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询于刍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4-18 19:0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察民情、听民声,为政者自古重视。《诗经·大雅·板》有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刍荛,就是割草砍柴的樵夫。古人有这样的话,凡有疑难要请教割草砍柴的人。指施政者应向普通老百姓了解情况,征询意见,不耻下问。

史料记载,西周设有专门的采诗官,在每年的暮春三月或孟秋七月,他们背着竹简、手摇木铎,到各地采集民谣,以体察民俗风情、政治得失。《诗经》中大部分诗歌都出于此,有的是“怨刺之诗”。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春秋左传》中载有“子产不毁乡校”的故事:郑国老百姓在乡校聚会,议论时政。然明主张毁掉,子产不同意,他说“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子产重视听取民声,及时调整政策,助郑国强盛了起来。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为官几经沉浮,一生忧国爱民。年老后闲居山间,常常跟放牛砍柴的田夫野老来往。有一次,他在路上偶遇一乡亲,彼此畅谈一番,颇有感触、自愧满怀,遂写下《识愧》一诗。其中,“至论本求编简上,忠言乃在里闾间”一句流传甚广。意思是:本以为高言至论要从书本上去寻找,哪知道至理忠言却存在于民间。

“欲考吏治,莫若询诸民言。”为官者治政怎么样、有没有作为、是贪还是廉,身处实践第一线的百姓感受最真切、看得最清楚、评价也最客观。明代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记载了家乡松江地区的一种风俗:“凡府县官一有不善,则里巷中辄有歌谣或对联,颇能破的。”书中举例:嘉靖年间,松江府同知是潘仲骖,为官贪;华亭尹是倪光荐,为官廉。老百姓态度鲜明,作联骂一个夸一个:“松江府同知贪酷,拼得重参;华亭县知县清廉,允宜光荐。”

民声朴实直白,却能直刺弊病、一针见血。正如鲁迅所言:“诚然,老百姓虽然不读诗书……但能从大概上看,明黑白,辨是非,往往有决非清高通达的士大夫所可几及之处的。”

询于刍荛,就是要“眼睛向下”“甘当小学生”。深入群众,听民声、察民情、聚民智、解民忧,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早在1930年,毛泽东就在江西寻乌开展了为期20天的社会调查,与当地各色人等深入交谈,了解实情。毛泽东称他们为“可敬爱的先生”“跟他们学习了很多东西,长进了许多知识,知道了我们的各项政策在农村里究竟实行得好不好”;陕甘宁边区时期,政府告诫各级干部:要使工作检查彻底,必须做到群众能“有啥说啥”。也正是因为让群众畅所欲言,针对时弊实行精兵简政,使边区经济得以发展,民生得以改善。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基层是智慧的“富矿”,群众中间有成千上万的“诸葛亮”。多沾沾基层的“泥土”,多听听“刍荛”之声,才能将实际情况把握起来,把分散的智慧集中起来。积聚集体力量,集思广益做事,就没有什么是办不成的。

(周爱华/文 《中国纪检监察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5-8-5 14:01 , Processed in 0.06595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