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中条山在中国古代的军事价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3-29 14: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条山是太行山系的一部分。太行山自北向南纵贯于山西高原与河北平原之间,在山西省陵川县与河南省辉县市之间向西延伸,在山西省阳城县与河南省济源市之间又向西南延伸,一直延伸到黄河岸边,与华山隔河相望。济源市西北的山脉称为王屋山,自沁水县西南自然延伸的一列狭长山脉,处于华山、王屋山之间,山势狭长如条,故名中条山。中条山主峰雪花山位于永济市东南方,海拔1994米,最高峰为东部的历山舜王坪,海拔2322米。黄河自北向南纵贯于秦晋,在潼关遇到华山阻挡后,折向东流,穿行于中条山、秦岭之间。中条山古称雷首山、尧山、薄山、襄山、虞山、盐道山、景山、历山、茅山,富有铜矿,北侧的河东盐湖是我国中原地区唯一的产盐之地,因而中条山地区成为华夏文明的摇篮,尧、舜、禹、汤的传说在这里流传久远。先秦文献《禹贡》就说到了中条山(雷首山):“壶口、雷首至于太岳。”中条山附近的西安、洛阳、郑州、开封等古都,都处于秦岭、太行山两大山系之间的“秦岭—太行山走廊”。中条山邻近关中平原、河洛平原,地处中原与西北的交界处,为河洛地区的西北屏障、关中地区的东北屏障,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金代诗人赵子贞《题风陵渡》诗句有云:“一水分南北,中原气自全。云山连晋壤,烟树入秦川。”诗句描述的正是中条山、黄河的天然形胜,才得以成全中条山、黄河中原地区的气势。明代大学者薛瑄有诗句云:“登高遥望大河南,木落天空爽气含。细路微茫通沔洛,乱山重叠接崤函。”形象描绘了中条山连通河洛、地接崤函、屏护关中的险要形势。中条山脉依山势可分为三段:西段山势陡峭,中段山势较缓,东段山顶呈平台状。河东盐池所产食盐,自古以来供应中原地区的百姓食用。河东的食盐,需通过中条山,才能运往河南地区,人们在山中修筑了著名的虞坂—颠軨坂古盐道。“太行八陉”的第一陉轵关陉,从中条山脉的东段穿越。中条山的区位特点,使它在古代历史上较长时期处于畿辅重地,具有极高的军事价值。

夏商西周时期中条山的军事价值

夏文化是在唐尧、虞舜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兴起于河东,之后向南越过中条山,又于河南的河洛地区发展壮大。夏朝后期的都城斟鄩就在今河南省。夏朝末年,商朝崛起,夏桀在商汤的打击之下,率残部逃往中条山以北的鸣条岗。这说明中条山北侧的运城盆地在夏朝数百年的统治中一直是夏王朝重点经营的区域,当遇到紧急情况时,中条山以北的河东地区就成为王室的避难地。山西夏县的东下冯遗址、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从考古学上证明了夏文化在晋南、豫西地区的存在。东下冯文化、二里头文化同为夏文化,两地分处中条山南北两侧,相距数百里,可见夏朝当时已经完全控制了中条山地区。从夏桀率残部逃往中条山以北的鸣条岗来看,夏王朝把中条山当作一道防御屏障,这也就说明了中条山在夏商之际就显示出其阻隔南北的军事价值。

关于商朝的起源,先秦文献说“汤始居亳”,“亳”又作“薄”。《墨子·非攻篇下》曰:“汤奉桀众以克有夏,属诸侯于薄。”《荀子·议兵篇》曰:“古者汤以薄,武王以镐,皆百里之地也。”《管子·轻重篇》曰:“夫汤以七十里之薄,兼桀之天下。”“薄”地所在,即中条山,中条山在古代有“薄山”之名。《荀子》所说的“百里之地”,《管子》所说的“七十里之薄”,都是说商汤起兵于一隅之地,当在中条山地区。《左传·昭公四年》曰:“夏启有钧台之享,商汤有景亳之命,周武有孟津之誓。”商汤有景亳之命,是说商汤在景山与诸侯会盟起兵,讨伐夏桀。景山即今垣曲县东北的舜王坪。垣曲县在北周时曾经设过亳城县,至今还有亳清河、亳村、汤王坪等地名。商汤灭夏之后,离开中条山地区,向南进入河洛平原。为了保障京畿之地的安全,商朝在中条山地区营建城邑(今垣曲县古城镇),扼守穿越中条山的通道,控制中条山以北的夏人故地。

商朝末年,周人从关中崛起。今本《竹书纪年》载:“(帝辛)三十四年,周师取耆及邘。”耆国(即黎国,今黎城县、长治市一带)、邘国(今河南省沁阳市)都是商朝的重要属国,黎国在商朝都城朝歌西北方的太行山间,邘国在朝歌西南方的太行山间。这两个属国一南一北,拱卫着山前平原上的商朝王畿重地。周人征伐黎国、邘国,目的是控制太行山之西的上党台地,对商朝的王畿形成威慑,最后实施南北夹击。《竹书纪年》记载,纣王在即位四年后,在黎国进行军事演习,目的是震慑西边的周人。说明在商纣王初期,周人已经从关中的渭河流域向东进入河东地区,逼近上党台地,对商朝国都西北的拱卫之地黎国形成一定的威胁,引起商纣王警觉,商纣王通过在黎地的军事演习震慑已经进入河东的周人。从“周师取耆及邘”来分析,在商纣王末年,周人完全控制了中条山地区,这样他们才能就近翻越中条山,向东北、东南出兵,剪除商朝国都附近的军事力量。在商周更迭之际,中条山发挥了战略支撑作用。

西周时期,以宗周(镐京,今西安)、成周(洛邑,今洛阳)为东西两大军政中心。镐京是首都,洛邑是控制东部地区的军事重镇,长期有“成周八师”驻防。联系镐京与洛邑之间的崤山—函谷关通道,处在中条山、黄河之南,中条山对崤山—函谷关通道起到了屏护作用。为了保障中条山屏障的稳固,周王朝在中条山南北分封了许多诸侯国,周成王的弟弟叔虞被封到河汾之东的古唐地,他就是晋国的始祖。晋国处于群山环抱之中,中条山呈弧形高耸于晋国的东南部。在当时分封的几十个诸侯国中,周成王把胞弟分封到距离镐京不远的中条山北侧,极有可能是考虑到中条山地区对镐京的拱卫作用的原因。《国语》记载了西周末年郑桓公与史伯的一段对话,预测周室衰落后的政局走向。郑桓公问曰:“若周衰,诸姬其孰兴?”史伯对曰:“臣闻之,武实昭文之功,文之祚尽,武其嗣乎!武王之子,应、韩不在,其在晋乎!距险而邻于小,若加之以德,可以大启。”史伯认为,晋国地处形势险要之地,周边都是小国,如果推行德政,就可以强盛起来。后来西周的镐京被犬戎攻陷,晋文侯西赴关中勤王,辅佐王室东迁洛阳。在周王室遇到危难时,作为王室的兄弟之国,晋国发挥了非同寻常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中条山的军事价值

晋献公时期,晋国“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大量吞并周边小国,尤其是兼并了中条山南边的虞国、虢国,打通了南下中条山、控制崤山—函谷关的要道,晋国发展成为一个以中条山为依托、地跨黄河南北的地区性诸侯国。晋楚城濮之战前夕,晋文公对是否与强大的楚军作战有些犹豫,大臣子犯对晋文公说:“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晋国当时的出兵路线,是从穿越中条山的轵关陉南下,这条道路山峦重叠、水流盘曲。子犯所说的“表里山河”,就是指晋军行军所经过的中条山、王屋山、黄河。可见,晋国最初的“表里山河”,主要是形容中条山地区的山水形势。晋襄公初年,晋军从虞坂道穿越中条山南下,在黄河以南的崤山伏击秦军,使秦军全军覆没。终春秋之世,崤函通道一直由晋国掌控,秦国再也无力东进中原。晋军控制崤函通道,中条山是必经之地,晋国凭借中条山为战略依托,迫使秦国在300年间只能向西发展。在晋国与楚国的争霸战争中,穿越中条山的轵关陉是晋军南下中原最便捷的一条道路。晋国向南穿过中条山、越过黄河,把天险山河纳入国境之内,既拒敌于国门之外,又通过山中陉道快速进军中原。中条山在春秋时期为晋国发挥了巨大的战略依托、战略屏障作用。

战国时期,秦魏相争,商鞅向秦孝公进言:“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之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何者?魏居领阨之西,都安邑,与秦界河而独擅山东之利。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今以君之贤圣,国赖以盛。而魏往年大破于齐,诸侯畔之,可因此时伐魏。魏不支秦,必东徙。东徙,秦据河山之固,东乡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商鞅所云“魏居领阨之西”,是说魏国在中条山之西,凭借河山之险,进退自如。他建议秦国应该在魏国兵败于齐国之后,向魏国发动进攻,迫使魏国放弃河东,然后秦国就可以占据“河山之固”的中条山地区,向东威慑其他诸侯国。魏国从安邑迁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后,穿越中条山的轵关陉是魏国的河东地区与大梁地区联系的生命线,但轵关陉东段的出山路段被韩国所控制。为了得到这条通道,魏国不惜拿地处中原的鹿邑与韩国进行交换。公元前292年,魏国割让河东地区给秦国。秦国得到河东地区,不仅疆土横跨黄河东西两岸,而且控制了一直威胁崤山—函谷关通道的中条山,终于实现了300多年前东进中原的夙愿。秦国控制中条山地区,是进军中原的第一步。在战国后期,秦国开始兼并战争后,太行山之南的“南阳之地”成为秦军的首要战略目标,而穿越中条山的轵关陉是秦军从河东进攻南阳的重要通道,当时有“秦下轵道则南阳动”之说。就像周人在商代末年控制了中条山之后,开始实施灭商计划一样,秦国控制了中条山地区30年后,发起了与赵国的大决战——长平之战。秦军向长平地区集结,主要是通过毗邻上党台地的中条山:东线取道中条山与太岳山之间的坞岭道(今翼城县之东有西坞岭,东经沁水县通往高平市);东南线取道轵关陉,然后在野王城(今河南省沁阳市)沿太行陉北上。在秦国的兼并扩张中,中条山发挥了战略枢纽作用。

汉魏北朝时期中条山的军事价值

东汉初,建武元年(25)正月,刘秀的大将邓禹率军经由中条山北上,进围安邑。樊参率领数万人从黄河大阳渡(今平陆县太阳渡)北上中条山,进攻邓禹,邓禹部署军队在解县(今临猗县西南)之南迎战,大败敌军。之后,邓禹又在中条山以北大破王匡军,平定了河东,刘秀派使者到河东拜邓禹为大司徒。邓禹平定河东,控制了中条山地区,为刘秀定都洛阳建立起北部屏障。

西晋时期,南匈奴的势力已进入汾河下游,中条山地区起到了拱卫首都洛阳的作用。永嘉四年(310),匈奴汉国皇帝刘聪派刘曜、王弥、刘粲领兵南下中条山进攻洛阳,与石勒在中条山南面的大阳渡会师并在渑池击败西晋将领裴邈,直入洛川。十六国时期,后赵石勒准备消灭前赵。咸和三年(328)七月,后赵将领石季龙率四万兵马沿轵关陉穿越中条山西入河东,前赵皇帝刘曜率精锐水陆诸军在闻喜大败石季龙军,刘曜率部南下中条山,从大阳渡口南渡黄河,进围洛阳城。在中原动荡之际,占据了中条山的军事力量,往往会对洛阳形成威胁。

北朝时期,西魏与东魏对峙、北周与北齐对峙,中条山处于东西势力角逐的前沿,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关中、河洛、河东这个黄河三角地带,东西对峙的双方,谁控制了中条山,谁就控制了三角地带的两个角,在战略上就占据了优势。西魏与东魏对峙之初,中条山由东魏控制,后来高欢两次西征失败,中条山易手。西魏以中条山作为战略支撑,不断向北推进,把势力范围推进至峨嵋原北端,极大地挤压了东魏的生存空间。北周与北齐对峙时,中条山是双方的分界,中条山以西属北周。在最后的决战阶段,北周在中条山之东的齐子岭(今河南省济源市西)部署了5000人的军队防守,阻击北齐军队从河洛地区突破中条山防线;在中条山中的鼓钟镇(今垣曲县北),也部署了5000人的防守军队。北周在中条山地区部署了两道防线,足见中条山在当时重要的战略地位。

唐末和金元时期中条山的军事价值

唐代末年,朱温以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为大本营,与太原的李克用争霸。地处长安、太原、汴州大三角之间的中条山地区的军事价值显得十分重要。担任河中节度使(驻防蒲州)的是李克用的女婿王珂,李克用通过河中城对长安的拱卫作用,对朱温势力形成遏制。朱温后控制中条山地区、占领河中,切断李克用与长安之间的联系。天复元年(901),朱温的军队取道轵关陉北上中条山,占领绛州(今新绛县),然后南下攻取河中。天祐元年(904),完全控制了中条山地区的朱温,坐镇河中城,威逼长安城中的唐室东迁洛阳。失去中条山的屏护和李克用的支援,唐朝皇室只能任由朱温宰割。

金朝末年,蒙古大军南下。因为中条山南阻大河,可以屯重兵于山中,附近的河中城有战略依托,金朝曾经考虑迁都河中。兴定三年(1219),金朝大臣完颜伯嘉到河中任职,他认为河中城披山带河,保障关、陕,为兵家必争之地,一旦失去河中,将会失去中条山以西的整个河东地区。在金末战争中,因为中条山战略地位重要,金蒙双方在此争夺了十多年。后来金朝失去了中条山屏障,很快走向灭亡。

元朝至正十八年(1358),元军名将察罕帖木儿本来要奉诏赶赴涿州,因为红巾军从山东的曹州、濮州“分道逾太行,焚上党,掠晋冀,陷云中、雁门、上郡,烽火数千里”,察罕帖木儿又奉命留在山西阻挡红巾军的进攻。察罕帖木儿在中条山的险要地段部署伏兵,自己率重兵在闻喜、绛县屯守。红巾军南出中条山,为山中伏兵所败,损失惨重,察罕帖木儿趁势控制了晋西南、晋东南。中条山在天下动荡之际,又一次体现了重要的军事价值。

李广洁/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2 17:05 , Processed in 0.077663 second(s), 1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