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下丁村革命老区见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7-23 10:45: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群山环绕绿意浓,道路通畅满眼新。下丁村位于闻喜县城西侧,地处稷王山下,峨嵋岭前沿,其南、北、西九岭环绕,素有“九凤朝阳”之美誉。

这一带山多林密、蜿蜒曲折,革命年代,随着中共条西地委在这里恢复成立,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成了当时运城革命战线上的一个重要地标,被称为运城的“小延安”。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近日,记者走访了下丁村革命老区,感受老区人民的红色激情和改革闯劲。在这一方红色的土地上,理想的光辉没有褪色,跃动的激情依旧燃烧。

峨嵋岭间的红色血脉

穿过一条双向通车的硬化路,道路两旁的各类绿植、鲜花扑面而来。拾级而上,下丁村英烈纪念馆便在此依山而建,河东大地革命燎原之势在这里被一一记录,同行的下丁村党支部书记李明虎介绍,纪念馆的落成代表着老区人民铁心跟党走的决心。

人若有心,景更多情。不大的纪念馆,每一座纪念碑、每一块展板、每一件物品背后都有着一段炽热的故事。步入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为英烈而立的纪念碑,驻足观看,一种神圣感油然而生。时至今日,这碑下时常有人前来,有的列队鞠躬,有的细读碑刻铭文,有的重温入党誓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下丁村先后有35名村民入党,64名村民参军,23名民兵随军出征,21名烈士为国捐躯……这些数字无不映衬着红色下丁的辉煌历史,他们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壮歌。

步入下丁村英烈纪念馆,墙上的史料照片将来访者的思绪带入到那段烽火岁月。1936年5月,原河东中心县委书记嘉康杰暂居下丁村,发展党组织、组建抗日武装,由此点燃了这座依山小村落的抗日烽火。同年8月,该村孙兴华入党,成为峨嵋岭上第一位党员,并在其家中设立了中共闻喜地下联络站,成为稷麓革命根据地的摇篮。1938年,以该村村民王世英为书记的下丁地下党支部成立,与此同时,该村自卫游击队组建,峨嵋岭第一个农民党支部、第一支抗日武装在下丁村诞生。

也是1938年的冬天,柴泽民带领八路军康杰支队在下丁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两年的时间里,下丁村党支部不断组织党员与群众,为部队送情报、捐钱送粮,全力支援康杰支队。”指着“下丁英雄谱”,李明虎饱含深情地向记者介绍下丁村村民积极投身革命的动人赞歌。

1941年秋天,条西地委在孙兴华的家中成立,这一行动有效缓解了敌后根据地的困难。截至1943年年末,直属条西地委的抗日武装已有康支队、九支队、十支队、五支队、稷麓县支队等,约3000多人,河东党组织在艰苦复杂斗争中逐渐发展壮大,孙兴华也是在这一年光荣就义。

“1943年3月16日,日军抓捕了孙兴华,严刑拷打想要逼他交出柴泽民等人。孙兴华宁死不屈,从容就义,时年50岁。”李明虎告诉记者,1936年成立第一个党支部至1947年4月闻喜解放的10年间,下丁村作为河东抗日斗争的策源地,被敌人所仇视、恐惧。

10年间,下丁村历经百余次洗劫,600余间民房被烧,11名村民被杀害。10年间,下丁村经历过数十次战斗,保护党、政、军领导20余人,全村共有114人投身革命,占当时下丁村总人口的九分之一。

苍柏无言,岁月有情。那远去的时光并没抹去人民的记忆。革命年代,这里是军民同心、英勇抗敌的红色热土。今日,下丁村更是远近闻名、借“红色气质”谋划乡村振兴的生态村。

革命老区村的蜕变之路

吃水不忘挖井人。近年来,在各项利好政策的支持下,昔日的红色村庄实现了凤凰涅槃。

下丁村土地资源丰富,但多为丘陵山地,早年间,由于村民们思想观念陈旧,习惯于种植传统的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对种植经济作物意识不强,下丁村一直没有找到脱贫增收的主导产业。

“在多次外出学习实践考察后,下丁村村‘两委’决定在全村发展集科学化、市场化、标准化和生态化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李明虎告诉记者,找到了发展方向以后,他们很快便制定了“人均一亩花椒树,小康路上不落后”的发展思路。一方面通过帮扶工作队队员经常性地入户宣传引导,另一方面大力开展花椒种植技术培训

于是,在村东部丘陵地带集中连片发展3000亩花椒的规划出台了。伴随着这一规划,该村积极争取市县两级项目:利用闲散空地,投资120余万元的下丁村纸箱厂扩建项目;利用废弃的“鸵鸟养殖基地”,投资55万元,建设集产、供、销为一体的10余亩“蝴蝶观光生态园”;投资72万元的光伏发电项目,每年带来9万元集体经济收入……

发展以花椒为龙头的现代农业,使下丁村掀起了新一轮调产热潮,以粮食安全为核心目标的3000亩高标准农田,以“蝴蝶园”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以“肉牛产业”为龙头的养殖业,纷纷加紧规划实施。人勤地生金,一个以乡村振兴为引领的“生态下丁、活力下丁”的蓝图呼之欲出。

产业得到了发展,下丁村还要用文化符号丰富和提升美丽乡村的内涵。为了留住过去老百姓耕作的记忆,教育下一代珍惜劳动成果,去年年初,下丁村农耕文化馆应运而生。
下丁廉政教育馆.jpg
“中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民族兴旺延续的根基。咱晋南是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古有舜耕历山、禹凿龙门、后稷稼穑、嫘祖养蚕等典故传说,今有一代又一代勤劳淳朴的晋南儿女辛苦劳作,所以我认为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也应该宣传农耕文化,让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的古老农具被了解。”李明虎告诉记者,建立农耕文化馆的意义就是让更多人了解古老的耕作器具,留存那份淳朴。

在农耕文化馆中,犁、耧、耙等传统的农具排列整齐。据了解,为使展出的每件农具都有温度、有历史,李明虎选择在村中收集展品。他告诉记者,许多农具上还有旧日的泥土、斑驳的铁锈、各式的补丁,不论是石磨还是石磙,都是地地道道的“下丁味”。

建立农耕文化馆加深了下丁村的文化底蕴,也让老区的知名度得到提升。与此同时,在各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和大力扶持下,下丁村的硬实力不断提升,如今的下丁村路面平整宽阔,积极向上的宣传标语随处可见,墙上的爬山虎散发出勃勃生机……

2017年,下丁村圆满实现了脱贫摘帽。全村的水、电、路、网、房(贫困户住房)5项指标全部达标,曾经的贫困户均达到了“两不愁、三保障”,户户通自来水,水质水量满足群众需求;所有通村、街巷的道路全部硬化;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低保、医保、养老保险、教育、医疗等扶贫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位;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没有一个因家庭困难上不起学的;村卫生室24小时为群众提供医疗保障。

既要富,更要绿。生态发展,留得青山绿水,是老区脱贫致富的务实之举,也是得民心顺民意的惠民之策。

自2019年开始,下丁村在村道路两旁及很多的山岭上,都进行了大面积绿化。眼下,漫步在村落,该村景观绿化工程的成效尽收眼底,国槐、白皮松、红叶梨、百日红、月季、法桐等10余个品种在美化下丁环境的同时,也为下丁村的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打下坚实的基础。

“修路、绿化、美化……完善村里的基础设施,不仅让老区散发新的活力,吸引更多游客及投资者进村,还提升了咱们下丁村民的幸福指数。‘五一’期间,我们还邀请了戏曲名家来村里的大舞台给大伙唱好戏,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希望在大家的努力下,下丁村能越来越好。”李明虎满怀信心地说。

刘凯华 寻霄 荆毅萍/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2 06:48 , Processed in 0.068901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