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西古村关帝圣裔源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4-25 16: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河东解梁常平村是关公出生地,但该村现并无关氏后人,而在常平村北30余公里的一个村庄的门楼牌上,却醒目地镌刻着“圣裔庄”三个大字,村中央关帝阁的门楼上,也悬挂一块“关圣后裔”巨幅匾额。

近年间,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记住乡愁》《中华兵道》等栏目组相继来该村现场采访;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地区组成的演艺团专程来该村亲情义演;海内外关公信众慕名来该村深度寻访;就连近期河东盐湖凤凰谷关公小镇新出品的沉浸式情景体验剧《再现关公》开篇中,主持人也是以该村乡民为生活原型出现的。

这个村现叫西古村,隶属盐湖区北相镇。村里现有4个居民小组2600余亩耕地1700余口人,关姓约占全村总人口的80%。

地方史志及遗存碑刻载述,该村史称永安堡、辑宁庄、崇关里、圣裔庄,明清时期,曾被历代帝王官府御旨“洛阳关林守墓”、御免“赋税差役”、御赐“关姓定例”、御授“五经博士”和御封“九品皇恩”。

圣裔庄的族系形成

据现有史料来看,居住于西古村的关氏后裔,其先祖来源至少三处:

一是从解梁常平村迁徙而来。据常平关帝家庙墓塔碑铭记载:关公于灵帝光和二年(179)已未,愤世嫉邪,杀豪伯而出奔。圣父母显忠遂良,赴金井而身死。至中平元年(184)甲子,里人为帝有扶汉兴刘之举,遂建塔井上。

撰修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的《安邑县志卷十二·古迹记》中写道:关帝后裔由解梁移居本邑(安邑)古村,前清世袭五经博士,里名崇关,豁免差役,以示崇异。

汉灵帝光和二年(179),关公在家乡解梁杀死豪霸吕熊七族后,豪霸之徒勾结官府兴师问罪,关公父母情知祸事临头投井而溺,妻子带着儿子关平逃匿深山,村里的关姓亲族们也惶恐不安,为免遭株连,躲灾避难,悄然流落他乡,多数一路向北逃匿安邑古村。

至于常平村的关姓亲族们为何逃往安邑古村?《安邑县志》中这样写道:圣裔迁居之原因,则以帝远祖关龙逄在本邑(安邑)。

二是从河北信都迁徙而来。《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关公世系考证》《关姓的起源与播迁》以及《解梁关帝志·谱系考辨》等史料相互印证:蜀汉灭亡后,庞德之子庞会为报其父庞德在44年前(即公元219年)樊城之战中被关公所杀之仇,索性尽灭关姓之族。关公次子关兴支系(关彝宗支)为避难逃生,从蜀汉益州(四川成都)逃居河北信都(今河北冀州旧城)。

此次迁徙,北宋宋祁、欧阳修编著的纪传体史书《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记载:关氏出自商大夫关龙逄之后。蜀前将军汉寿亭侯羽,生侍中兴,其后世居信都。《关帝明圣真经》也记述:圣曾孙讳敝,官谏议大夫,炎兴元年(263),魏人入蜀隐信都。三国归晋后,后人在众恩家护送下,迁回河东解梁常平老家,后觉该村已无宗亲,寻得安邑古村同族集居地落户生根,以求庇护,平安生存。

在湖北荆州的《关氏族谱》记载中,也作了进一步佐证:圣祖年十七娶胡夫人,生二子,长子讳平,字定国;次子讳兴,字安国。兴公子彝(裔)归解州,至五十二代世科公,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授奉祀生,迁洛阳受圣陵,遂家于洛。

三是从平陆夏(下)郭村迁至而来。该村《关氏族谱》记载:金大定年间,关直、关凉从平陆夏(下)郭村迁居该村。关直配杨氏生二子从义、从善。从义配陈氏生二子关大、关三;从善配孙氏生子关二。后关直率长子从义迁居猗氏(现临猗)县南关原头村。此次迁徙,与临猗县关原头村清道光十三年(1833)编修的《关氏后裔世谱》记载基本吻合。

西古村关氏后裔,现有五门宗支,简称五门,即:大门福盛堂、二门平忠堂、三门忠义堂、四门四合堂、五门博士门。

圣裔庄的史存遗迹

西古村作为关公故里关帝圣裔的祖居之家,关公信众的寻访之地,也曾留下了诸多物质财富和文化遗产。

一是关朗石棺墓地和墓碑。《山西通志》记载:圣裔迁居之原因,则以帝远祖关龙逄在本邑,又帝后嗣关朗亦葬于古村西北高原。现今古村有关氏宗庙,始祖祀关龙逄,次祀帝祖、父及帝本身与帝子孙并关朗、关播云,惟帝庙与祖坟仍在解梁。

西古村《关氏族谱》这样记载关朗墓葬:其子关有用石棺葬于本里之北,高冢尚在,合族奉祀,内计坟地九亩三分。

关朗墓地又叫祭亭坟、祭灵坟、响当坟,墓地前保存有关朗墓碑、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碑、关姓定例碑和九亩三分墓碑等。其中,关朗墓碑碑额正中竖刻有“关圣后裔”四个大字,碑身刻有“魏记室关公讳朗字子明墓”字样。2007年,关朗墓地被盐湖区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因关朗为南北朝北魏时期著名隐士、易学大家,因而其墓地选址深藏寓意。关朗墓地与安邑龙逄公墓冢、常平关公家宅为东西北三角方位,以示根基稳固,祖业牢靠,且墓地三面为高,呈凹型,此处晨观墓方,气雾旋腾,预示后裔人丁兴旺。历代关氏宗亲到这里膜拜,念先祖之功德,赞风水之宝地,佑后人之兴旺。

二是刘关张结义庙和关家祠堂。清朝年间,西古村众乡亲在村东建有占地30余亩大的刘关张结义庙,又叫大庙。大庙前有一棵千年古槐,过去人们常常在古槐下烧香祭拜、祈求安康。大庙东50余米处还建有一座大觉寺。大庙里原建有舞台、卷棚、祭亭、献殿、正殿以及东西廊房等200多间。庙中御用物件有金瓜钺斧、朝天蹬、支事伞扇、銮驾、挡众(又叫梐枑、行马,是指古代官府门前用三根木条或铁柱交叉制成的栅栏,主要用于遮挡人马通行)以及重达150余斤重的铸铁青龙偃月刀。

与此同时,村里还建有一座关氏宗庙,也称关家祠堂。该祠堂坐北面南,四合院布局,庙内奉祭的列祖列宗有关姓始祖龙逄公、关公曾祖父光昭公、祖父裕昌公、生父成忠公及圣祖关公,还有圣祖嫡孙关朗、关播以及该村五门宗支先祖。祠堂内同样放置有金瓜、钺斧、朝天蹬、旗牌、銮驾和伞扇等,祠庙外路中央也置有一个木制的“挡众”,提醒来人“文官下桥,武官下马”,以示对关公及其后裔的尊崇。

三是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和关姓定例。清代对关公的尊奉达到了鼎盛时期,因而关公后裔的尊奉也随之提升。

《解梁关帝志》记载:“国朝雍正四年(1726),录帝后裔关氏之居解州者为博士,世袭奉祠庙主祀事。先是河南洛阳有帝后闻于朝,于博士世袭。及追封三代后,解州奉祀生关居斌,赴晋中丞,永为上谢。”雍正四年(1726),敕授解县圣裔庄古村关公嫡孙关居斌“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世袭承祀解州关帝庙;雍正九年(1731),世孙关运隆承袭;乾隆二十三年(1758),世孙关金钟承袭;乾隆五十三年(1788),世孙关国选承袭;嘉庆十六年(1811),世孙关兆庆承袭;道光二十年(1840),世孙关恩绍承袭;同治十二年(1873),世孙关绳武承袭。

该村关朗墓地前,现还保存有一块清道光十三年(1833)置立的“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字书升关老先生懿行碑”。该村博士门(五门)支系关巷继家,至今也保留一块清朝年间,皇帝诏命的山西提督学政翰林院掌院学士管廷鹤为南老太夫人寿诞所题写的牌匾。

关姓定例应当是赋予关帝圣裔承祀圣祖庙宇、管理庙内香金、收种奉祀良田、传承祭祀礼仪“公序良俗”的一种“约定”。西古村关姓定例碑,主要载述了该村关之翰、关之栋、关忠胤、关贤胤、关福娃、关嚷娃等七人,传承祭祀圣祖礼俗,管理施给庙宇中的香金,用于庙宇祭祀和维修等要义。

四是黄马褂和优免赋税差役。黄马褂,是皇帝特赐的服装,有三类人可能得到黄马褂:第一类是皇帝宫内大臣、御前大臣、御前侍卫等随从,穿着黄马褂出行,以壮行色;第二类是向皇帝奉献稀有猎物时,赏赐黄马褂;第三类是因特殊功勋,御赐黄马褂。西古村御赐的黄马褂和帽子,是由该村五经博士关绳武堂弟关绳祖收藏保存。

西古村《关氏族谱》还记载,清顺治十三年(1656),清王朝恩赐大典,对该村的关帝圣裔御赠“优免赋税差役牌”,儒者赐给衣顶,农者优免杂差。

据现有资料表明,西古村关姓定例、皇帝御封九品皇恩以及圣裔庄之村名,其他地方查无记载,尚为独有。

圣裔庄的关族迁居

西古村《关氏族谱》起撰年间不详,只记述清雍正九年(1731)曾予重修,约至140年后,至清同治九年(1870)再次修纂。从该村不完整的《族谱》记载和外迁各地的《族谱》表述相互印证来看,从西古村外迁各地的,尤以明朝最多,大约有三类:

一是聚久必分或投亲谋主迁居的。此类迁居多以本地为主,如金大定年间,关直率长子从义迁居猗氏(现临猗)县南关原头村。明洪武元年(1368),一宗支迁居安邑地滩村(今安邑办事处上王村),后裔支系自地滩村再迁垣邑古城(今垣曲县新城镇关家村)。

明景泰七年(1456),关成后裔支系迁居荣河县(今万荣县)沙石范村。明神宗万历十九年(1591),关智率次子得相迁居盐湖区龙居镇小曲村;长子得朝迁居姚家卓村,后姚家卓村一宗支再迁西留村。明朝年间,关德元宗支迁居侯马一带。清光绪年间,一宗支迁居河南南阳,后又迁回安邑北街。清光绪三年(1877),一宗支迁居上郭乡上郭村。

二是奉祀圣祖关庙或为官赴任迁居的。此类迁居多以帝王官府意志为主。如明洪武三年(1370),关仲相之子关应聘,迁居河南许州(许昌)奉祀守护关庙。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关公封帝后,明神宗朱翊钧敕旨解州官府奉调关公嫡派直系到洛阳守陵。解州官府接旨后,详查宋代《常平关氏图谱》,确定了古村关仲仁支系关世科、关世英、关世敬、关世杰、关世稳、关世玉等关公嫡派直系,迁居洛阳奉祀守护关林;明万历年间,关成后人关大经迁居河南邓州奉祀守护关庙。

《解梁关帝志》记载:关播为唐德宗平章政事。《解州全志》记载:关播,字务元,自解迁汲,进士第。德宗初迁右补缺,出为河南参军。《山西通志》记载:关播为解州人,云长后裔……迁卫州汲县……贞元十三年(797)死后,曾祀解县忠义孝悌祠。

关播,字务元,生于唐开元七年(719),卒于唐贞元十三年(797),河东解县古村人。唐德宗年间,关播从祖居迁居卫州(今河南新乡、鹤壁一带)汲县,为进士及第状元,后出任河南府兵曹(古代管兵事的官员)、淮南节度判官(担任临时的大臣)。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迁给事中、吏部侍郎,后被授为中书侍郎、平章政事、集贤殿大学士,行使宰相职权。但因关播为政谏言,遭受卢杞的胁迫和控制,贞元四年(788)称病请辞退让。病逝后,唐德宗追赠关播为太师太保,并为他废朝一日,以示哀悼,祀解县忠义孝悌祠。

该村《关氏族谱》还记载:关铎,明朝年间曾任平阳府(今为临汾、运城一带)布政使(主管省级民政、财赋、人事户籍的官员)。关铎生关爵、关胤二子,关爵长子思忠、关胤四子关苓留守祖居古村,关爵次子思义、三子思正、四子思问,关胤长子关学、次子关毅、三子关薰随祖父关铎迁居平阳府城。

三是自然灾害,生活所迫或山西洪洞大槐树集中移民时迁居的。该村《关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广济寺大槐树集中移民时,该村关荣、关锦、关十一、关十三、关守法等宗支,在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时迁往中原一带,地址不详;其后,明宣德十年(1435),关十一之子关文正迁居山西泽州,后裔分迁山东、安徽亳州。明正统四年(1439),关十三之子关勉迁居山西泽州,后裔分迁河南商丘西关村、城关镇牛庄村、安徽砀山县官庄镇等地。

圣裔庄的祭祀民俗

坐落于河东涑水河畔一个不足2000人的小村庄,历史上竟能得到帝王官府先后五次恩赐惠及,确为少见。这些,虽为荣耀,又是责任,践行“关姓定例”就是首要责任。就是说,西古村的关帝圣裔们,要责无旁贷地担当起引领祭祀礼俗,传承圣祖懿德“公序良俗”的历史重任。

为传承家风礼俗,过去每年春秋两季,村里的“关少爷”都要带着各门(分支)宗长,抬着供品食箩,锣鼓开道,前往安邑龙逄公墓地和常平关帝家庙祭拜,而后各门宗长分头带领本支宗亲前去关朗墓地、关家祠堂祭拜先祖先宗。

为传承家风礼俗,过去村里为使其后人血脉正宗正统,同样也作了相关“约定”,甚至让大家公议公决,世代恪守。比如,村里在修编录登《族谱》时,就有“一门有子十门不绝”的“约定”。凡弟兄之间无子的,其他有子的必须要承嗣到无子的弟兄名下。如不同意,将由“关少爷”硬行指定。

为传承家风礼俗,过去村里规定,凡外姓承嗣关姓的,不得进家庙,不能分饼子,《族谱》录登时也要一一注明。这一做法,虽有其世俗的偏见性,与现实社会尊重自愿、平等相融、一视同仁有差距,但其初衷目的是为了保持关帝圣裔血脉的纯正度以及关姓定例的严谨性。

为传承家风礼俗,村里还于1997年筹款21767元,筹粮9350斤,在村中央建起了关帝阁。此阁不仅是关帝圣裔村的标志性建筑,还成为了关姓后人的祭拜之地。

为传承家风礼俗,村里在关帝阁前设置有“读好书,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圣祖遗训、村规民约醒世堂以及关公圣迹图文化墙。

为传承家风礼俗,村里还修建广场巷道,栽植古树名木,扩建关朗墓地,新建文化中心,并恢复了中断100多年的关公诞辰庙会活动。

近几年,海内外不断有人来西古村寻访关帝圣裔。2000年4月,世界关氏宗亲总会一行20余人来该村寻根问祖,拜会同族。当他们看到绵延有序的《关氏家谱》、历经沧桑的关朗墓地以及生衍不息的同族宗亲时,激情万分,感叹不尽,当即捐赠人民币6000余元,以表敬拜。2005年4月,他们再次来到该村祭祀先祖,并把关帝圣裔西古村列入世界关氏宗亲总会会册名录。

2006年9月,中国关氏宗亲联谊总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在运城召开期间,来自全国各省市100余名关氏后人到该村祭拜时,大都因回到了期盼中的祖居老家,感慨不已,激动万分。活动结束离别时,他们有的跪地不起,痛哭流涕,有的拥抱不放,不愿离去,行程推迟了一个多小时。

如今,关帝圣裔西古村正在市区两级政府的支持下,着力打造文化旅游和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关公故里区域旅游又一个景点,即将脱颖而出。

关新刚/文

相关帖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2 22:15 , Processed in 0.073391 second(s), 1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