1500份,分发到6个文化站。 同年,举办春节文艺会演,参加会演的共15个代表队500余人,演出节目有小戏12个、 曲艺9个、歌舞4个、音乐节目4个、民间艺术6个、其他6个,其中自编节目占 53%。

1981年3月10日,地区举办群众文艺调演,本县的“龙灯舞”获优秀节目奖,“楼台月”获优秀舞蹈奖,王天宝获优秀演员奖。3月,为满足广大音乐爱好者的需要,文化馆编印《群众音乐园》,向群众推荐喜爱的歌曲,每季一期。

1984年,《致富路上》参加 运城地区民间歌舞调演,获创作一等奖和优秀音乐奖,刘运生、苏联娃获优秀演员奖,《捉鬼》获创作三等奖。

1985-1988年,通俗歌曲和抒情乐曲占领舞台,也有个人举办青少年吉他、电子琴学习班,音乐逐渐向一般家庭普及。

1988年,王思恭创作的小戏《悔 路》,参加运城地区业余文艺调演,荣获大奖,唢呐独奏《庆丰收》和舞蹈《闹花灯》分 别获二等奖。

1990年,卡拉“OK”在运城兴起,除专业团体在正规舞厅演出外,街头巷尾的20多家个体户也在热闹地段开办卡拉“OK”演唱业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2 05:40 , Processed in 0.066397 second(s), 1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