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古老的传统节日夏至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6-17 10:0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我国古代,夏至,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节气,而且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又称“夏节”“夏至节”,其隆重程度甚至超过了端午节。这天,官员要放假,皇帝要祭祀地神(简称祭地),民间也有祭祖习俗。据文字记载,祭地制度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最初是在树林间空地的土丘上举行,后来发展成用土筑坛,并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

从周代起,夏至日已经有了祭神仪式,《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司马迁所著《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祇,皆用乐舞。”

汉代建立后,沿袭了前朝的祭祀制度,但是,西汉时期有了固定的祭祀场所。汉武帝开始立庙祭祀,在汾河与黄河交汇处、古称汾阴的地方建立后土祠单独祭地神,这也是方坛的前身。西汉末年按阴阳方位在长安城北郊建祭地之坛,即方坛。隋唐时期对方坛不断发展完善。此后历代虽礼制不同,但均在都城建有祭地之坛。金代建中都城时在通玄门外(今北京复兴门外会成门东北)建北郊方丘,是北京历史上的第一座祭地之坛。

到了明清时代,祭地仍然被视作“国之大典”。明嘉靖九年,按照“南乾北坤”的说法,在京城北郊安定门外建立地坛(将方坛改为地坛),成为明清两朝祭祀“皇地祇神”之场所。明清两代帝王每逢夏至这天,到此进行皇家祭祀活动。《清史稿·高宗本纪》就有乾隆二年五月、皇帝在地坛祭地神的记载,“辛亥,祭地于方泽,奉世宗配飨。”当时乾隆皇帝还专门赋诗一首。

清代皇帝祭地程序繁琐复杂。夏至前两个月,内务府就开始维修斋宫。夏至前二十五天,太常寺开始集中办公,筹备祭祀有关事宜。夏至前三日,皇帝到太庙告请太祖配神,除急事外,不办公事。夏至当日五鼓,太常寺卿率领人员打扫坛台上下内外,并在皇帝活动处铺设棕褥垫,设置各神座及皇帝拜位之黄幄,陈设祭祀用品。日出前七刻,太常寺卿赴乾清门报时,跪请圣驾诣地坛行祭礼。祭祀共分九个仪程,即迎神、奠玉帛、进组、初献、亚献、终献、撤撰、送神、望瘗等。每进行一项议程,皇帝分别向正位、各配位、各从位行三跪九叩礼,从迎神至送神要下跪70多次、叩头200多下,历时两小时之久。这对帝王来说是个重体力活,所以皇帝到年迈体衰时,一般不亲诣致祭,而派遣亲王或皇子代为行礼。

“石鼎声中朝暮,纸窗影下寒温。踰年不与庙祭,敢云孝子慈孙。”宋朝诗人范成大的这首《夏至》诗就体现了夏至祭祀先祖的习俗。在古代,为了禳灾避难,保佑五谷丰登,人们往往寄托于夏至节祭祖祀神。民间多在土地庙、田间等地进行。祭祀供品以面食为主,因为夏至正值小麦刚刚收获,用新小麦做成面食供奉,亦有让土地神尝新之意,还表达了对丰收的感谢,同时祈求来年消灾解难、再获丰收。再者,夏至期间,如果干旱无雨,对农作物生长极为不利,因此,我国自古就有夏至祈雨的习俗。(《西安晚报》)

相关帖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2-1 17:54 , Processed in 0.111567 second(s), 1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