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李尚师的“报国修史”情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7 11:07: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mage.png
image.png
李尚师.jpg
秦建华 赵 波 宁建庚

笔者一行三人相约去芮城县陌南镇东峪村拜访一位老共产党员——四十年如一日,心存“报国修史”理念,始终不改初心,潜心研究晋国史的李尚师先生。

穿越时空悟初心

数十年来,李尚师先生倾心晋国史研究,殚精竭虑,先后完成《晋国史》《晋国人物评传》《先秦三晋两个辉煌时期暨治国思想》《晋国通史》《治国方略史鉴》等总计300余万字的多部学术专著。他,被著名的历史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原院长、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誉为“中国当代民间修史第一人”;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兼秘书长宫长为评价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天下河东,无出其右”。

2014年,李尚师先生出版《晋国通史》,填补了晋国史研究的空白,《光明日报》和《山西晚报》等多家媒体予以报道。2015年6月5日,《光明日报》总编室以《情况反映》的形式,就民间修史人李尚师编撰“晋国百科全书”填补中国史学空白一事,分别呈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档案馆。2015年以来,李尚师先生作为“光明人物”的突出事迹被当成高考语文作文素材,为广大学子知晓,在青年学生中树立了榜样。2019年11月1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推出文章:《李尚师:素笔铸鉴修史,就为那份初心》,向全国读者推荐李尚师先生,介绍了他几十年甘于吃苦,严谨治学,不忘初心的高尚品质。

魂牵梦绕“晋国史”

150万字,分上、中、下三册的巨著《晋国通史》,为国别通史,并兼具编年体、纪事本末体、纪传体、志书等特点,被学术界、史学界称为“新型史学专著”。它是一部“晋国的百科全书”,填补了中国史学的空白。

《晋国通史》记述了从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同母弟叔虞于古唐国开始,历38位国君,到晋国被其卿大夫赵、韩、魏三家分晋,共663年的历史,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史料翔实,逻辑严谨。全书共分33章,另有十个附表,分别介绍了晋国国君、国君夫人、执政卿大夫、学者名流及九流人物,涉及人物276个,并对每一个人物的功过是非进行了评价。还介绍了晋国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城市、交通等的发展和特点。有关晋国社会结构和各阶级、阶层生活状况及其变化;宗法制度、婚姻制度和不同时期实行的军事、政治、法律、教育、外交以及丧葬等各种制度;晋国地理、地名和疆域的演变;最高统治阶层内部的嫡庶之争、同姓与异姓之争及由此形成的晋国政治特征;晋国的治国思想及文化成就等也都在记述之列。

“治国史鉴”蕴深情

去年,李尚师先生经历多年精心撰写的七十万言巨著《治国方略史鉴》得以出版。该书对中国五千年为政者治国理政的思想主线进行了理论性研究。

李先生认为,所谓的“治国方略”,是指国家“治理”,而不是“统治”。首先,统治是实现统治者的单独目标,而治理却是强调政治共同体的共同目标。其次,政治统治是自上而下的单项过程,而政治治理却是上下互动的双向过程。

儒家在其学说中,既维护封建国家统治者的利益,又表现出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和关怀。儒家思想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内圣外王的体现。儒学是处理以宗法制度为基础,以血缘为纽带,以家庭为细胞的人与人的关系。它是调和阶级矛盾,调和人与人之间矛盾的一剂良药,具有一定的凝聚力,使得中华民族保持五千多年基本统一,成为世界唯一不曾中断之古国。它可以使国家和谐,社会安定,有利于社会长治久安。

法家的国家治理目标是“效能”,法家的根本精神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崇尚法治,树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性,使社会所有成员,包括统治阶级在内的全体成员,都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法律。其次是从现实的国情出发,不断地改变旧法律的不适应部分,建立起能适应现实的新法律,促使社会进步,快速发展。再次是重功利,奖勇战,打击豪强,惩治官员腐败,惩罚顽民恶棍。它的最终目的是富国强兵,建立起一个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规范有序的社会。法家素来被认为完全是为帝王统治和权术服务的学说。

李先生通过鞭辟入里的剖析,认为儒家和法家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二者必须互补。能体现儒法互补理念的是皋陶的“明刑弼教”“德主刑辅”,卜子夏的“儒法兼容”,荀子的“隆礼”“重法”学说。这才是古代中国行之有效的治国思想主线。

该书的出版,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正如李伯谦先生所言,它对当今治国理政,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颇具借鉴意义。

十年寒窗偿夙愿

东峪村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环境幽僻,绿色环绕。李尚师先生的农家小院匾额上题“闲原居”。原来这里正处于《诗经·大雅·绵》中的“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和《史记·周本纪》所载商末“虞芮二君让畔”所在地的古之“闲原”。所以,李尚师先生的笔名、微信名和斋号都由此而取。李尚师清瘦挺拔,戴一副近视镜,头发花白,脸色红润,说话间透着儒雅的学者之风。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几十年来“爬格子”养成的书卷气,成了他做人的“标记”。

李尚师先生出生于1942年,197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人生的阅历让他悟出一个道理:有国才有家,爱国者,先要知其史。“报国修史”情怀自此在李尚师先生心里烙下深深的印记。1985年,是李尚师先生的人生转折点。当时,山西师大“晋国史研究室”缺少人手,李尚师在本家叔叔李孟存教授的推荐下,参与其中,编写《晋国史》。受此重任的李尚师先生,从这一时段起便一边教学,一边写作,踏上漫长的修史路。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人没有远大的理想,就是一棵小草,就是一抔黄土。所以活着就得做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生价值。”李尚师先生如是说。为了实现他“报国修史”的人生目标,李尚师先生踏遍了三晋大地,搜集史料,寻觅散落在各地的史书、石刻、铭文等,且多是自费。有时,他一天只吃一顿饭,喝一壶水,他的书桌和书房,除了一个旧茶杯、一个暖水瓶,剩下都是收集来的资料和购买回的书籍。白天躬耕百亩,夜间骋思史海,个中清苦甘甜,唯有自知。石刻、古碑、陶片,承载历史信息的每个细微处,他都不敢轻易放过;民俗、文化、地理,搜集到的全部资料,他都要反刍吸收,苦也罢,乐也好,正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研究史实,疑点、难点很多,一遍一遍查找、厘清,一次次梳理、印证。这样的工作如果在高校或科研院所,需要立项完成,至少也得组建团队,需要充足的经费作保障。但李尚师没有花国家一分钱,拼却一己绵力,完成恢宏巨著,着实令人感佩。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黄卷青灯,埋头书斋。这就是一位老共产党员的“报国修史”情怀。

年近八旬的李尚师近日又已将新著交付出版社,而且,他的下一部史学专著也已在撰写之中。

摄影:山西晚报记者胡增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2 18:24 , Processed in 0.071560 second(s), 1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