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新云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丁宝桢的为官之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8-4 09: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mage.png
丁宝桢雕像 (资料图)

丁宝桢是晚清有名的廉吏。他曾任江海关监督、山东巡抚、四川总督等职。光绪二年初,其长子丁体常被吏部以知府衔发往山西候补,先后署太原知府、蒲州知府、大同知府、潞安知府、山西河东道等职。其间,丁宝桢与长子有频繁的书信往来。在家书中,丁宝桢反复强调为官之道,使体常在仕途上不断成长,“在晋官声甚好”,并得到山西巡抚张之洞赏识。丁宝桢写给体常的家书中,首要内容是谈为官之道。

作德于民 永葆仁爱

“民为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基本观念。古语说:“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丁宝桢认为,既然戴上了乌纱帽,就要“藉此官势,作德于民”,把爱民养民作为第一要事。在光绪六年的一封家书中,他建议体常在“丁戊奇荒”后的招垦中广泛发动群众,让利于民,并确保赈灾款项发放到老百姓身上,“使民得实惠,钱不虚糜”。

丁宝桢强调要注重培养民气,认为“培养民气即是培养国脉”。所谓“民气”就是人民对国家的精神状态及信任程度。一旦民气遭到伤害,则国家赖以生存的根基就不牢固,易导致民怨四起,乃至倒戈相向。所以,他要求儿子体常认识到培养民气对国泰民安的重要意义,做到“不使一事不可对民,一念不可对民”,把老百姓始终装在心里。

“凡有害民者,必尽力除之;有利于民者,必实心谋之”,这是丁宝桢的民生观。同时,他也要求体常永葆仁爱之心,不侮人、不慢人;遇有可行好事,则随时随地为之;公务经费宽余时及时救济穷苦贫民;遇有人难,如己之难;遇有人急,如己之急。如此做官,必能在邦无怨,深得民心。

清正廉洁 分毫不贪

清廉是为官的本分。管好钱、用好权是为政清廉的两大要点。在体常刚步入仕途时,丁宝桢就反复告诫其必须与“利”划清界限,立志做一清白官,“一惑于利,则日久浸淫,将有流于贪婪而不自知者矣。”

古代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民谚,形象地揭露了**腐败乱象。丁宝桢不为利益所动,两袖清风、甘于清贫,去世时家室异常拮据,竟靠僚属捐送赙金才得入土为安。他在四川总督任上时,多次提醒体常清廉为官,对于银钱尤须清白,务必将每月收支情况详细开摺,呈送查阅,以昭清晰,“不可一毫苟且……不乱贪一钱”,清白做人,方能心安理得,不至授人以柄。

为官当知权责共存。对于秋粮征收中易发增列名目、**等问题,丁宝桢建议儿子体常担负起监管职责,直接发文各州县,现场视察监督,以尽力避免地方**浮收多取等问题。

勤于司政 尽其在己

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往往能成就一名好官。丁宝桢认为,要做好工作必须勤于下乡稽查,下乡可以与老百姓直接接触,招垦、词讼、滥权之事可以及时了解与处理。他说,下乡遇到官事,可随地审判,较之在城审案,省却不少花费,为老百姓所感激;下乡可接触各色人等,“遇有绅耆,则问以利弊;遇农夫,则告以力作;遇匪棍,则治以严刑;遇词讼,则予以审理”,这样既扩大了知府的活动范围和威严,亦可避免下属欺上瞒下。

丁宝桢认为,要成为一名好官,须有高尚的品行,做到“不怠惰、不推诿、不轻忽、不暴躁,而又谦以处己,和以待人,忠厚居心,谨慎办事”,如此“尽其在己”,方谓尽了自己的本分。他还谈到晋升问题,认为对升迁应置之度外、泰然视之。只要立意做名好官并实心去做,不患人不我知。当得知体常在太原候补时已有较好官声,丁宝桢勉励道:“由此声名,大非易易。我闻之喜极,胜于见尔之升督抚、大学士,获银之数十百万两也。”丁宝桢看官声民声重于高官厚禄,体现了其“为官当为民”的价值追求。

丁宝桢任岳州知府时,因时常下乡理政而深得当地老百姓爱戴;在任四川总督治理水患时,因组织疏浚都江堰,开通盐运航道,做了许多利在千秋的实事而被铭记。他感慨地写道:“一年两度河干走,安得苍生免溺饥”。他还勉励体常:“只要自己不惜劳苦”,“认真经理,使实惠及民,则蒲州虽苦,胜于有钱千万万矣。”官位有差别,但“尽人事”须一丝不苟。丁宝桢的权力观看重的是权为谁用、为谁掌权的问题,而不是权欲膨胀、以权谋私。所以,他能做到敬畏权力,秉公用权。

杜敦科/文  (《中国纪检监察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社区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智新云网络 ( 蜀ICP备18012146号-1 )

GMT+8, 2024-11-23 19:20 , Processed in 0.078755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