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篆刻] 篆刻学述论著书目考(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6-8 11:5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mage.png
篆刻作为一门艺术,是书法和镌刻的结合,用来制作印章的一门艺术,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兴于先秦,盛于汉,衰于晋,败于唐、宋,复兴于明,中兴于清。迄今已有3700多年的历史。

早在殷商时代,人们用刀在龟甲上刻“字”,人称甲骨文。到春秋战国,开始在玉或者金属上刻字,即印章的雏形,史称玺或鉨,在玉上刻制的印章为玺,在金属上刻制的印章为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书体分为八体,即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把印面上的文字叫“摹印”。并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从此鉨就废而不用了。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到王莽定六书时,又把印章称为“缪篆”,从此便规定篆书为印章印文的使用字体。唐宋之际,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虽然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便成为以篆书为基础,利用雕刻方法,在印面中表现疏密、离合的艺术形态。篆刻也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学。而此治印之学也有人直接称为“刻印”“铁笔”“铁书”“刻图章”等。

中国玺印起源很早,从流传和出土的遗物考察,自战国时期玺印至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但关于印学篆刻的论述却出现得比较晚。历史有记载的最早应为元代吾丘衍的《学古编》。到明清后篆刻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各种篆刻流派,因此篆刻论著也随之兴盛。明代有何震的《续学古编》;清代有周亮工的《印人传》、桂馥的《续三十五举》、姚晏的《再续三十五举》、黄子高的《续卅五举》、汪启淑的《续印人传》、陈克恕的《篆刻针度》和顾湘的《篆学琐著》等。民国较有影响的有寿石工的《篆刻学讲义》和孔云白的《篆刻入门》。当代最有影响的当属邓散木的《篆刻学》。

元代论著

吾丘衍(1272~1311),元代金石学家,印学奠基人,浙江开化县华埠镇孔埠人。字子行,号贞白,又号竹房、竹素,别署真白居士、布衣道士,世称贞白先生,秉性豪放,左目失明,右脚痞跛,行动仍频有风度。嗜古学,通经史百家言,工篆隶,谙音律,书法以隶和小篆见长。洽印不为成法的固,印文用玉箸篆,圆润秀劲,著有《周秦石刻释音》《闲居录》《竹素山房诗集》《学古编》等。

《学古编》成书于大德庚子年(1300)。至今未见原书单行本,仅有道光19年(1839)归安姚觐元咫进斋重刻本和民国影印《夷门广牍》中录入其一。

《学古编》卷一为《三十五举》,乃是我国最早研究印学理论的著述。卷二为《合用文籍品目》,尾附录一卷。《三十五举》为此书主体,阐述篆隶演变及篆刻知识,故后人往往直呼该书为《三十五举》,被后世印人奉为经典,人称“印人柱石”,印学界赞其为“起八代之衰”。鲁迅《蜕龛印存》云:“印盖始于周秦”,后世“向壁刊勒,古法荡然”“元吾丘子行力主汉法”“乃复见尔雅之风”。

明代论著

何震(1522~1604),字主臣、长卿,号雪渔。徽州婺源人,寓居南京。深究古籀,精研六书,孜孜于书篆治印。力主以门书为准则,摒弃当时金石界出现的庸俗怪异和杜撰擅改的陋习。与文彭独树一帜,矫正时弊,实现书法与刀法的统一。篆刻作品纯朴清新,遒劲苍润,素以流利、飘逸、典雅、古朴而闻名。所仿汉满白文,猛辣挺拔,苍浑厚劲,疏密均匀。时人誉称“近代名手,海内第一”。与文彭齐名,并称“文何”。著有《续学古编》二卷。

《续学古编》首次刊行于天启二年(1622),即何震死后十八年。由沈延铨写序。现国图善本部藏有一本。原书不得见,版本不详。

清代论著

周亮工(1612~1672),字元亮,又有陶庵、减斋、缄斋、适园、栎园等别号,学者称栎园先生、栎下先生。

周亮工是河南祥符(今河南开封祥符区)人,明崇祯十三年进士,曾任山东潍县知县,迁浙江道监察御史,是明末清初文学家、篆刻家、收藏家。入清后,任盐法道、兵备道、布政使、左副都御史、户部右侍郎等。后屡次被弹劾判死刑,又遇赦免。康熙元年(1662)起复为青州海道、江安储粮道。周亮工擅古文。生平博览群书,爱好绘画篆刻,工诗文,著有《赖古堂集》《读画录》《书影》《印人传》等。

《印人传》有多种版本,以康熙十二年周在浚刻本《赖古堂别集印人传》为最早。目前全国藏有康熙十二年周在浚刻周亮工《赖古堂别集印人传》的图书馆有四家:北京国家图书馆、天津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这是《印人传》的最早版本,也是所有版本的祖本。

北京国家图书馆藏有两部:第一部人称“郑振铎藏本”,此本为二册三卷,书封上没有签条,卷首为钱陆灿的“赖古堂别集印人传序”,后接周在浚兄弟的康熙十二年记;正文三卷,每卷卷端标书名、卷次,以及“栎下周亮工减斋撰”,只是每卷的编次人不同,卷一为“男在浚编次”、卷二为“男在延在建编次”、卷三为“男在都在青编次”;卷一记他人用印六则、印人传记十二则;卷二记印人传记二十一则、附二则;卷三记印人传记二十九则、附三则。整部书共记六十九则,其中印人传记六十三则、附五则。卷末“附印人姓氏”为有名尚无传者。此本中收藏印较少,除“北京图书馆藏书印”外,有朱文“晋水徐居敬家藏书”“龚押”“龚维疆”“长乐郑振铎藏书印”“长乐郑氏藏书印”。因卷端有郑振铎藏印,故称之为“郑振铎藏本”。

第二部“周作人藏本”。从版式、字体看,当和“郑振铎藏本”属同一刻版印出,两书内容完全相同,只是顺序上有所不同。第一册:前有书名页,前页为空白,后页有匡,匡内有隶书两行,“赖古堂印人传”。但是,卷端上依旧标的是“赖古堂别集印人传”,书名页版匡明显与正文版匡不一致,而且天头地脚也有明显差别,说明这一书名页为重印时后添之物。后接钱陆灿的“赖古堂别集印人传序”,序名下有白文印“十堂私印”,朱文“北京图书馆”。后接卷一,卷端下有朱文印“苦雨斋藏书印”,此印为周作人的藏书印。又有晚清著名医药实业家叶名沣的白文印“汉阳叶名沣润臣甫印”。

上海图书馆藏本,是与《读画录》等书刻在一起的,是书为首。书封没有签条,原书分为两册,上册前为《赖古堂别集印人传》,经过对比,此本和国家图书馆两本皆属于同一版本,但是内容顺序又有不同。此本内容顺序为钱陆灿的“赖古堂别集印人传序”、周在浚兄弟的康熙十二年的记、“附印人姓氏”、正文三卷。

另有北京国家图书馆藏一部嘉庆年间所刻的《印人传》。该书为一册三卷,此本前有书名页刻隶书《印人传》,后有一空白扉页。内容顺序为:卷首为钱陆灿序,名为“印人传序”;后接正文三卷,卷端标“印人传”及卷次、“栎下周亮工减斋撰”;正文后附印人姓氏;卷末为周在浚兄弟记。这一顺序和康熙十二年版“周作人藏本”的顺序是一致的,经与“康熙本”核对,除内容有所删改外,只是卷二后缺“书徐士白印章前”一条,其他内容和各卷所载人数基本相同。

王红朝/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4 12:11 , Processed in 0.070571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