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散文] 郁郁葱葱潞村街(散文)_黎建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5 11:0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掐指一算,搬来潞村街居住已十多年了。那时,潞村街还称不上街,是巷?半条巷?或者半拉子街。因最早榨油厂、面粉厂以及粮食局都坐落于此,还集散着一些粮油买卖行当的商铺,就有人叫它粮油一条街。既是关乎民生的柴米油盐,自然是熙熙攘攘的。再后来,大家也应是知道,一些企业关门的关门,倒闭的倒闭,颓废得一派败象,仿佛城市肌肤上生了块烂疮一般。于是,城市改造开始了,沿路建了几个居民小区,虽然规模都不大,也还参差林立。之后又扩路成街。我家搬来时,正是拆迁、修路、扩街一条龙,机械轰鸣、尘土飞扬的混沌场景。

一年之后,旧貌变新颜,宽敞的柏油路,西连火车站,东接人民南路,毗邻南风广场,夹道的冬青花带、法桐和女贞树,一路延展开来。某日出了小区门,眼睛一亮,嚯,居然街牌也立起来了:潞村街。这个一公里多的街道,立马变得堂堂正正,阔气了不少。

而今,十多年过去了,一眼望去,路两边的法桐已是郁郁葱葱、树影婆娑、冠似华盖,有几处交织得一线天似的。炎热的夏天,行人钻到树荫里,别提有多舒爽了。

习惯琢磨的我,就想,门前修这么一条规整的路,除了小区因素,就没有别的缘由?比如,“潞村街”的名堂。何以就“潞村”了呢?

不了解运城来历的人,会以为“潞村”也不过是常见的城中村一个,如槐树凹、原王庄等。其实不然,这地名可是大有来头的。

刚搬来潞村街的时候,略探寻了一下它的来历,写了一篇《潞村今安在》。因那时恰巧在一张旧报纸上,发现了被我仰慕的本土文化大家王雪樵早几年写的《中华第一村——路村》一文。“鲜为人知的是,在清末民初也有过一个‘中华第一村’。这个村不在别处,就是现今河东的首府,当地人称作‘路村’或‘路村城’的运城。”

文中还附带引出了当年一个公认的说词:“中国最大的村——路村;中国最大的庄——石家庄;中国最大的集——符离集;中国最大的镇——景德镇。”当然,都是清末民初时的状况。

据文献记载,潞村的沿袭可上溯至隋朝。时任河东都水监的姚暹,带领河东人民干了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即修整超大型的城市防洪排水设施“姚暹渠”。这个东起闻喜,流经夏县、安邑,延绵几十公里,止于永济伍姓湖的姚暹渠,至今还为运城市区防汛排涝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那时,因河东盐池的开采,聚集了各地来的民工,他们择"姚暹渠“而居。天长日久,成了自然村落,并以最先来的路姓人家命名,成为“路村”的雏形。至元朝,解盐运使司姚行简,慧眼看到路村重要的地理位置,向朝廷建议将盐运使司从解县迁至路村,被获准。既然路村建在渠北之旁,官府多事的文人即给路字加了个三点水的偏旁,遂成正式的“潞村”称谓。而后,伴随着河东盐业的不断发展,开始在潞村修筑城墙,并升格为镇,取名“凤凰城”。

至明朝,越来越发达的产盐、运盐业,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经济命脉。依据食盐运输的特点,再被更名为“运城”。但直到解放初期,附近的居民们还习惯称运城为“潞村”。

今之所见,潞村街的初始东端,有一段鱼脊梁的骑跨坡,“骑”的正是当年的姚暹渠。也可见潞村街的命名与姚暹渠的关联。

几千年的河东文明与潞村演变的印记,被岁月漫漶,被人间留恋,竟意外地存根于“潞村街”三个字里。所谓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如今,也果然有了新篇——那看上去郁郁葱葱、眉清目秀、一头秀发的她,落落大方得更像是现代都市里一位风姿绰约的少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7 12:48 , Processed in 0.071055 second(s), 1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